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和谐是文化,也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和谐观以伦理为基础,西方传统的和谐观以宗教为基石。和谐的当代本性是伦理的,它蕴含着道德自我的伦理要求,尊重他者的伦理原则,个体以实体为指归的伦理精神和社会作为伦理实体的道德精神以及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和谐的伦理定位使伦理成为和谐最为亟需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2.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来阐释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诗《补墙》,分析诗中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之墙",以揭示此诗创作的成因以及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与社会互动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但涉及对科学认识论的阐释,而且伦理价值向科学的融入等问题已经成为科学共同体关注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伦理实体已经成为科学共同体人文本性的实质内涵。作为伦理实体的科学共同体,应以促进科技与伦理生态整合为价值自觉,否定"原子"式的追究,而以"实体"为形上出发点和价值根据,在扬弃"个体主体"的基础上关注"实体主体",以"生态思维"超越"本体思维",促进科技伦理困境的超越,实现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4.
列维纳斯认为,他者的面容作为一种昭示着无限的自我表达者先于并且超越自我,它规定了主体的基本伦理维度并且传递出“汝勿杀”的道德律令。倘若将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中解构同一化的倾向彻底推进,并进一步清理其理论中人类优先性立场的残余,则可以提出动物面容的问题。思考动物的面容有助于消除功利主义生态伦理以人衡量动物或者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忽视具体生活情境差异性的不足,使生态伦理由“自我—他者”转向“他者—自我—他者”的思考路径,从人赋予非人类他者伦理地位的介入式生态伦理,转向一种人最小限度地干预非人类他者的消解主义式生态伦理,并且使生态伦理建立在以培养人的健全感性为目标的生态美学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逆全球化中经济人的伦理困境体现为道德人格缺失引发信任危机、经济理性膨胀导致人性物化、消费主义泛滥致使价值错位,它表征着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与理性精神的衰落。经济人需要一种生态自觉,将人、社会与自然纳入整体性关系之中,自觉转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经济人。生态经济人是经济人面对伦理困境的一种自我革新,它具体表现在生态人格、生态理性与生态消费等方面。生态经济人重视生态人格,以实践中的生态人为基础,自觉遵循社会生态系统各领域的规范性约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抵制极端利己主义,自觉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生态经济人注重生态理性,以价值理性、交往理性、实践理性为根基,在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中发展人的丰富性,反对用同一性思维来压制他者的差异性,自觉克服狭隘的价值偏好。生态经济人强调生态消费,注重生产、消费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高效简便的能量交换机制,追求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自觉提升人的自由能力。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中原王道文化和天命惟德观念普遍流行,"他人"思想融合在仁政的推崇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之中。屈原作为楚国王族的后裔与政治家,其"他人"思想虽然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旨归,"哀民生"而行"美政",但先楚文化中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屈原将主体对他者的的道德责任从儒家以直报怨的相对责任推进到九死未悔的绝对责任。"受命不迁"作为屈原"他人"思想的生成起点,不仅强化了主体的伦理特质及其对他人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民生禀命、各有所错"也为他者绝对他性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义利之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之辨,它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人学意义上,"义利之辨"涉及的是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我"、如何对待"他者"的问题;在个体认同意义上,"义利之辨"所内蕴的"自我伦理"和"他者伦理",形塑一种特定的自我观和社会观,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供一种道德框架.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以及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态人文主义"是人类在生态文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法学新认识论的基础。生态人文主义不否定工业化,不倡导非理性。它既弘扬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伦理、道德对人类进步的意义;既重视经济增长,也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 ,这反映了人类伦理发展中的一种深刻的变化。生态伦理是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范式而出现的 ,它不是已有的伦理学理论在自然中的一种推广和应用 ,而是作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因此 ,它不能被理解为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那种坚持认为必须把生态伦理置于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框架下进行考察才有意义的观点 ,事实上取消了生态伦理存在的一切可能性。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结果 ,它把道德看成是一种与时间无关的封闭的体系 ,否认了道德能够进化的一切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深生态学超越了浅生态学所持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局限,主张人类与环境的互相关联,认为人类和非人类生物具有内在的均等价值。深生态学的"生物圈平等"和"自我实现"原则试图构建新的生态文明尺度和文化伦理取向,这对我们思考重新定位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改变浅生态学以人类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狭隘海洋发展观,确立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海洋伦理观,促进海洋开发和保护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三种基本关系,现实中由于人主体意识的强制入侵导致这些关系的冲突与恶化,因此人作为理性的一方必须为恢复这些关系的和谐做出自己的道德承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必须超越人类利己主义,主动承认自然的“赋予性主体”地位,从而通过保障自然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他人关系中,人必须摈弃个人利己主义,根据对所有人普遍有效的理性法则行动,从而通过尊重他人的目的性存在重建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关系中,人必须节制自身的情欲,彰显人不同于动物的理性本质,从而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就是人在道德上必须对自然、对他人、对自我做出的道德承诺。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理解,而且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的广义的理解。从自然生态到生命生态、心理状态,春天的诗交融着自然、生命、人性、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14.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伦理学是高校的必修课,这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大学生和德育工作者的伦理道德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契约已成为当代人重要的行为方式,但契约领域还存在某些失范现象,因此需要提倡契约和谐,以减少人生情绪成本,增加社会幸福元素。就现实性来看,契约和谐具有三重意蕴,即契约特殊意志自身的和谐、契约特殊意志与特殊意志之间的和谐、契约合意与契约意志的和谐。实现契约和谐的伦理路径在于通过抽象而具象、通过道德哲学而走向伦理实践,它要求契约主体以内心的道德觉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人我关系"和"公私关系",在世俗的"契约生活态势"中坚守道德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心学推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摆脱了程朱理学凌驾于人之上的道德主体预设,凸显了人的本质存在。他的心体之学在致思上拓宽了儒学思想的新路径,把对人的现世精神关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王阳明强调了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主张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的本真存在,最终人人都可以成己达圣。心学开创了儒学教育的新局面,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道德生成的基本内涵,指出道德生成对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生成不仅是企业道德知识的增长,而且是在此基础上企业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企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增强。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道德生成存在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道德生成认知和道德生成操作不足。为此,提出采用"循环三步法",依次通过确立企业道德信条、进行企业道德教育和执行企业道德准则,以促进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伦理道德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8.
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把伦理学视域扩展至大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思潮之一。以生态学与生态链相互联系为学科背景与论证依据,以实现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为主要诉求是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特质;在其规约与统摄下,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拓宽道德关怀视域,即伦理关照从传统人与人之间扩至整个生态系统。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盖娅假说、深生态学分别从不同视角与层面阐述与揭示了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特质与道德旨趣。  相似文献   

19.
身份一承认是高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交往的基本需要、需求。霍耐特承认道德观探究人的实践自我关系的实现,即自我身份一承认的完善。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身份一承认的内在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以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完整性为目标,中经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交织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和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糅合实践的三种自我关系(自信、自尊、自豪),最终止于涵盖自我实现全部质的条件的“善的生活”或者“形式伦理概念”。高职大学生的身份一承认模式是宝贵的道德社会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道德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 ,我们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正确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他律与自律、中国特色与世界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