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超 《学术交流》2020,(6):23-34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子张在早期儒典中素有"辟""过""狂"之称。究其根由,在于他临民从政的为学倾向和远大抱负,具体表现为,他在全面继承古代"威仪"之学的基础上将其落实为自身修养的"难能"之"堂堂"。这不仅是子张的为学特色,也是他对孔子所谓"政者,正也"之"正身"政治哲学的落实与推进。这个判断,可通过对比子张与子夏、子游、曾子的不同而得到证明。与子夏注重"洒扫应对"的积累相比,子张更加大气,重视宏观政事;与子游重视君子修养的内在真情相比,子张更注重克制情感,不使情绪外露于形而影响政事;与曾子追求内在德性的省察相比,子张更看重君子修养的身体呈现和现实事功,并以此为君子修养成败的试金石。总之,子张所开创的儒家别派,是一种始于"如何修身处世"、终于"如何治国理政"的务外政事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和谐思想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就十分重视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要实现社会和谐,为政者要加强道德修养与自觉并实行德政,要顺民、重民、惠民,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人人都要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义利观上的深刻洞见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路向。先秦儒家认为,礼义与利益并非单线统摄,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义利既可两有,又会相互冲突。面对义利冲突,先秦儒家主张通过礼义的方式去解决和调节公私、群己、人我的利益冲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义以为上”“义之与比”“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义利抉择原则,其内在根据是“义以为质”,把义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从而将人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人、怎样做人这些根本问题统合到如何做一个仁人义士的问题上,为儒家君子成德之教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先秦儒家对义利观的思考,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安会茹 《唐都学刊》2013,29(5):125-128
“为己之学”是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意义是指求学的目的,不在于功名利禄,而是在于成己成物,即在自身修养提高的基础上,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这种思想有其深厚的心性基础,即孔子的“仁”学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说”。这种本善之“心性”成为儒家“为己之学”的“源”与“本”,正是此“本”使得儒家的“为己之学”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出它对社会、对自然的无限大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孔子的敏行观着眼于看重力行的人格塑造,也包含着守信的道德追求和审断多思的理念。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观发育于商业文明成长的环境中,它已没有了道德信用层面上的多言之讳和失言之忌,是出于人们生存生活的固有方式,属于文化精神中的内在品格;近代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更是给传统敏行观赋予了科学理论的灌注。经过改革开放的时代洗礼,广东文化精神中的敏行观具有了全新的时代特质:以不尚空谈为前提,以求真务实为基点,以人本主义为内核,体现着一种优良的时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伦理和价值系统日益崩解,帝国主义的对华军事和文化侵略日见加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愈益广泛。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批有着忧国忧民怀抱的知识分子,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地位,便极力弘扬儒学,恢复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系统,以便在此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这可将其概括为“现代新儒学思潮”。代表这股思潮的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文化对“群”进行了形而上的提升,把它规定为人的类本质,并由此出发,阐释了“群”的多方面价值以及向心力培养的重要性。儒家的“群”论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人类学思想,这种思想最早是由荀子作出较为明确阐论的。荀子主要是一个道德人类学的思想代表,他在《王制...  相似文献   

8.
陆红霞 《社科纵横》2005,20(3):110-111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试从人本主义、至善理论、教育思想和死亡哲学等方面来剖析其思想,比较其异同。这对于了解中西方人的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先秦子学思潮嘎然消亡 ,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外在原因 ,也有学术本身的内在原因。其外在原因 ,一是随着秦王朝一统天下 ,游学、养士土壤的消失 ;二是由荀卿提出的“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这一文化政策 ,以及韩非进一步拟订的“禁其言 ,息其说 ,破其群 ,散其党”的措施 ,在秦王朝统一天下之后由李斯付诸实施。其内在原因 ,是子学本身在理论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 ,造成了各学派内部的意见分歧 ,乃至学术队伍的分裂 ,直接导致曲终人散、思潮落幕。  相似文献   

