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陆德明的“叶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德明(约550—630)的《经典释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巨著。对这部书中的注音反切学术界已做过不少考证工作,但对其中的“叶韵”资料往往一笔带过,迄今还没有见到有人作专文进行研究。正因为如此,治古音学史的同志谈及陆德明“叶韵”时的一些说法,不免令人生疑。例如: 岑麒祥先生说:“我国学者,本来自汉朝开始就有了古音的观念……但是后代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凡遇有古音和今音不相符的,往往用什么‘协句’、‘合韵’、‘取韵’等来加以解释。……陆德明《经典释文》叫做‘协韵’,都是一些强改字音,以就今读  相似文献   

2.
<唐韵正>是顾炎武<音学五书>的第四部分,顾炎武在<音学五书序>中说:"于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一一以古音定之,为唐韵正二十卷."今音是指中古音,古音是指上古音,但是其今音注音所使用的反切却并没有照搬<唐韵>或者<广韵>,而是参照<广韵>音系,自己为被切字注音,所以在注音时就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就顾炎武注音的声母进行分析,以<唐韵正·去声卷>里今音的反切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其注音时切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吕坤的韵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交泰韵》的反切特征.吕坤主张(1)以"交泰"为理念来改革反切,反切应反映时音性质;(2)追求反切的便利,"信口便是法门";(3)认为中原之音最为纯正,应当以《中原雅音》为基础制作反切等等.正是在如上思想的指导下,《交泰韵》的反切呈现出以下特征(1)切语的改革不彻底,阳声字作切上字有"合声"切法的困难;(2)影、疑、云、以作切下字,理想且便捷,但受字少、字僻等因素的限制,仍有其它声纽的字进入切下字;(3)以清浊为条件产生的阴阳调在平声字中分布比较整齐,在入声字中却相当混乱,在上去声字中无阴阳之分;(4)声介合母,由切上字决定被切字的开合.  相似文献   

4.
朱翱依时音给小徐本《说文》作的反切是研究晚唐五代音系的重要材料。小徐本有中华本、丛书本、丛刊本和四库本四种代表性的版本,各本注音情况均有差异。用内部求证法和综合求证法对今本祁刻本的反切进行校勘,发现小徐本朱翱反切与大徐本孙愐反切的同音字切语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反切和韵表的关系问题,宋元以后韵书所载反切与所谓韵系简化问题,这都是比较大的问题,在前一篇文章中已都谈到了。在这篇文章中再论有关反切和韵书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反切的用字与开合的各有四等 有这样一些说法,反切既与拼音差不多,那么三十几个声母,每一个母用两个字就足够,一以切纯粹的声母,一以代表j他声母;而韵母每一个韵用四个字也就可以,足当开合洪细。对反切用字甚多,则以为那是保存着一点幼稚牲。这个问题还是要溯其源流、观其变通来解决。 案《续通志·七音略》云:“反切所以济直音之穷。”就是说汉代人的注解全是直音,直音穷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G.Shackle和J.Cohen的NP理论中的困难,证明了知识存贮有穷性原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证明了NP逻辑解释的主要定理;运用相关变量方法重新考察Cohen系统,对NP经验解释的概念作了严格表述,并提出经验解释的若干新定理;阐述了NP三种解释的观点并对NP理论作了完整的描述;为克服上述困难提供可能方案;本文还指出NP理论不完备之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相似文献   

8.
反切是我国古代韵书中一种重要的注音方法。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中古时期所制定的反切已经不能准确地切拼出所切字的普通话读音了。普通话语音可分为声韵调三个系统,在每一个系统中,反切与其有着清晰的对应规律。只有全面总结反切今读的音变规律,综合运用相关成果,才能准确掌握反切的拼读方法。  相似文献   

