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初步开始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城乡就业人口由4亿增加到7.7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中,有70%以上是与劳动力的数量增长、素质提高和配置改善相关。人力资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也将成为中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迈进的决定性资本。  相似文献   

2.
宋一 《人才瞭望》2006,(8):50-51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上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发达国家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建设,积极引进人才,探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培育和壮大了人力资源。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3.
于建慧 《人才瞭望》2008,(11):22-23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她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有着十分特殊的国情。虽然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高速工业化进程以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但是,从人口的城乡比例看,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  相似文献   

4.
正对一国经济而言,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其一经济增长;其二通货膨胀;其三失业率。经济增长是大国最关心的;而通货膨胀则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问题也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般认为我国先后  相似文献   

5.
“九五”辉煌,不仅经济发展果实累累灿烂夺目,且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成果显著,贯彻积极引进国外智力的方针,引智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产业化服务;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技术进步服务;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服务;为促进中西部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心引智 学习,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运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这是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6.
借鉴发达国家外国人管理体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外国人管理体制,抓住利用外国人才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使中国在全王求化的大潮中立足于优势地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从一个纯向外移民的国家逐步成为外国人旅游、工作、居留的目的地国家。我国现行外国人管理制度有待改进,急需出台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国际接轨的移民法。德国的《移民法》不仅在德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且也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高守国 《人才瞭望》2016,(17):46-47
例题精讲【例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但劳动就业的增长却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目前,尽管我国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甚至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并且基本消化了包括从农业和制造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存量在内的所有新增劳动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它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还是太低。我们务必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的机会,发掘服务业对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管理工作也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已经从过去的经验管理时代、科学管理时代走到了现在“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但对管理经验的借鉴却十分薄弱。有专家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管理问题,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确保人力资本增值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0.
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 了40多倍;我国单位能源使用产生的GDP,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的1/5到1/10。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 高,仅占30%,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一般为60%,美国达到了80%。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是国际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万 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我国的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今后,我国经济建设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走这一道路最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人,引进国外智力恰恰是一种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在这6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面对辉煌的成就,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认清中国依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把握当前我国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我们取得辉煌成就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2.
引进国外智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引进国外智力(以下简称引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请进来"和"派出去"有机结合,通过聘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选派人员出国(境)培训等形式,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加速了中国经济向世界经济体系的融合。经济全球化后,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经济要上去,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关键。人才兴则事业兴、国家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无论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十分重要。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模式在新形势下的研究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成熟理论和先进经验指导。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国情,打造彰显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我国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过去十年,我国通过引进国外智力为农业增加经济效益三百亿元。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武永兴强调今后国家将更加突出农业引智的地位,增加投入,加大力度,争取更大成绩。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二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我国面临着人口增长与可耕土地减少的双重压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最终要靠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而农业引进国外智力,不但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农业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且有利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江泽民主席…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利益结构体系中的个体只有成为利益集团的成员才能维持其社会、经济地位和保证其根本利益。从国际上看,农业利益集团在农业发达国家中发挥这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比较美国农业利益集团影响国家公共政策制定成功的案例与中国农业利益集团缺失的案例,分析当今中国社会为什么没能出现农业利益集团的原因,并借鉴美国与西方国家农业发展成功的经验,为中国农业利益集团的形成提供可行的建议。通过比较分析以上案例后,论述利益集团对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委提出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我们遂宁也明确提出在今后十年,要把遂宁建成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强市,初步建成川中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与追赶型、跨越式经济发展战略相适  相似文献   

18.
陈松林 《人才瞭望》2005,(10):13-13
非均衡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和特征。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非均衡发展的中国经济的思想。当前,中部地区经济资源、人才资源明显具有非均衡分布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切合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实施非均衡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突出重点,把握先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习近平主席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新举措,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能够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国家现代化的梦想,也有利于发达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供给充足,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一般认为人口红利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对较轻。一、中国人口红利状况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很多奇迹,而中国大批的廉价劳动力可以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