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美食家品尝食品有两个标准,其一是无毒无害,即可吃的标准;其二是食品的色、香、味,即好吃的标准。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和美味相比,人们还是把健康放在首位。同样,文艺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它也有两个批评标准:这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政治标准,指的是文艺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政治倾向;艺术标准则是指表现作品思想的词句、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两者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和谐统一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段话准确地揭示了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文艺的审美性和功利性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9):149-154
生态审美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方式,被看作是对艺术美学无功利性审美方式的突破。但事实并非如此。艺术审美从来就不是纯粹无功利的,即使奠定审美无功利性这一质的规定性的康德,也不得不承认艺术审美包含着深层的功利性内容。其实,功利性的生态审美,既无利于保持审美的独立性,也无利于进行生态保护,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悖论。相反,纯粹的无功利性的审美才真正是有利于生态的。生态审美的真正创新,不是从无功利性向功利性的突破,而是从深层的功利性向纯粹的无功利性的飞跃,是纯粹无功利性审美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一、形式主义审美理论的弊端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从反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出发,着力探讨文学的本性及其自身规律,形成多种形态的理论建构.这其间,西方当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从康德有关审美"非利害性"的论述出发,建构出形式主义审美理论,提出"回到文学本身"的口号.在他们的话语中,"回到文学本身"就是"回到作品本身","回到作品本身"就是"回到语言本身".作品的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被当作文学的本体,被称之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其代表性人物说:"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因此,全书整个是谈文学形式变化的问题".而形式主义审美理论所说的"文学形式","具体说来就是'语言形式'.这是他们的基本文学观,也是他们解读和阐释文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按照理性主义者的说法,美是本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同时就已经存在的.关于美,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克罗齐等西方先哲的言论中早就有所描述.  相似文献   

5.
由信息论而引出的信息论美学,目前在国内外都很时兴。但信息论的历史不长,用它来解释美学现象的时间更短,在西方是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在我国是近几年的事。无论从研究的论题、范围还是方法、成果看,信息美学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从审美信息与审美  相似文献   

6.
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功利性是大学的固有属性,两者不可分割且内在统一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之中。大学的学术性本身就蕴涵着功利性,大学的功利是学术的功利而不是其它。大学的功利性是对学术性的维护和保障。大学的学术性与功利性及其内在统一关系启示我们:深化大学改革必须确立以学术为本、人才为本的大学办学理念,要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处理好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大学的办学活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研究是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直接引进下开始的 ,中国的美学研究呈多元化趋势 ,而审美的视觉对人的发展将成为本世纪一个重要议题 ,美学将作为人学而存在。因此 ,审美教育在本世纪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艺术审美是一种发现性的思维;艺术发现促成了审美对现实的反思;艺术反思总是包含了对现实的针吸,因此是一种需要勇气的文化批判;艺术发现增强了审美的效果,突出反映了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0.
怀疑论美学认为在现代文化语境里 ,我们必须意识到重建审美乌托邦对于提升主体精神的重要意义。而重建审美乌托邦就逻辑地包含着审美拯救和艺术拯救两个方面 ,借助这种拯救策略 ,可以建构适应历史发展的新型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审美吟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东岳论丛》2003,24(2):138-140
从审美的观点来看 ,可以说默读诗歌 ,那诗歌还是躺着的 ;而朗诵诗歌 ,那诗歌才活起来 ,变成行走的诗歌 ,这样的诗歌才产生审美效应。通过吟诵进行创作 ,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成功经验 ,也可以说是它的优良传统。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 ,吟诵是构成审美创作和接受的重要因素。吟诵可激发诗情 ,吟诵又可诱发想象 ,吟诵有利于检验和锤炼诗歌 ,吟诵还有助于品尝诗味把握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2.
论审美趣味     
一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之所以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研究意识似乎都不自觉地隐含这样的假定,即可以通过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的把握认识审美趣味本身。于是势必产生这样的悖论:越是深入地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作线性的把握,就越有可能使认识远离审美趣味的整体。这实在是靠不住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特定的方式包容了显意识的知、情、意,也“振荡”着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因素,由此导出相应的趣味判断。首先是“知”的范畴。它应该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都挤身其中。任何个体的审美起点必然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在这里它们始终受制于特定的审美趣味的心理结构而显得格外有个性色彩。主体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水平始终影响、制约着主体情感过程的展开和深化,细腻、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总是同具有相当质量的感性认识相  相似文献   

13.
审美想象论     
人类何以会有审美活动?艺术审美价值又是如何形成的?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人类为之困扰的美学之谜。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具体审美现象,便不难看出,所谓审美活动,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自由想象活动;而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则不过是人们借助特定媒介,通过自由想象,得到人性开放和自我价值肯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审美变态论     
审美变态论褚锐变态,本是生物学术语,系指自然界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体态、形态的结构性变化。后来“变态”一词被引用到心理科学中,用来专门研究人的异于常态的行为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审美变态不等于心理变态。它是发生在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逆...  相似文献   

15.
审美静观论     
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是最深刻、最系统地论述审美静观的美学家。叔本华、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美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审美静观说。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也有许多审美静观的思想资料。如老子的涤除玄鉴,《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说,宗炳的澄怀味象,苏轼的无厌空且静,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都展示了静观说中国美学中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中西的审美静观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审美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审美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及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发生     
赵惠霞 《人文杂志》2001,(5):117-121
本文将审美对象分为两大类型,探讨了一般事物何以发展为美的事物,美的事物何以单凭形式引起人的快感的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最近大火,除了反腐题材,剧里3个女人的婚姻也很让人感慨。第一个女人是梁璐。她是原省政法委书记的女儿,现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的妻子,她自己是大学老师。这样的身份和背景可谓高干加高知,让人仰视。可是这样一个金枝玉叶,在婚姻中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她和祁同伟的婚姻是一桩典型的政治婚姻。祁同伟为了攀附她父亲的权势以实现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审美情感论     
审美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审美价值的实现体现为情感的全部满足和占有。审美活动不仅以情感为立足点。而且以情感的升华为最后归宿。审美情感也是审美活动的驱动力,其根源就在于它和人的生命意志是直接同一的,它是人的生命意志的肯定和显现,经反复激荡、高峰体验后达到生命历程的最高境界。美的诞生和形成就是审美情感具体显现的结果。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情感主要通过审美情趣、审美情调和审美情境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信仰     
传统美学在运思“美”的问题时 ,遗忘了“信仰”的要素 ,造成一个极其重要的精神结构的缺席和被遮蔽。如果说神话思维寄寓了对神灵、上帝、英雄、永生等等信仰 ,那么 ,同样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审美活动 ,它无疑也包含了一定的信仰因素。怀疑论美学正是在这个理论意义上建立了美与信仰的逻辑联系 ,并且试图从神话信仰和审美信仰的有机联结上提出美学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