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论述了宋代初期禅宗延寿禅师的一部独特作品(即《万善同归集》)的思想特色,并借此简单勾勒了禅宗的风格,浅述了禅宗对"行"的看法、对佛教其他各宗思想的态度以及佛教"广行众善"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2.
临济宗是禅宗五家中传播最广、流传时间最长的一个宗派,而有"临济遍天下"之称。由于开创此宗的义玄禅师,在河北镇州(今正定县)的临济院举扬一家宗风,故后世称为临济宗。本文就尚有歧见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诸多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或许对推动临济宗的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唐宋是常德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常德活动的禅宗高僧见于<灯录>、<僧传>的有60人,主要分布在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的下游地区.禅宗传入常德,最早始于澧州慧演.药山惟俨和德山宣鉴,是禅门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曹洞宗与云门宗,是在常德活动的最重要的宗派;临济宗黄龙、杨歧二派是常德禅宗的最后宗派.常德的重要禅师还有夹山善会、洛浦元安、钦山文邃、德山缘密、梁山缘观等.  相似文献   

4.
唐代罗浮山地区是岭南的宗教中心和文化中心。禅宗南宗以及同岭南禅宗有着因缘关系的韩愈、李翱性理学说都曾有一段在此生长的历史,并由此向中原内地漫延开去。唐代罗浮山地区的道教也得到发展,并直接参与全国性的“会昌毁佛”事件。罗浮山还吸引了一批士人来此读书习业,这对宋代岭南书院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禅宗文化之所以在岭南长盛不衰,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禅宗文化在岭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岭南文化固有的特质有利于禅宗文化的传播和流行;禅宗南宗的兴盛有力推动了禅宗文化的发展;顿悟禅宗的理论及独特的弘传方式适应了岭南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宗教在他国的传播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间性”的生产过程,禅宗在中国的诞生正是如此,《坛经》作为五家七宗的根源,是禅宗的奠基之作。禅宗是融合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间性”产物,加之国内外译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禅宗术语翻译带有明显的“文化间性”特征。研究发现,《坛经》英译呈现出异质性与融合性的“文化间性”特点,使禅宗在异国的传播与接受效果产生较大差异。文章通过揭示和比较《坛经》术语英译中的“文化间性”特点,发掘禅宗术语英译中“文化间性”的不同形态,以促进学界对禅宗术语英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孝祥的思想颇多禅宗随缘妙悟的成分。其禅学思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宋代浓厚的的禅学氛围和禅宗学说;二是张孝祥家族笃信佛教的传统。张孝祥与禅宗的重要宗派临济宗的高僧多有交往,并崇信高僧大慧宗杲的学说。而其家族对佛教有虔诚的信仰,张孝祥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禅文化在中国经历了禅学与禅宗两个发展阶段:道安在湖北襄阳注疏禅籍,深刻影响了早期禅学的发展方向,慧远把念佛与禅修结合开启了印度禅学中国化的序幕;道信与弘忍在黄梅开创的“东山法门”,是禅宗创立的标志.自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其宗门渊源及领袖皆出自“东山法门”.如今以四祖寺、五祖寺为核心的黄冈地区佛教丛林,以弘扬“人间佛教”、实践“生活禅”理念为己任,继承发挥地域文化传统优势,形成鄂东禅宗文化圈.湖北不愧为中国禅文化的策源地、禅宗的发祥地、禅学领袖及禅宗祖师的摇篮.  相似文献   

9.
谈禅宗语言的模糊性张育英样宗以“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为宗旨,然而,掸宗典籍,特别各种“传灯录”,却洋洋上百卷。传经授法的“机锋”、“公案”等方式,也都离不开文字语言的作用。那么,如何理解掸宗的“不立文字”呢?原来排宗反对的是用逻辑语言文字解释佛法...  相似文献   

10.
宏智正觉、“默照禅”与禅宗美学皮朝纲两宋之际,中国禅宗经历着又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几种禅法体系最终形成,杨歧派僧人大意宗杲创立的“看话禅”与曹洞宗僧人宏智正觉倡导的“默照禅”各领风骚,在对抗中发展。在长期的对立中,虽然“默照禅”曾受到宗杲的猛烈指责,“...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探讨自证分功用、禅观主体与唯识宗的修行。自证分的功用,仅是对见分缘相分事件之当下见证,并无“观照实相”等“慧观”作用。禅观或“慧观”的主体,或者说修行的主体,是慧心所。而能观照真如实相的是根本无分别智,即无漏慧,不但自证分无“观照实相”的作用,即使是凡夫的现量、无分别的识和心所,也无此作用。进而探讨禅观或修行,唯识宗的修行理论和方法是大乘修行的根本之道,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与中观宗等的修行理论和方法,虽与唯识宗有若干差异,但根本上是相通的。大乘修行的主要特征是:经三大阿僧祗劫,修诸波罗蜜多(六或十波罗蜜多),通过闻思修等步骤,依自力证道。依此评判禅、净、密等修行,禅宗是特殊法门,只适应上根利器或修行已到火候者。禅宗修行有利有弊。净土宗修行是方便法门,由于此法门较为方便,各宗都将自宗法门与净土法门作为双修法门。密宗是依他法门,此宗强调修行者须依上师方能修行有成,而无论上师是否有成就,都需将上师视作佛,故而适应需依赖他力的修行者。这些法门虽有各自的利益,但以唯识宗修行为代表的大乘佛教修行的根本之道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2.
五代至宋初的禅宗文献中逐渐出现了"五家"的说法,指的是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这五支宗派。禅宗宗派之被称为"家",与历史上其他思想流派有所不同,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以法脉为核心、类似于家系的新的组织形式。这种新的现象根源于禅宗对法脉的重视,同时也是受唐宋变革时期的宗族制度和史学发展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临济义玄呵佛骂祖新论杜寒风临济宗创始人临济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属山东省东明)人”。他不迷信权威,强调取消偶像,呵佛骂祖,建立起人的自信,对传统佛教是一次有力冲击,体现了临济禅性格之一面。中国禅宗史上,不独临济宗人有呵佛骂祖之行为举止,在他们之前...  相似文献   

