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传说中的昭君与史书中的昭君截然不同,也不同于文人墨客笔下的昭君.从民间视野对昭君传说进行分析,认为在民间传说中,昭君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被神化的人物,才成为当地劳动人民的保护神.昭君的神奇能力是昭君神化的主要体现,有些神奇能力是昭君自身具有的,有些则是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感动神灵而获得的.昭君的神化体现了劳动...  相似文献   

2.
昭君博物院在昭君文化对外宣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昭君博物院内展品说明文字的中英文对译还存在一些问题。提高昭君博物院内的展品说明文字的英汉对译质量无论是对博物院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还是对昭君文化的传播都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3.
唐代昭君故事的传播与接受,以诗歌为主。唐代题咏昭君之诗,承继六朝传统而多有创新。一是自言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代言体而开拓了议论的空间,在同情的旧调之外开抒怀的新路;二是昭君故事随同自言体而客体化,成为观照现实、批评政治的借鉴;三是在代言体的创作中,唐人对昭君的命运与境遇有着更为深切的同情与体贴的关心。因此,相比于魏晋六朝时期的诗作,唐人不仅拓展了昭君诗的类型,开扩了昭君诗的表现范围,而且通过唐诗的阐释,丰富了昭君故事的内涵,使其意义更加深刻,昭君诗的主题从此不再单一。  相似文献   

4.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事件,通过两千多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和民间社会的塑造,昭君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多元多义的符号,王昭君故事也在各类昭君文化事象中形成了诸多情节单元。越南的昭君文艺作品在14世纪就已出现,此后随着中国王昭君故事的持续传入,在传播与接受中又不断产生新的文艺形式,且随着时代变迁、艺术形式变化等因素而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通过对中国清代小说《双凤奇缘》和越南喃诗传《昭君贡胡》、越南改良剧《昭君贡胡》中王昭君故事情节的比较分析,我们能管窥越南昭君文艺在历史演变中的情节选择、艺术特征、时代因素以及它与中国昭君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对王昭君出生地在兴山和“家家”(外婆)家在巫山进行历史考证,探讨巫山两个昭君村的地理方位及其文化影响,认为昭君“家家”家在巫山的传说是昭君文化在跨省域(蜀楚)三峡地域间,由于经济文化(婚姻)的交往形成的昭君地名及传说,说明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共同的文化财富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昭君传说多是以解释地方风物,描述昭君事迹为主的传说,这种特殊的形式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昭君风物传说圈"."传说圈"具有的审美特征和民俗文化特色促进了它的传承和扩布,具体表现在昭君形象的永恒魅力,昭君传说的艺术特色和传说中渗透的楚地民俗信仰.我们着重从总体的文化特色上进行解读,以更全面的认识和利用昭君风物传说.  相似文献   

