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删除了一段论述,其中提到的"历史科学",在基本含义上其实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科学"的接续和推进。两者都是用来规范、指引、守护"自然科学"的,并标明自然科学作为"人的科学"的存在性质。由"自然科学"来想象"历史科学"而构造历史唯物主义,是依照近代哲学原则来规制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中建构了自律性。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阐扬这一自律性责无旁贷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作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主导,它的本质特征是由高雅走向世俗,趋向商品化,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并使得文化问题成为政治问题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科技的非理性应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坚持了生产方式批判、生活方式批判和科技批判3个维度的统一,回应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旨趣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中介,从而切中物质生活本身,以达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批判。批判之结果是揭示出现代生活的形而上学性,并将这种形而上学性解蔽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异化。全面异化的社会关系本身就体现为一种颠倒与悖论,因此新旧矛盾的交织始终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如影随形。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定的、暂时的社会形态,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非结晶体。这是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通达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乃是历史存在论的学说。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关于历史规律的科学.这种理解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流俗理解".而本文在重释"历史唯物主义"中发现,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因素仍然包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特征之内.  相似文献   

5.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有两种,即要么将其界定为哲学,要么将其界定为科学.这两种看法都没有看到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同时内涵着两个层次,即其既包括用以指导我们理解整个人类历史的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同时也包括在其指导下把握现实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具体理论.两个层次分别体现了不同的学科性质,即前者体现为哲学层次,后者体现为科学层次.两个层次的内在统一共同铸就了据以通达社会现实,并内涵着现实批判功能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以形而上学和资本这两条逻辑的双重批判为主题而制定方向的。从这一主题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内涵就在于深入社会现实并从中指明解决现代生活困境的方向。因此,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就有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特质为指导原则,反思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理论,为当代人学异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人的异化是对人与世界三重基本矛盾(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割裂,是对人的本真的类本性的背离,是历史在特定阶段必经的历史过程.在个人主体和私有财产的历史阶段中,异化经过暴力、权力、资本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为自身的扬弃作了准备.当今世界已经出现的人类性问题使异化的扬弃开始作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提了出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就是在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艾伦·梅克森斯·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其总体思想的主体部分。国内学术界从阶级观、国家观、民主观、资本主义观、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及理论性质等方面对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国外学术界则从资本主义起源与文化、资本主义与民主关系、资本帝国主义、西方政治思想史几个方面对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纵观研究现状,对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转变:从单一文本研究逐渐转向专题性研究;从抽象孤立的研究逐渐转向历史发生学的研究;从学理性的分析转向当代价值的彰显。虽然有这些转变,但在研究中仍然存在孤立文本研究、理论视域狭窄、总体性把握不强等问题。因此,对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脉络,厘清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提出的问题,彰显其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弄清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将"现实的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但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现实的人"获得新的规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需要加以重新理解。这种新的理解不是单纯否定,而是扬弃了马克思最初关于"出发点"的理论论断。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的宗旨。但国内外肯定马克思文化批判逻辑存在的学者总是囿于青年马克思的视角,这种理解看似肯定了马克思,实质误解了其文化批判逻辑的根本性质.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前后两种异质的文化批判逻辑:一是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性质的,是不成熟的;一是1845年哲学变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本文从文本出发梳理出属于马克思本真的文化批判线索,并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中透视两种文化批判的方法论特质与效应,以期对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维度做出厘清。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与近代以来的科学是共生的,归根到底源自西方知识传统的思辨本性.现今的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所发生的全面的支配作用,是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现实化,其生活基础是感性世界的深刻异化.马克思的"哲学"并非近代哲学的延伸,而是近代哲学之批判.这种批判导向一种"新哲学".即"历史存在论".历史存在论揭示"现实生活",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其必然走向就是突破当今科学之范式,重建科学之理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个人观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个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个人观的基础、个性自由是马克思个人观的思想取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个人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个人观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深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的争论从未停止,尤其在20世纪中后期,以卡尔.波普尔为代表的科学实证主义的批判之影响最为深刻。只有从实证主义理论的工具理性入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的基本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辩证法之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生存论建构,才能够对科学实证主义的批判作出有力的辩驳,为历史唯物主义正名,并还原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面向存在的实践历史观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以国内学者对韩礼德的系统语法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当代系统科学为参照,把韩礼德的系统语法所体现出来的系统观放在系统科学的框架内,来探讨韩礼德系统思想的科学性:肯定其在方法论上的可取之处,探讨其由方法论和语言的性质所决定的他的语言系统描写的局限性,以及他的系统描写在反映语言实际运作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区分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人论、世界观理论、价值论和哲学观等问题,后者主要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时代性结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严肃的理论态度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梳理和完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方法,用以深入...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化转向的经典著作——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空间化解释问题.它在三个方面给予我们重要启示:一是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解释模式而突出空间问题意识;二是以空间与生产、社会与空间两对范畴双向互释的视角奠定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逻辑基础;三是以所谓“空间历史”为主线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视野与空间的社会历史内涵,但为此也付出了“过度解释”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1914年5月,章士钊在日本东京创办了《甲寅》(月刊)杂志。在该杂志上,围绕着对袁世凯帝制的批判,章士钊发展了一套系统的批判封建专制的理论。他以调和论为哲学依据,认为封建专制政治好同恶异,消灭了自己的异体,违背了事物的调和律,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由此,章士钊具体分析了封建专制毁灭的机理。本文认为,研究章士钊批判封建专制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本人的政治思想,而且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至少有三个渊源: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科学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具有六大特征:反基础、反本质、反表象、反理性、反价值中立和“怎么都行”。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既要汲取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有益元素,也要警惕它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奥康纳的<自然的理由>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旨趣,奥康纳通过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责难进行了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奥康纳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内涵制度批判和价值批判的生态批判,他试图建构在实践层面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