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的著名改革家。他在进行改良政治活动的同时,还广览文史古籍,游览世界诸国。撰写政治文论。从事书法实践和诗歌创作。在近代,人们一般认为,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者,而梁启超的美学理论又给予王国维以很大的启发,却往往忽视对康有为的美学思想的研究和评价。实际上,从研读康有为的有关著作可知,康有为不仅是一个诗歌和书法方面的艺术实践家、而且在艺术实践中表现了他的比较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中包括有审美学、艺术心理学、书法美学和文物审美学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美学研究的先导,他的美学思想也为其以后的梁启超、王国维等的美学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十分值得研究。下面将从审美学、艺术心理学、书法美学和文物审美学方面。对康有为的美学思想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在专著《中国人》和《苏东坡传》中站在西方人接受心理的角度阐释中国书法,提出了独到的书法美学观点。林语堂充分肯定了书法的地位和价值,分析了以“动”为核心的书法美学范畴,以西方抽象画为参照来阐释书法的性质,并且以形式分析法为基础阐释书法美学欣赏。林语堂的书法美学观维持了书法“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他在80多年前提出的书法美学观点对当今中国书法文化的国际推广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洋洋90余万言、内容丰赌的《中国书法美学》,是金学智教授继《中国园林美学》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该书共分五编:一、中国书法艺术的多质性;二、比较:书法在艺术群族的关系网络中;三、书艺风格美与鉴赏品怦;四、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概观(下文简称“概况”);五、印章文化的系统构成。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该书在书学、美学、艺术理论、哲学乃至篆刻学、印章文化学及其相结合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新的建树。但是,一些评论却对该书第四编缺少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拟对该编作一专题评述。金先生在《中国书法美学·自序》中,援引了…  相似文献   

4.
评美学研究中的几种实践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美学论争,常涉及实践观点,各家各派又颇多分歧。分歧的实质又无不涉及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似有考察和辨析的必要。1 高尔太同志认为美学就是人学,是人学的深层结构。美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人、揭示人的丰富性。人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所以他主张从认识论角度去谈人论美。他确立一个自上面下的三段论作为论题:“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自由,所以美是自由的象征”(《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却又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从美感经验入手,历经对实践、意识自由的探索,最后追溯到无意识、心理原型、潜在的情感这类原始生命力。美就在人的这类深层结构,而不在社会实践,因此  相似文献   

5.
弃蔽囿一隅得全象之实——读《中国书法美学》的方法论启示启明书法是我国一门悠久而独特的传统艺术。从美学的角度对书法艺术进行清理、总结、概括,是一项艰巨的理论工程。金学智先生的九十余万字的《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出色地完成了这项理论工程。...  相似文献   

6.
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在美学界独树一帜.其以实践本体论取代和超越认识论美学,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的发展.他既重视社会性又强调感性和人的个性,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美看成客观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性的统一.他认为实践的自由是通过创造来实现的.从审美活动的角度,他将劳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在具体的论述中,他对西方现代美学有批判、有继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能有所肯定,主张中国的实践美学应当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他还结合具体的创造等问题对实践本体论美学加以阐释.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观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最具特色和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美学流派,它以美学大讨论为契机,深受《巴黎手稿》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又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激发和推动,以及南斯拉夫实践哲学中人道主义辩证法的影响。从李泽厚发端,并得到美学学养深厚广博的朱光潜的推动,蒋孔阳、刘纲纪等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美学。近20年来,张玉能、朱立元等人更是在反实践美学论者的批评中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美学。这使得实践美学既始终以马克思实践论为理论基础,又不断丰富、发展、进步和完善,从而与时俱进,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这是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不乏探讨、研究中国书法的美文佳著,然而专门从美学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的却寥若晨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邓承奇与邓华合著的<书法美学>(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证、阐释中国书法美学的难得之作.这部新作共28万字,分十章,从书法的审美意识到书法的审美特征,书法的文化底蕴到书法的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美,书法风格、意境美到书法欣赏、评论等书法美学的主要问题,都进行了论证和阐释.既有理论方面的论证、概括,又有技能、技法方面的美学透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米书法初学唐人,后以晋人书法为指归,尤好王献之书法,其书被誉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对后世影响极大。米的书论见解独到,认为书法批评“要在入人”,他对宋代诸家的评点入木三分,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也一分为二地看待,但他一味褒晋抑唐的书法史观失之于偏颇。米在绘画上也取法晋人,但又敢于标新立异,独创术家云山,为后世所称道,他提出了“寄兴游心”和“墨戏”的绘画美学思想,追求天真平淡的风格,奠定了文人画的美学基础,成为明代董其昌著名的“南北宗论”的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10.
王前教授     
王前教授,笔名童心,1922年9月生于辽宁省海城县。1942年毕业于海城师范;195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函)。现任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主攻古典诗词写作与书法美学。兼任辽宁大学书法研究会会长、北京陶然书画院书法美学教授、辽宁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辽海诗社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职。王前教授,不仅是学者、教育家,也是一位书法家、诗人。特长于中国古典诗词与书法。1990年12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书法美学理论集《论书绝句百首》,书写主张从诗中探索书之美学,提出书诗美学同源的理论,并主张学书从六朝入手,通达篆隶,独精行草,走碑帖结合之路,构成王前书派。人民日报海外版(二版),辽宁日报(五版)作了书评。均肯定由诗学中探索书学,是一大创造。京华艺出版社,将此书成就,评入1992年《中国人物年鉴》。  相似文献   