14.
禅宗在东山门下,衍化出南北两派,慧能南派以顿立宗.神秀北派被视为渐宗。长期以来,南北之间,势如水火,相见如仇雠。宗密提出南顿北渐相融合的看法,其论点有两个,一是“顿悟资于渐修”,二是“顿悟渐修”。前者讲顿悟之南宁必须依赖于渐修之北宗,后者作为一种修为观,强调顿悟之后还须渐修,又以持“顿悟渐修”观的荷泽宗融会其他南北各宗。这对排宗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日本镰仓时代后期即早期“五山文化时代”是以被称为“五山派”的禅宗僧侣为中心倡导的汉文化兴盛的时代。所谓的“五山汉文学”就是由“五山派”的僧侣创作及欣赏的汉文学的总称。中国南宋时期的禅宗界中,临济宗杨岐派中的大慧宗杲一系(在日本被称为“大慧派)以及虎丘绍隆一系(在日本被为“虎丘派)这两大系统十分昌盛。对中国“禅文化”的东渐进行梳理时,将其传播途径分为宋朝系统和元朝系统进行考察,从宋朝系统的文化内容中可以看出,其特点是以中国古典主义为基础的纯文学性格很强,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大多是篇幅较长的古诗和赋等。元朝系统则更倾向于体味当时流行的文学本身。虽然其采取偈颂的形式,但在表现手法却相当接近于世俗文学。  相似文献   

16.
颂古是宋代"以诗明禅"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禅宗创造的偈颂新体裁,体现了宋代禅宗"以文字为禅"的特色。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圆悟克勤编撰的《碧岩录》一书是宋代禅宗"颂古"的集大成之作。其弟子大慧宗杲虽然焚烧了《碧岩录》版,但是自己也创作了110首颂古作品。慧宗杲并非对颂古这种形式不满,而是不满于学者的"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大慧宗杲的"颂古"之作,是宋代禅宗由"文字禅"转向"看话禅"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说,是在扭转北宋中期以来禅宗向文字禅发展的方向,恢复禅门"言语道断"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正> 胡应麟《诗薮》论及王维绝句时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云云,‘木末芙蓉花’云云,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胡氏寥寥数语,点出关键所在,为我们理解王维的这两首诗提供了一把钥匙。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早年学佛,终身信奉,乐此不疲。在《请施庄为寺表》中,他说其母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可见他年轻时即从母亲那里受到佛教的濡染。对于佛教各宗学说,王维基本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不过对禅宗思想则更为倾心。禅宗分南北二宗,其母所师事的大照禅师就是北禅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寂,他本人也时常和北宗僧人过往交游,这在他的《谒璿上人并序》、《过  相似文献   

18.
李华与佛教因缘甚深,佛学造诣深厚。他为牛头宗玄素作碑铭,明确牛头宗的传承关系,并谓牛头初祖出于禅宗四祖门下,欲在禅宗盛行的时代,为牛头宗争得一正宗地位。李华与其他僧人也交往颇多,并从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受法。这些僧人出现在他生活的不同阶段,并且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至深的痕迹。安史之乱中,李华曾身陷伪职,"失节"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在晚年的贫病困窘中和自觉名节有亏的心态下,佛教为他提供了平衡心灵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9.
北宋的中后期,随着道学的成熟,中华思想在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成功地实现了转型。此对禅宗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根据《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的有关内容来勾勒五祖法演的行迹,说明作为临济宗后嗣之一支杨歧派的三世传人五祖法演,其价值首先在于在禅门内打破门派壁垒,实现自我反思和相互对话;其次,面对挑战,法演能勇敢地找回自己立于社会的角度及参与社会的方式、方法,从而使禅宗成为此转型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依据所搜集到的僧传、灯史、语录等佛教典籍资料和碑铭方志等教外遗存资料,对唐末五代时期形成的“禅宗五家”之一云门宗的法脉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对云门宗形成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道悟其人其事,以及云门宗创始人文偃与南岳怀让、马祖道一一系禅师如睦州陈尊宿和灵树如敏的渊源做了辨析。指出,云门宗虽属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法脉,但其形成也与南岳、马祖系有着密切关系,对云门宗法脉归属问题的争论,乃是后世禅宗门派自严门户、妄造争端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