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宝祥 《领导文萃》2006,(6):120-123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叶剑英即派他的儿子去看望胡耀邦,并征求胡对治理国家的建议。胡耀邦给叶帅提了三条建议。有些人称这三条为“新隆中对”,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工作时的秘书陈维仁则称之为“隆中三策”。  相似文献   

2.
《领导决策信息》2013,(29):18-19
自2011年11月以来,泰兴市组建119人的"三解三促"群众工作团。工作团分为16个工作队,派驻乡镇(街道)、园区,形成了"三解三促"(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新路径。今年5月8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到泰兴市调研时指出,泰兴群众工作团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06,(1):177-178
《胡耀邦传》张黎群等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第一卷主要记述胡耀邦从1915年到1976年的革命生涯,着重描写了他从青少年时代到投身革命,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团中央工作和到地方工作的经历。《市场的真相》  相似文献   

4.
张道刚  李亮亮 《决策》2011,(10):42-44
20多年前,胡耀邦同志视察怒江时曾动情地说:“我们的干部能在这个地方工作就不容易了。”段跃庆在这里已经默默耕耘了近5年。  相似文献   

5.
童青林 《领导文萃》2008,(19):53-58
1977年12月19日,64岁的胡耀邦来中央组织部正式上班。他在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是组织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当时说的一句话是:“积案如山.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6.
河之洲     
胡耀邦的一个建议伍绍祖与胡耀邦在“五七干校”时有过一段很密切的接触。《银潮》2006年第1期刊登了伍绍祖对胡耀邦的一段回忆。现摘编如下。他对我感情非常深,却不赞成我担任较高职务。他在党内担任较高职务时,有不少人向他推荐我,说要重用我,但他却不以为然。1982年,我在部队新成立的国防科工委当了副主任。有一次外事活动时他见到了我,突然对我说:“你也当了‘大官’了。”这句话只有我能听懂其中的含义。因为在干校时,有一次他对我说:“你不能当‘大官’,因为你没有当过县委书记。”他认为县委书记是每一位在党内当“大官”的同志必须…  相似文献   

7.
李文辉 《领导文萃》2005,(3):127-132
1953年,我任共青团甘肃省委副书记、团中央候补委员;1963年,我任团省委书记,共青团九大上,我当选为团中央常委。这前后两次任职时间加在一起不过4年,中间又因工作调动隔了几年。但所幸的是,我在共青团工作期间,团中央第—书记都是胡耀邦同志,离开共青团后,我仍多次见到耀邦同志,聆听他的教导,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与政治家风范。1976耀邦同志凝神倾听,很少插话,然后,像是针对我谈的情况,也许是另有所指,他略带沉思地缓缓说:“一个党的干部,要在看到很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更要看到一种转机,要做这种转机的推动者,党的干部应当做这样的人。”1976…  相似文献   

8.
我与彭真1936年秋在北平相识.当时我掩护他做地下党工作。1949年北平解放后,彭真长期兼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直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这17年间,一直在他身边工作,实际上是他的助手。在几十年的接触中.我受彭真的影响和教育很大。但我们之间一直是同志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似文献   

9.
春秋 《决策探索》2005,(11):81-8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1978年),胡耀邦还不是政治局委员,还没有陈永贵的官大(陈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不过胡耀邦敢说敢干,他在中央党校讲起学大寨修建人造平原来,就直截了当地说那是劳民伤财。胡耀邦“文革”期间挨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多年,对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和花架子等毛病看得很真切。所以他对陈永贵极端重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以为然。直到多年以后,水利部长钱正英每次找他谈有关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仍然战战兢兢,胡耀邦一听这种话题就不高兴。  相似文献   

10.
崔向华 《领导文萃》2006,(11):70-74
说起许世友和毛泽东的关系,众人皆知:许世友最听毛主席的话了。一想到毛主席,许世友的心情就激动得难以平静。他对毛泽东有一种特殊的敬重之情。毛泽东也很欣赏许世友忠勇双全、胆识兼备、敢说敢为的士兵本色。许世友后来在回顾《我在红军十年》一书的撰写过程中深有感触地说“:我心目中总是矗立着三个高大的形象:第一是党,第二是人民,第三是战士。”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许世友向毛泽东提出,去抗日前线“杀敌建功”。毛泽东欣然“放虎出山”。许世友自从陕北随朱总司令奔赴太行到转战山东之后。有11年之久没有见到过毛泽东。但十多年来,他不管…  相似文献   