11.
"中和"是林峰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寻获的美学理念。"中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自魏晋以来成为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形成的基础。同时,我们也从当代浙南书风中看到了"中和",从永嘉学派中领悟到了"中和"的思想真谛,也从林峰生于斯、长于斯的瑞安文脉中感受到了"中和"地域内涵。一、地域与环境:林峰书法的风格基因从书法地理...  相似文献   

12.
六朝书法美学在汉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向展开和细化,理论潜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个时代的书法创作处在积极拓展艺术表现可能性,追求变化多样、趣味丰富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应,书法美学在创作论上总结了多种艺术创新途径。其中尤为强调从自然中获得的涵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在作品论方面,既强调变化多姿的妍媚之美,又注重自然而然的效果,两极兼顾,形成"尚韵"的时代风貌。书法品评也日益具体化和客观化,理论探索与书法实践逐渐形成互动。"神"和"品"两个范畴的出现,表明书法艺术在形式创造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已越出可视的形式本身,由实入虚。无论是创作论、作品论还是鉴赏论,都贯穿着自然主义精神,它呈示出中国书法乃至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有着"为学""为政""游艺"三位一体的人生.他的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美学价值,其中所倡导的"尊魏卑唐""扬碑抑帖""开新求变"的书法品评体系对后世书法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师华的《书法纵横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于 2 0 0 2年 12月正式出版了 ,这是我国书法学界一件喜事 ,乃可喜可贺也。这部凝聚着 2 0多年辛勤汗水的书法论著 ,以史为经 ,以书法作品和书论为纬 ,由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简史、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概观及中国书法的现状和未来等四大部分内容 ,构成完整的体系 ,后面附录书目简介及历代名家凡篆、隶、楷、行、草等各体书法精品 ,可供书法爱好者品味赏玩。阅读此书 ,可以获取丰富的书法知识 ,还可以领略历代书法艺术的各色韵味 ,品味历代名家对于书法的高论。总之 ,本书将中国书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形而下”的事实阐释。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角度审视,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观之,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相似文献   

16.
我感谢1989年在巴黎萍水相逢的J.L.Fortey(汉名付德)先生,他沉醉于中国的诗词、书法,我沉醉于巴黎路旁的咖啡座和塞纳河畔的书摊。付德无意中的一句话,加强了我的一个决心。他说:“德国人发现美学,中国人创造美学,法国人欣赏美学”。 在此以前,我已经想到了译学中的一些美学问题,1984年曾构思写一本《译学与美学》。当时我刚刚写完《文体与翻译》。我到北京大学燕南园把想法告诉了朱光潜先生,朱  相似文献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实践美学用于理论建构的重要元典性著作,也是影响中国当代美学传统形成的一部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因此,在当前进一步加强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不论是对超越实践美学的理论诉求,还是中国当代美学获得新的突破而言,都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评叶朗的美学研究茅舟叶朗是八十年代以来涌现的自成思路和体系并作出一定理论贡献的美学家。十多年来.他先后出版了《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现代美学体系》等三部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著作井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对他的美学思想作系统研究和总结是十...  相似文献   

19.
<正>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它产生于汉字的书写,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臻于丰富和完善,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规律,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尤可喜的是,青少年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后起之秀层见迭出。各种名目的书法大赛也屡见报端。但也应该看到,对书法美学理论的研究却显得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80年代越南和中国都开始接受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但经过30年左右,越南接受和研究接受美学的情况与中国的极为不同。把越南对接受美学的研究运用与中国的相对比,不仅能发现两者的差别之处,还能给越南研究界提供许多有关如何接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启示,其中就包括接受及运用接受美学的经验,而且能概括出使两国更有效地接受西方文论的重要原则。与中国接受运用接受美学的情况相比,接受美学在越南存在着来得早发展慢、研究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接受、对舶来的文学接受理论缺乏必要的补充调整、理论操作性不强等现象。导致越南与中国研究运用接受美学存在重大差别的原因,主要是越南对国外的理论翻译缺乏系统性、越南的经典学术作品很少人买、越南文学研究队伍没有中国多、越南缺乏发展接受美学的基础,并且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传统方面越南也没有中国丰富。越南研究界既要向中国研究界学习,又要找到适合国内文学实践的具体研究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