9.
《〈广韵〉反切今读手册》是整理《广韵》反切今读的又一力作,对音韵教学与研究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为排校或者其他方面的缘故,书中存在着归韵失误、反切脱误、字形讹误、韵字失收等疏漏和错误,可据其他韵书校正,这对于读者正确阅读该书及该书的修订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反切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阅读古书、打开古代文化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古今学者对反切有不少论述,近年,殷焕先先生、林序达先生分别出版了《反切释要》和《反切概说》新著,讨论了反切有关问题;至于反切的产生、发展,特别是实际应用,笔者以为还须进一少切磋。根据中央关于“我们应当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的指示精神,本文以《试论反切的产生及其应用》为题,谈谈教学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多音字常读音的研究是汉语语音史中单字音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对反切用字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反切用字具有"表音不表义"的特性。据此也可以证明反切用字中的多音字是用其常读音作切的。前人对多音字作切的改订实例以及我们对《玄应音义》的个案考察,证明对反切用字中多音字常读音的考察具有可行性。多音字常读音研究可以丰富汉语语音史研究,推动不同音系间的比较,有助于古代音韵文献的校勘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的“骑”字,有两读:其一为渠羁切,支韵群母,止摄开口三等字。今音qí,为动词。《说文》:“跨马也”。其二为奇寄切,寘韵群母,亦属止摄开口三等字。今音jì,作名词。本文试就此二“骑”作初步考查,并对《绛侯周勃世家》中“将以下骑送迎”一语提出个人的管见。“骑”作动词,《史记》凡32例。主要作“骑马”义,即《说文》所谓“跨马也”。例如: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民间反切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反切语盛行于淮河两岸.笔者在1992年8月中旬,对临难关、蚌埠、寿县正阳关一带进行了考察,初步摸清了淮河流域反切语的运用、当地名称以及切看结构等等情况.现分述于下.反切语大多盛行于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经济繁荣、客流量大的城市乡镇地带.这似乎是一条规律.下面三个城镇也均具有这种特点.临淮关,旧时是蚌埠下游的一个重镇,水陆交通音便,是五河‘嘉山、凤阳等地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有东西街长五华里,商店林立,热闹繁荣.全镇居民约四万人.旧时镇上有不少人会讲反切语,尤以青少年为多.他们以能说几句反切语为荣…  相似文献   

14.
《唐律音义》是研究宋初语音的重要材料,安徽师大曹洁曾作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反切系联和反切用字分析三法,拾遗补阙,为曹文归纳的"非敷混"、"浊音清化"、"船禅混"、"浊上变去"等语音现象补充例证,并进一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音注中存在而曹文未涉及的"部分三等尤韵明母字读同一等侯韵"、"部分尤侯部唇音字变入鱼模"、"支鱼混切"的语音现象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于书成众手,内容广泛,难免失误。以“力部”为例,可以发现其失误表现在以下方面:字形方面,由于不识俗字以及一些字之间的异体关系而导致正字不清、异体未明,如肋、彪,劬、助等;注音时由于未以反切拼读规则和语音演变规律为依据而造成一些字的注音与所引《广韵》、《集韵》反切不符,如题、劫等;释义方面,有些引证欠妥,如勃、劲。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汉语史的文献资料,语音方面,东汉以后,反切和韵文是主要的两大来源。韵文仅限于研究韵类,反切兼及声类,其重要性显然超过韵文。但是研究反切比研究韵文要复杂得多。第一,早期的反切跟训诂学有密切的关系。用反切注音有时是为了诠释文义。有了字书、韵书以后,这种现象还时有所见。因此,研究文献资料的反切首先须要做一番审订的工作。第二,文献资料中用反切注音散见于  相似文献   

17.
追溯中国汉语语音研究的历史,汉末反切的发明是其肇端。对于反切之起源问题的考释,当将研究视角定位在对音节两分的审音能力的形成——反切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域。在字母、四声、韵书还没有出现之时,作为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的方法的反切首先出现,它不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产物,也不完全是来自西域梵语,而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本土音节分析能力的积淀,是反切产生的内在因素、产生的沃土;伴随佛教而来的梵文拼音原理的传入,是反切产生的契机。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产生了在中国运用时间达近两千年之久的反切。  相似文献   

18.
《经典释文》重纽反切结构中存在AB类上字决定律和下字声母区分率两条基本规律,但仍有少量例外反切。从反切类型的角度对这些例外反切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发现:有14例反切并非真正的例外反切,它们有的是切语有误,有的是某字在《经典释文》中的重组类别与《广韵》不同,有的是因为某字在《经典释文》中有重三、重四两读。因此,对这14例的反切结构类型不能完全采用跟《广韵》比较的方法,需根据《经典释文》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对《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及对现代汉语语音规范的理解出发 ,讨论了一些既有今音又有古音的一般名词或成语 ,古代姓名、地名、国名的读音问题以及所谓“叶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先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初学者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语音方面的难题.比如先秦有些诗歌今天读起来为什么不押韵了?先秦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双声迭韵连绵词,为什么今天读起来没有双声迭韵关系了?为什么有些字按今音读其意与原作迥异?明朝著名古音学家陈第在他的论著《毛诗古音考》中曾说:“时有古今,地有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