11.
胡耀邦同志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受命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同时,兼任了中央宣传部部长一年零两个月。那是“扭转乾坤”的日子,也是中宣部工作朝气蓬勃的时期。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文化知识界,当时的中宣部一改旧观,成了“思想解放部”、“思想建设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知识分子之家”。但是,当时在思想理论界还有相当数量的同志,特别是一些身处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同志,“思想上还处于僵化半僵化的状态,脱离实事求是的路线,设禁区、下禁令,成为解放思想的阻力”(胡耀邦  相似文献   

12.
张鸣 《领导文萃》2009,(5):83-86
王闿运是晚清的大名士。不过即使是大名士。也没有生下来就做的,在他出道之初,其实是有机会做跟名士完全不同的能臣的。乾嘉之际,湖南是个出读书种子的地方,王闿运就是一个湖南骡子似的读书种子。《清史稿》上说他“年十有五明训诂,二十而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礼”,  相似文献   

13.
告别胡耀邦     
于光远 《领导文萃》2013,(17):91-94
一1987年1月胡耀邦出席了专为对他进行批评的党组织生活会、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发出了公报。公报里说,会议对胡耀邦"进行了严肃的同志式的批评",同时,批准了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的请求,保留他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的职务。在这个会议之后,胡耀邦就不再在公开场合露面。198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他参加了。在这个大会和会后的一中全会上,胡耀邦再次被代表们选举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  相似文献   

14.
安库雷 《领导文萃》2008,(19):84-89
1977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复校,胡耀邦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他开了近一个月的整风会议,创办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内第一个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并发动党校808名学员,讨论路线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退休心态     
我很尊重的一个前辈,是—个部门的领导,他工作勤奋,作风严谨,最可贵的是为了干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但在退休之时,不知怎么,性格突然变得古怪起来,脾气暴躁,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大吃一惊。首先是他不愿退下来。革命了大半辈子,不怕苦不怕难,风风雨雨几十年,现在,却要像个地主老爷坐在家里不上班,这是绝对不能想像的。他大半辈子做的是政治思想工作,没有—技之长,家里的门呀窗呀,或是什么地方有一丁点小毛病,他只能干瞪眼看着不会修。所以,他要是退休回家,到任何单位也找不到工作,用老伴的话说,“退下来就是个废人”。他整整抽了—宿的烟,…  相似文献   

16.
李菁 《领导文萃》2009,(15):57-62
1949年初的李先念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军队,还是到地方去。“当时任中原局书记的邓小平曾征求过他的意见,问他是愿意到三兵团工作,还是等湖北解放后,回湖北做地方工作。”曾任李先念秘书的黄达向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介绍说,李先念选择了后者,他放弃的,是一个“兵团司令”的职务。  相似文献   

17.
兰度 《经理人》2005,(11):48-49
“不能单凭他来了一年两年,作了一两件大事就要他去决策层,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来培养的。”一次有着实际效益又极具象征意义的公益活动,和一家企业联系到了一起。8月19日,中国青基会与香港著名慈善团体“苗圃行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表彰活动.庆祝“助学长征——公益助学步行筹款活动”圆满结束。香港和内地  相似文献   

18.
胡耀邦对家人和亲朋的要求很严格,他有"二不准":一是不准亲友上京找他办事;二是不准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事。直到胡耀邦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的,全都是普通农民。  相似文献   

19.
正胡耀邦的得力助手项南,出生于1918年11月,福建连城人。他出生在一个颇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上,曾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项南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写的人物。纵观项南的从政生涯,可以说是波澜起伏,顺境和逆境并存、升迁与沉浮交织。尤其是建国以后,他与胡耀邦曾有过密切的工作联系,可以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0.
1988年,我离开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的岗位回家休息——简称“离休”。 “出个作品集吧”,别人这么说,我也这么想。——我的一个朋友向我提议请胡耀邦为封面题字。虽然,胡耀邦当时已经不在总书记之位,仅仅是个不负责具体工作的政治局委员,但是,我非常乐意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