10.
郭明浩 《社科纵横》2011,26(5):95-98
"述而不作"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众多传统士人奉为不易法则。孔子"述而不作"思想也可以进行现代转化,对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经典的传承问题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各种理论主张层出不穷,"述而不作"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阐释张力的思想主张,它在当下的经典传承中也可以扮演其特定的角色,它对于经典阐释和如何推进经典的传承都有着其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梁忠 《唐都学刊》2014,(5):60-63
发展不仅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层面的含义,而且还有深刻的哲学层面的含义。孔子作为一个站在时代高度的思想家,立足于其所处的社会现实,从发展理念、发展内容、发展动力到发展目标等多方面阐述了其所在时代的社会“向何处去”等有关发展问题的系统的思想主张,从而建构起足以称之为“发展哲学”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精神基石,成为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中国梦”之源。  相似文献   

12.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7,23(4):84-86
“信”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重要范畴之一,真实无妄是其基本内涵,循物无违是它的基本道德要求,恪守“义”是它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准则。“信”以其特殊的道德功用,在先秦时期为儒家所重视,并在汉代被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2):133-138
金代山东及周边地区文化昌达,人才辈出,依据他们籍贯和活动概况,可将其大致划分为本地型、周边型和活动型三类。终金一代,该群体积极秉承仁孝治世理家的传统思想,自律修身、勇于直谏、为政清廉,在维护道统的同时,还体恤民瘼,赈济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始终坚守着舍生取义,忠贞守节的儒家风格。深入探讨该群体的地域特点及成因,必将对金代与山东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有所启迪与推动。  相似文献   

14.
余群 《学术交流》2005,(10):159-162
兴,就是先说所感之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它含有意韵和声韵,能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联想."兴"作为艺术手法,首先在<诗经>里不自觉地大量运用.孔子是对"兴"进行理论建树的第一人.他的"兴于诗"和"兴观群怨"说,郑众的"兴者,托事于物"说,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说,是分别从读者接受、作家创作、作品鉴赏三个方面来解释"兴"的.他们三家的理论影响深远.至今,人们对"兴"的界说仍然在他们的理论范围内.所以,对"兴"的定义,应当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5.
《孔学堂》2015,(1)
孔子思考人性、思考人道,同时也思考天地之道,他整体、系统而动态地观察世界。从他敬仰的先圣先王那里,他看到了允执其中,看到了中道。通过继承、凝炼与提升,孔子达到了他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不理解中庸,就难以真正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最后的儒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7年5月,九十四岁的梁漱溟先生在一次公开讲演中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变革的见证人,他不仅经历了而且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他说,他不是学问家,只是个实践家,是尊崇王学的实践家。不过,做为二十年代中西文化大讨论的健将,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问世,无论观点保守也罢,公允也罢,偏颇也罢,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这部书的出版于当时已趋式微的文化论战又掀起了极大的波澜。因此称梁先生或他自称  相似文献   

17.
“中庸之道”之哲学内涵绝非“折中调和”。“折中调和”是在好与坏间取“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值,或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取模棱两可的立场或态度。这与儒学的“中和”、“中庸”、“中和之道”和“中庸之道”是大相径庭的。至于现代语中的“中庸”一词,已成“折中调和”之代名词,虽有贬义,但属语义学问题,此不讨论。儒家“中庸”、“中和”之“中”即“正”,不一定是中点,也许是“之外”,是恰到好处,无过不及,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相似文献   

18.
符丽芳 《唐都学刊》2001,17(2):54-56
"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这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论题.在<论语>中,孔子从道德涵养、政治理想、义利之辩这三方面君子、小人的区分中探讨分析了"小人人格",指出"重利轻义"是小人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9.
张勇 《学术交流》2012,(Z1):8-9
尚志思想是我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要求人们为了实现人生的志向和理想而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本文通过对儒家体系中尚志思想进行探讨、挖掘,力图使儒家尚志思想在现代语境下弘扬其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一书是西方世界孔子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芬格莱特运用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言语行为理论,深入分析了孔子的礼学思想,自此从前多被忽视的孔子礼学思想成为西方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芬格莱特从日常生活与"礼"的关系、语言与"礼"的关系、道德与"礼"的关系三方面分析了孔子的礼学思想.纵观他的研究,芬格莱特似乎更强调"礼"之于人的行为方面的特性,而忽视了"礼"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抽象的秩序体系对人的心理和价值观念层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