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渊源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我们常常看到古代文论家们对文学作品“滋味”的品尝、辨别,以及由此而来的评价。“滋味”一词与“神”、“气”、“意境”这些古代文论中的术语一样,它贯穿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始终,它是古代文学批评家们论文艺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探讨古代文论中的“滋味”说,不但对于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特点很有必要,而且有助于我们今天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2.
对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远清 《学术研究》2000,(5):114-117
中国批评家们从政治化写作向现代化写作、欲望化写作过渡后,并没有为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预示一种新前景。在随同文学创新并进的同时,许多批评家在从事横的移植时忽视了纵的继承,对西方文论多采取整体认同的态度,很少有批评家站出来,对用新潮装饰的文论说“不”。还有文论思想干瘪,语言浮肿,造成批评对读者的疏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历代文学理论批评家都很重视对文品与人品统一的论述,强调人品的高下影响文品的优劣,因而将人品的评价作为文品评价的基础,在评论文章之前总要先论人的道德品质。先秦两汉时期对此的理论阐释给后世文论家提供了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两汉之后的文论家们主要是沿着此前的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一条主线,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受到西方普遍关注的艺术接受的主体重构性问题,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较早地注意到了,而且历代都有着比较丰富而深入的论述。本文即以论题为线索,从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艺术作品存在方式的认识,艺术欣赏者强调的“自得”的含义以及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方式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同时对古代文论中影响颇大的“自得”、“以意逆志”等概念和术语作了新的辨证。  相似文献   

5.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已过了六十五个年头,可是我们对“五四”以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情况及其经验教训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在前辈学者陈钟凡、郭绍虞、朱东润、罗根泽等人辛勤努力下,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新兴学科,在其相继问世的有关学术论著中,对于上古至清末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作了脉络较为清晰的历史回顾,对于人们继承我国文论传统,汲取古代文论遗产中的有益营养,发展当前的革命文学评论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古代文论领域的研究更在好多重要课题方面有了新的起色,新的突破,形势十分喜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童庆炳先生新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解读中国古代文论十家为范例 ,通过他对孔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说 ,庄子“虚静”说 ,刘勰“蓄愤”、“郁陶”说 ,李贽“童心”说等理论命题的探析 ,论述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是找到了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古代文论是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的创作经验归纳与升华 ,找到了心理学这把钥匙 ,我们就可以进入古人的心灵深处探幽索隐 ,可以深入古代文论的堂奥 ,作出与现代人心理相通的科学阐释 ,从而逐步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后半部分还对童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学术策略的“历史优先”、“对话”、“自洽”三原则稍稍作了延伸展述 ,并呼吁当代中国学者应对本土的古代文论努力作出自己的阐释 ,不再仅是得益于西方的“李约瑟”们。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许多具有理论价值的艺术范畴或术语,如滋味说、养气说、意境说和妙悟说等,大都涉及到言意关系问题。按照老庄及荀粲等人的观点,语言是不能洞达“理之微者”的。在他们看来,“理之微者”即形而上之实体,它既不能诉诸语言分析,又不能被经验证实,其结论便是:言不能尽意。不过,文论家们所说的“意”则多指艺术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作品中纡余委曲的意蕴,而这些恰恰又主要以语言为表现手段,因此,这就出现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古代文论家们作出回答,一、语言作为思想情感的传达媒介,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应该如何加以弥补呢?二、接受者面对文本应该如何解读才能获得审美快感?换言之,语言的审美功能是什么?本文即打算讨论这两个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05,25(4):147-155
中国古代文论究竟是应该放入陈列室的古董,还是有待发掘的宝藏?如果说古代文学理论依然具有现代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这种意义?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的确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质疑其存在的合法性了。为了解决这一危机,我们必须树立重建文学理论的雄心。重建就需要新的理论资源,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容量巨大的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资源。但在真正面对中国古代文论时,我们就必然遭遇如何处理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问题。于是,寻找中西文论之间的契合点就成为“重建”的前提性问题。20世纪以来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西方哲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某种深刻的相通性或许可以给“中西对话”提供一种有效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民族文学理论体系各异,范畴不同,术语概念更是五花八门。人们往往会怀疑:讲“文气”、论“风骨”的中国古代文论,能否与谈“摹仿”、言“迷狂”的西方文论相沟通?谈“味”言“韵”的印度文论,说“技”讲“辞”的阿拉伯文论,喜“幽玄”论“风雅”的日本文论又能否与说“意境”的中国文论,崇“结构”的西方文论相补充互融合?或者说,世界文学理论中究竟有否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恰恰是比较文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魏晋以降,大量有关制作陶器的术语,被嫁接到文学批评领域,成为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语言模子”和“思维模子”。陶艺和文艺相互借鉴、相互发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奇妙景观。古代文学批评家借助于“陶”将一些难以言说的文学活动阐释得通幽入微、酣畅淋漓,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批评话语。“陶”,这一中华先民基本的生产方式,也走向中华民族诗性思维的深处,成为其洞悉艺术世界、探索艺术奥秘的工具。援陶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妙所在,深化了古代文论的内涵,对古代文论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批评方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可谓东方文明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文论,算不算是文学理论?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有没有自己的完整的体系?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没有体系完整的文学理论专著?我在这里之所以提出以上这些问题,是由于人们对这些还持有相反的、或者是不尽相同的看法。本文不打算对每个问题都作全面的论述,但为了要说明《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体系,首先得对上述问题谈一点简单的看法。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除诗论、词论和戏曲理论属于文学理论外,大量的文论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理论,因为所谓的“文”,泛指一切书面的作品,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这种看法,显然是用外国文学史的现象硬套我国古代文学,而忽略了我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及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同时也看不到我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和世界文学之间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一面。这实际上就是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否  相似文献   

12.
