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康英 《天府新论》2006,(Z1):172-173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富民族文化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在内涵和形态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丰富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历史文化遗迹之外,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如蕴藏着中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历代中国人的创造智慧与经验的历史文化文献,将  相似文献   

2.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一模糊的观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华文化,这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偏见.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这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儒家伦理纲常、墨家思想、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谶纬之学、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的吸纳.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国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政治、道德伦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纪里,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将在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形势促使封疆大吏李鸿章意识到了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出面领导了洋务运动。但作为一个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染的封建士人,在经历近代社会转型时,其保守、恋旧的习性、情感,与变革实践的言行不免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文试就儒家传统文化心理对李鸿章的影响,从社会历史文化深层揭示近代改良变革举步艰难的部分原因。儒家传统文化心理,是我们民族长期尊崇孔孟之道,经历了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以分散、落后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其社会经济基础形成的主导文化心理。其中既有勤劳、刻苦、忍耐、…  相似文献   

4.
丁仕原 《船山学刊》2003,(4):168-170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经受住了上个世纪的严厉打击与考验。网络时代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文化载体的双重功能,兼容并蓄,一定能担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5.
许旭 《学术论坛》2016,(4):134-137
中华传统法文化精髓是中华法律实践和理论的历史沉淀的优秀成果,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近现代以来,中华传统法文化受到来自西方法治文明理念的强烈冲击,在制度层面上已逐渐消融瓦解,但制度背后的精神文化理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一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建立在本民族的习惯之上,与民众普遍的法文化相适应。因此,我们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法文化的优秀资源。文章在剖析当前法治建设对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重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华传统法文化中“和合思想”“仁文化”和“礼文化”“义利诚信”等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体现,并探讨了中华传统法文化价值转化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诗教与诗国     
:“诗教”代表着中国儒家最基本的诗歌观念 ,就像全部儒家学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传统文化一样 ,以“诗教”为中心的儒家诗学观念影响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极其深厚且极具民族文化个性的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历史原因,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二是文化心理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她的故乡生根发芽,却在中国开花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明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专指哪一家、哪一学派的思想文化,而是以儒家为主、融汇各家所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特点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漫长的岁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中所形成的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以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深地积淀在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之中。这种民族精神的凝结,蕴含着丰富的阶值之源,也包含着不可避免的局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  相似文献   

9.
陈宙 《南方论刊》2012,(7):95-96
通过冼夫人一生的历史事实,结合中华传统的儒家、法家思想,分析冼夫人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冼夫人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民族性的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其精神核心——爱国爱民。  相似文献   

10.
儒学是以"仁礼合一"为基本架构的思想学说。儒学由"仁"而"礼"是从自我人格修养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乃至宇宙天道扩展的过程,这种逐层展开,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奠定了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的思想基调。儒家"仁礼合一"的人文传统正是以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依托的重要文化资源。只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实现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势必会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