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立 《今日南国》2007,(8):51-52
近日,哈尔滨市一位老人以无人赡养的名义起诉自己的儿子,要求他必须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对自己进行精神安抚。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老人对“精神赡养”的维权也揭示出赡养方式的新变化,如今一些具备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开始渴盼儿女们的精神关爱,并且这种需求已逐步上升到寻求法律帮助的高度。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2.
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有的子女成家立业后竟推卸赡养义务。北京海淀法院法官表示:无论签订任何协议、合同,都不可能免除子女的赡养义务。案例一:兄弟协议谁要家产谁养老父老林有大林和小林两个儿子,他想把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一套价值120万元的房产过户给大儿子,然后由大儿子赡养自己。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活动范围相对缩小,接受新知识也慢几拍,说话时爱唠叨,因而许多年轻人即便对自己的父母,也不愿多交谈。晚辈这种冷漠的态度,常常使老人十  相似文献   

4.
近闻八十高龄的张老太太,十多年未能与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见面,常思成疾竟不瞑而去。此事不免使我联想到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大部分老人的物质赡养基本到位,但“精神赡养”缺口较大。据调查,一法院今年审理了38起赡养案件,  相似文献   

5.
李筱丹 《今日南国》2006,(11):40-41
她41岁,是一位普通农妇,一生命运多舛、屡遭不幸,三年前上天赐给她一个盼望已久的“儿子”,虽然小家伙患有多种严重的先天疾病,但是她依然对这个男婴不离不弃,倾家荡产地带着孩子四处治病。他,大概3岁,是个患有严重唇腭裂和三种心脏病的弃婴,因为先天的疾病曾让他两度被人抛弃;三年前,上天让他碰上了她,一位善良的养母,在脆弱的生命即将凋零之时,养母用无数次的人工呼吸将他继续留在了人间。2005年12月,在社会的帮助下,孩子成功接受了心脏手术;2006年4月26日,养母在医院拿到了“儿子”“术后一切正常”的检查报告。医生说,是“妈妈”撼天动…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我有一件事情向你们咨询一下,就是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的问题。我有六个孩子(五男一女)。我退休  相似文献   

7.
庾春云 《社区》2014,(27):4-4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71岁的赵大爷独自居住,他常常酒后拨打“110”。经统计,一年来他竟然拨打了1483次“110”。调查分析,老人不堪寂寞,就想把民警找来,好有人说话。说明老人平时是何等的孤独,何等的寂寞。(《重庆商报》8月6日)  相似文献   

8.
龙应台 《社区》2008,(8):13-13
文化不是你的门面,因为伪饰替代不了内涵。 曾经有一个特别难忘的场合,作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的我被要求当场“简单扼要”地说出来“文化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说“儿”     
“儿”字的基本含义是婴儿、幼童。由此引申,年龄相对低的称“儿”,地位低的也称“儿”。本文讨论了地位低称“儿”的三种情形:其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故女子自称“儿”;对女性的一些轻蔑之称也以“儿”为语素,如“儿女子”、“儿妾”等。其二,奴仆称“儿”,不论年龄大小,合成词“儿婢”、“儿客”、“儿从”等即其例。其三,对他人的蔑称多以“儿”为语素,如“庸儿”、“吴儿”、“客作儿”、“白眼儿”等。本文试图找出“儿”字主要义项间的联系,从而正确解释与“儿”相关的某些词语,并补正《汉语大词典》等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孝顺儿”     
李国祥 《老友》2015,(4):54
  相似文献   

11.
扬先 《山西老年》2009,(2):63-63
现实生活中,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个现象用法律的观点去分析,主要源自五种误区。误区一:出嫁的女儿不赡养。张老汉夫妇是一对年届古稀的农村夫妇,生有三子一女。小儿子自小痴呆,其余两个儿子在本村务  相似文献   

12.
中共“二大”是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由于相关原始文献资料严重缺失,会议地点频繁更换,以及会议代表未经民主选举产生等原因,中共“二大”代表的名单始终难有定论。文章通过史料的比较、鉴别,在分析中共“二大”代表构成的基础上,梳理出包含12名代表的完整名单,并对大会的列席人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3.
近代汉语词语"儿夫"以唐五代末为界,随着历史阶段的不同应作不同的分析"儿夫1"为"我的夫";"儿夫2"即"男人、丈夫","儿"指示性别,其来源可能与阿尔泰诸语言中表示雄性意义的词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小抠儿”     
《新少年》2009,(7):91-91
时间:开学初,某天放学后。地点:放学路上。人物:小俭(简称饲;小明(简称明);小兰(简称兰)。  相似文献   

15.
袁梅 《老友》2012,(12):53-53
编辑同志:8年前,我的儿子"倒插门"到儿媳家,成为其家庭中的一员。此后,儿子除偶然会回来帮助干点粗活外,很少对我给予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而今,我年事已高,劳动能力、经济收入、生活自理能力均大不如前,需要儿子从经济上、生活上关照我,我也迫切希望儿子能常回家看看,但儿子却一再推  相似文献   

16.
仁心 《百姓生活》2014,(1):38-39
11年前,一位九旬老太成为一个环卫工家庭的“房客”,两年后,无依无靠的她再也掏不起房租,善良的环卫工夫妇非但没嫌弃老人,反而赡养老人安度晚年。其间,他们经历3次搬迁,始终对老人不离不弃,并举债为老人治病。这对环卫工夫妇就是江苏淮安的唐玉宝、张海琴,‘他们的善举感动了千万网友,2012年,张海琴入选“中国好人榜”。  相似文献   

17.
“柿把儿”老师本姓赵,个子很矮,比拿破仑肯定还矮几公分。满脸的青春美丽痘。小小的眼睛上罩副近视眼镜。厚厚的嘴唇上蓄着两撇小胡子。  相似文献   

18.
湖南常德鼎城区有一个张姓副镇长,自《潇湘晨报》2003年6月13日报道他给上访的老农刘富贵“喂粪”以来,我一直将此人铭记在心。虽然“喂粪”情节不知其详,报纸说是给农民“嘴里灌粪”,据其自辩只是“抹粪”,但是,正如6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所说,拿粪便强行往人嘴里塞、往脸上抹,对人的生理、精神的伤害都可谓巨大。刘富贵老汉自己也说,这是他遭遇到的“到死都不会忘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正马三立抖包袱儿的技艺,是不应该失传的。他的徒弟逢年过节来看他,不许拿礼物,但有一个条件,必须讲一个跟老百姓生活有关的小笑话。有一年,马三立的徒弟常宝华带着王佩元来给马三立拜年,他们一进门,马三立就说:徒弟,给我带什么笑话来了?常宝华说:师父,我讲个笑话,但不是我的,是侯耀华的。他说有一个江湖骗子在马路上卖偏  相似文献   

20.
小非 《华人时刊》2011,(3):10-12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赡养老人,并不仅仅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