7.
提及昭君,人们都会想到“昭君出塞”,想到昭君为民族利益、民族团结、民族和平的舍身精神。在“四美”之中,她的口碑品行最多最好,千百年来被世人传诵最盛。随着时代的进步,昭君也不断的体现着她的时代性、民族性,昭君出塞不但产生了众多诗歌,也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美丽经济:昭君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君文化是亟待开发的重要人文资源,挖掘昭君文化的经济价值,发展美丽经济,不仅是振兴地方文化产业的需要,也是弘扬和传承昭君文化的需要.在阐明美丽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剖析了昭君文化的美及其时代价值,提出了挖掘昭君文化的美丽内涵、顺应美丽消费的时尚需求、大力发展美丽产业集群、开发"昭君之路"旅游线路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打造和平女神文化品牌让昭君文化走向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品位很高的文化资源,其文化内涵丰富,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值得大力弘扬和进行开发.文章诠释了昭君文化生成的原因,分析了当前深入研究昭君文化的时代背景,指出了昭君文化开发重大的现实意义,认为,开发利用昭君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开发利用昭君文化,应在境界上予以提升,将昭君作为东方人类的和平女神与西方世界的自由女神呼应和对话,把昭君和平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在开发上应有大手笔的规划,并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昭君形象作为信史记载首次见于《汉书》,其中的昭君尚是一个历史人物。至《琴操.怨旷思惟歌》的出现,昭君形象才正式进入文学领域,蔡邕赋予昭君人物形象强烈的寄托色彩,使得昭君出塞蒙上了浓烈的悲怨基调,同时象征性的借古鉴今手法的使用,亦使整个和亲事件呈现出强烈历史感与现实感交错的特征。昭君作为纯文学形象出现在历史著作《后汉书》中,是《琴操》影响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正史上只有寥寥数笔的昭君出塞形成了绵延千年的文脉,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学现象,笔者称之为"昭君文学"。昭君出塞由一历史事件生发成文学母题再定型为文学经典,一是其叙事要素的演进与定型,二是其情感内涵的拓展与丰富。由此而见昭君文学经典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与更具本质性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昭君出塞是历代诗人咏史诗的重要题材之一,本文从"社会历史的昭君"与"自然人性的昭君"两个面向讨论历代诗词评价王昭君的尺度,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昭君"之福、义、勇、美形象,探讨"自然人性的昭君"之悲、愁、叹、怨形象,亦喜亦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昭君文化永恒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昭君出塞是西汉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事件,自西汉始“昭君”之名屡见于文献、文学作品等,其重要性也引起后人关注。随着昭君出塞事件的广为流传,王昭君墓遗址的出现时间、墓葬地望等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就有十余座昭君墓,其中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遗址位于今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本文认为呼和浩特城南王昭君墓,目前是这一地区规模最大的汉代墓葬之一,其形制特征和地理位置均与文献史料记载一致,故应是史料记载的王昭君埋葬之地。弘扬昭君文化,阐释好昭君出塞蕴含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现实需要,对新时代在边疆地区探索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这个典故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昭君文化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昭君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华“和合”思想;昭君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追求和谐”的理念;其重要价值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昭君文化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鼓励人性追求完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昭君故事自诞生后,不断为史书、民间传说、文学作品所丰富、加工。自汉晋至唐宋,诗人们运用想象虚构等文学手段,创作出了数量不菲、主题各异的名篇佳作,其中白居易昭君诗堪称这类咏史诗的典范。白居易在不同时期创作的6首昭君诗,并非为单纯咏史而作,它们寄托着诗人起伏不定的多维复杂心态,折射出恋君、怨君、恕君的仕宦心路历程。白居易昭君诗不仅超越了前人,而且启迪后人,其翻新议论的手法对宋代昭君诗创作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白居易昭君诗是对昭君故事能动、多维的反映,关合自身仕宦心路历程的昭君诗体现了咏史诗的本质规律和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6.
王昭君是重要的诗歌题材,历代诗人在她身上赋予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意义。相对于唐以前主要表现昭君的悲怨之情,宋代昭君诗在主题上有巨大的深化与突破,昭君成为作家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的抒情载体,并通过对昭君命运的抒写寄托自己精忠报国的热忱,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探求美好生命被毁灭的原由,而这种种变化与宋代理学的崇道德、重气节、尚思辨有着密切联系。经过理学的广泛渗透,昭君成为符合理学价值观、社会观和哲学观的人格典范。  相似文献   

17.
贾探春的结局在红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梁归智教授认为探春最终嫁到海外成了一个"海外王妃",契合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曹雪芹把探春塑造成昭君一样的女性,是受到了昭君文学的影响。一方面,二者的创作都体现了作者的悲剧心态;另一方面,曹雪芹和昭君文学的作者都具有怜香惜玉的美人情怀。在此影响下,探春便具有了和昭君一样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当代话剧文学中,郭沫若、顾青海及曹禺的<王昭君>从不同侧面强化了"昭君出塞"母题的某一因子.郭著<王昭君>更多的突出了昭君形象的叛逆精神,女性意识相对较弱,民族国家意识也相对隐蔽;而顾著<王昭君>中的昭君,比郭剧中反抗王权的昭君更加理解女性的不幸,因而女性自我意识更加自觉.同时,昭君的种种爱国举动,表现出她鲜明...  相似文献   

19.
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和平友好的种子。不仅自己为汉匈关系的友好贡献了力量,而且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亲属继续为汉匈友好事业积极奔走。自公元33年昭君出塞到公元30年王飒出使匈奴,前后六十余年里,大都是由昭君的亲属完成着匈奴和西汉、莽新、更始、东汉的交涉与来往的使命。这充分说明昭君亲属在汉匈关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昭君和亲本是一个历史事件,但由于其“掖庭待诏”的身份,后世对昭君和亲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评价,其中不乏悲剧的论调。然而,那些论调大多没有抓住昭君人生悲剧命运的实质。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出发,君王与后宫女子的关系就是一种潜在的极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昭君与汉元帝的微妙关系,使得昭君和亲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王昭君,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可供开掘的空间。和亲是汉家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在政治的大层面上考虑是一回事,具体到王昭君个人,那只能是被当作货物或筹码,牺牲、使用、被侮辱损害的对象。昭君悲剧的开始,并不始于和亲事件,也不始于她待诏掖庭的身份时,而是从她被征召入宫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与其他和亲女子一样,“昭君们”和亲可以做的,就是出卖自己的身体,获得国家社会的安宁和国民的富足。在这中间,她们非但没有选择的自由,也失去了作人的自尊。由于人生选择自由的被剥夺,无论如何,其人生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评价昭君和亲,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就会因为只看到了昭君和亲的皆大欢喜的结果,从而忽略或歪曲王昭君这个鲜活生命的想法和感受。与历史上绝大多数和亲女子一样,昭君和亲并不是个人的人生选择,而是政治和外交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