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西北地区多数处于我国边陲,又聚居着多种民族群体,因此民族团结对保证国家安全、建设西北地区各省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坚持民族团结就必须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政治平等、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从而减少民族差距,促进民族团结,达到民族和谐,共建社会和谐。只有坚持民族团结,西北地区各省区才能和谐发展,只有民族共同发展,才能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2.
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的大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使命、实践路径等有利于促进“五个认同”,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民族团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央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和实践有助于消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失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区域教育领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防止教育资源配置的片面性、短期性。应遵循开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资源共享原则、稳定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原则,突破狭隘的教育为地方服务的观念,构建区域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促进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防止义务教育优质公共资源的流失。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施模式,如美、英、法等国,这些国家既有适合自己国情、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有对教育资源、教育对象的良好管理与应用,并形成了以地区、管理、资源划分的模式,达到了优质资源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有利结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教育信息化已成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作为教育信息化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亦已紧锣密鼓全面铺开等前提,本文以湖南为例,阐述大力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中,如何形塑优质教育品牌的例与理。文中重点论及了"名老"资源、乡土资源、红色资源、原创资源、再生资源等五大资源品牌,同时提出了绿色资源、特色资源、传统资源、校本资源、"拿来"资源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品牌概念,如若落实到位,必将为推进教育数字化,为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以制度转型逐步确立了执政制度认同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指导、公共文化塑造、政治环境民主和社会秩序稳定共同生成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认同的空间维度。同时,通过构建执政党学习机制、社会成员参与合作机制、执政制度治理机制和改革成果共享机制,实现拓展社会成员的执政制度认同空间维度。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5月12曰,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和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共同按键,幵通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正式成立。根据设计,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实现湖北地区教师教育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行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拓  相似文献   

8.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主要依靠政策层面的支持,相关法治机制还不健全。从"一带一路"建设的法律需求来看,其法治机制不健全的原因主要包括: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法学理论研究薄弱,国际法律创新和国内法律供给滞后,沿线国家所属法系及法治文化传统差异较大,国内法治机制与国际法治机制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落实方式存在偏差,沿线国家之间缺乏比较权威的组织协调机构。对这些方面应分别施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不仅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一些国家通过在政策上为福利伙伴提供稳定利润或低投资风险的激励,确保福利参与主体社会责任实现和社会声望获得,并且能够约束福利参与主体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构建更为完善的伙伴关系权责体系。我国在构建社会福利共建共享格局过程中,应当加以借鉴,对福利伙伴角色进行精细定位,进而加大福利伙伴权责制度供给,完善社会福利利益相关者约束机制、构建社会福利共建共享格局的协同工具。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国不同区域主体功能的划分,需要构建双重生态补偿机制,包括生态修复补偿和生态贡献补偿机制。生态修复补偿实行谁破坏谁补偿原则,分为自行补偿和委托补偿、等量补偿和加倍补偿等方式;生态贡献补偿遵循共建共享原则,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补偿途径,需要合理确定补偿水平。  相似文献   

12.
梁秀霞 《河南社会科学》2012,(8):99-100,108
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和配置中依然存在着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投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等问题。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应注意遵循效益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整体性原则等原则。要迅速改变目前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无序的状况,成立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协调委员会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与弘扬新时代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关键环节是对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认同。党内先进政治文化从文化理念到践行、从建设到弘扬都有其内在机制。建设和弘扬新时代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认同机制和双向互动机制。党内先进文化的认同机制包括完善认知认同机制、优化情感认同机制、深化理性认同机制、健全扶贫帮困的调节机制、激活行为认同机制、强化自律转化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弘扬的双向互动机制。保证这些机制的理性运转对消解各种不良党内政治亚文化的侵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正确方向,促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序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与社区共建机制,可厘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使国家公园建设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提升当地社区发展和公众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知和责任感。社区共建须从构建共享体系、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模式、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参与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可通过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培育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加强科技保障等,统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与园区内外社区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构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形成"以人为本"为核心、"和谐社会"为目标、"科学发展"为手段的共建共享。对实现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价值意义。实现人民共享必须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共建与共享、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共建共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它丰富了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青海多民族地区利益冲突明显化的问题日渐突出,对青海多民族地区的共建共享、社会和谐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针对青海多民族地区共建共享与和谐青海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与交往的历史主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行动指南。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普遍交往的同时也带来了分配不公、权利失衡和责任赤字等世界之乱,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出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世界向何处去”的中国方案,是国际社会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正确选择。以全面超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理论旨趣,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着构建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新型世界秩序的内在要求。在行动路径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以合作共赢为导向建设利益共生的世界,以主权平等为原则建设权利共享的世界,以集体行动为关键建设责任共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湖南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更是捷报频传。"将不在勇而在谋",深刻思索湖南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原因,关键因素之一是得力于"谋"——战术。择要认真分析湖南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所采用的战术:令出如山;自上而下;有效扩张;"充电""淘宝";上山下乡;借势起飞;四面突围;单项突进;校企合作;域外交流……既是一个个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鲜活典型,一例例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战役的精彩战术,更是一条条加速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和协调机制,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优势,完善信息资源的存取和 传送体系,确定信息服务手段的创新机制,是构建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模式的总体要 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要求以现有的通讯技术为基础,坚持信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从我国 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吸取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经验和教训,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和 再生。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地区,适应少数民族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独特的、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尊重和维护其文化权利,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多元化,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巨大城乡差距和中部、东部、西部建设的较大差距,且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群众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创新体制与机制,包括完善顶层设计,积极探索特色化发展道路、构建公共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度体系和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在民族地区乡村供需错位、供需缺位和供需不到位的矛盾,实现多方面转变。其次是拓展新路径,实现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共同繁荣。同时应由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吸纳社会资源,创新城乡共建模式,推出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