许家竹 《东岳论丛》2005,26(2):142-147
“养气”说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修养的重要学说 ,它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气化谐和论为指导 ,强调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养气”说的这种生命美学意蕴 ,首先表现在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中 ,后代的文论家则从作家养气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等层面作了大量的阐发。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 ,能够为当代作家修养、文艺生态批评和生命美学建设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文学理论“失语”的观点,作者认为,将中国古代文论的转换等同于文学理论的民族身份仅仅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背后缺乏严密的论证。中国古代文论的成功转换必须接受现代性话语的挑战;另一方面,即使没有这种转换,中国古代文论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论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区别,前者是用已有的观念、理论原则对作品进行"裁判",后者则是以根本的观念为出发点,结合已有的创作、批评经验,进行创造性发挥,推出新的文学观念,建构新的理论范畴,以"指导未来的文学".其次,论述"古为今用"是一个政治性口号,没有深入到学理层面,"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需在古今学理贯通的基础上,从"形而上"的层面进行"转换性的创造",二者有质的不同,不能用前者来否定古代文论参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必要性.第三,当代文论对古代文论的接受,重点不在于接受那些既成的"术语",而是将含蕴其中的审美精神与审美理想予以传承和张扬,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理论.古今、中西学理贯通的中国文艺学,在21世纪文论家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势必"代日益精".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所取得的历史性的飞跃发展和辉煌成就,蕴藏在流传下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之中。如何通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更为完整地呈现中古时期文艺思想的丰富性、多元性,并通过丰富性、多元性的呈现,揭示这一时期严峻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及思想文化的结构性裂变对文学理论的形塑与范式熔铸,是研究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编年”体式作为方法,有利于研究者将文献辑录和叙录、理论阐释和辨析、历史场景还原和叙述等数者融会贯通,从而展现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之“大批评”“大文论”的风貌。我们认为,通过这样的“编年”方法,既能将文献学有效地引入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与书写之中,又庶几可以在方法和成果两个方面都取得一定程度的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理论宝库中,被誉为“清初三家”之一的魏禧文论(《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不仅继承了前人的进步思想,对当时的文学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深入研究他的论著,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起到有益的作用。本文想从魏禧文论的核心“积理·练识”说入手,就其思想实质谈点管见,权作深入探讨的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7.
复义理论是新批评派文论中的重要理论,它在西方的文学理论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同复义理论相应,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有关于“含混”这一美学现象的论述,通过两种文学理论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外文论在“复义”这一概念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陈望道先生概括总结的“题旨情境”说,可以说主要是古代修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如果我们在古代的浩瀚经解、文论、史论、诗话、词话、曲活、笔记中粗略地爬梳剔抉,就会发现许多零星的然而又是闪光的有关题旨情境的论述.这些零珠碎玉似的论述,就是“题旨情境”说的源头和端倪.如果我们不以史而论,而以专项梳理,还会进一步发现,这些论述不仅涉及面较广,还颇具一定的系统联系.(1)有关题旨的论述“意犹帅也”.“主题”,古代称作“主脑”.“主题思想”,古代称为“意”.对于主脑的性质和作用,古人有过很多论述.比如,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诗法》)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闲情偶寄·结构,立脑》)清代文学家刘熙载采用“主脑”的说法,进一步阐发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经义概》)这些说法说明主题思想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它可以“一言蔽之”,加以高度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姜斋诗话》)刘?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地描述中国古代文论的固有体系,准确地概括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的、历史的特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不少同志呼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需要,来一个“突破”或“跃进”,而把“突破口”选择在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问题,则是非常恰当的。中国古代文论有没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呢?抽象地议论,大都会作出肯定的回答;具体地解说,意见却是各有不同。首先,人们对于什么“特征”、“特点”的理解就很不一致。有的说,既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那就必须是指中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论失语症与文论学科秩序的不合理有一定关系。在文论学科中,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主从关系倒置,且缺少实际的批评,造成了文论实践性的贫弱。重建文学批评学科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先决条件。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一个误区,是试图把属于相似性知识型的诗意话语转化为再现性知识型的理论话语。重建文学批评学科,可以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提供既合理又现实的场域;同时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能够把古代文论的实践品格输入当代文论,促进文学批评学科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