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产权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寒 《东岳论丛》2005,26(2):152-156
产权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对产权和用什么样的产权观和产权理论来指导我国改革的实践进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2.
企业产权安排与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讨论了公司治理一般性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奈特的方法分析了企业产权归属问题及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否认公司治理问题产生于委托代理这一现代观点,导出了产生公司治理的真实根源,最后由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推断出企业制度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3.
目前,铁路运输企业现行产权制度的弊端已尤为突出,严重地阻碍了铁路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本文从产权与产权重组的一般原则出发,在分析铁路运输企业现行产权制度局限性的基础上,对铁路运输企业产权重组这一问题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产权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也是总体改革的攻坚战。我国的产权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并且已收到一定实效。现实的扫描还存在若干问题。今后发展的趋向定位有三:(1)不要只注重公有制的数量,而是要实现“功能论;”(2)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现现代企业制度;(3)通过产权落实到人,实现产权人格化。  相似文献   

5.
科斯等人的企业契约理论的缺陷在于忽视了企业产权。企业产权有两种 :一是完全契约意义上的特定产权 ,另一种是不完全契约意义上的剩余产权。特定产权是企业契约的前提 ,而剩余产权配置是企业契约的本质。企业产权契约是以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的、拥有特定产权的企业参与者通过企业所有权(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 )的配置求创造与分配产权的契约。  相似文献   

6.
产权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寒 《中州学刊》2005,(1):21-25
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用语,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财权的背后是人权.社会主义产权关系是一种新型产权关系.深化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为指针,明确目标和方向,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非人力资本的交易机制主要是市场交易机制 ,人力资本的交易机制主要是企业交易机制。非人力资本市场交易机制的特点是虚拟化 ,而人力资本企业交易机制的特点是专用化。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交易机制的差异及其演进是企业产权契约演进的根本原因。企业产权契约演进的趋势是从一元激励到多元激励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后勤要真正实现社会化,就必须要对高校后勤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这是解决我国高校发展瓶颈问题和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由于高校和后勤企业之间没有理顺产权关系,加上管理体制及高校后勤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等因素制约,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必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必须坚持“由政府统筹主导、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古典企业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资本雇佣劳动”的业主制企业。本文从古典企业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和基本特征、存在机理的理论分析以及人力资本产权安排三方面进行论述 ,并提出古典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产权与运营理念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产权与中国企业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企业的契约理论 ,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并不存在唯一或单一的不变成式 ,而是随不同的契约条件在企业成员 (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 )互动博弈过程中不断变迁。纵观企业制度的一般历史过程 ,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人力资本及其所有权在企业契约中具有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 ,并在与非人力资本及其产权的博弈过程中不断演化出多样化的企业制度安排 ,近 2 0年中国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 ,各地群众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 ,形成各种劳动与资本有机结合、在承认非人力资本权益的基础上弘扬人力资本权能和权益的企业制度模式 ,并取得了很好的制度创新效益。人力资本股份化是公司制改革中保障企业劳动者和管理者权能的现实要求 ,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企业参与者生产要素禀赋及相应的生产要素特性决定了企业参与者的相互博弈将形成如下的产权安排:经营管理者拥有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获得企业拟所有权;股东拥有共同资产所有权、相应的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债权人相对独立地拥有自身提供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及其相对固定的收益权;工人相对独立地拥有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主要控制权及其相对固定的工资收益权。这种产权形成与安排使得企业参与者之间内部原始的合作生产性契约关系嬗变为外部的交易分配式契约关系,经营管理者和股东成为企业内部人,代表企业作为企业中心签约人,与企业其他参与者签定交易合同以确定分配等权益关系,此时,企业其他参与者,特别是债权人和工人实际上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企业外部人。因此,在企业性质三重关系中,产权安排决定生产匣子和契约组织。  相似文献   

12.
产权正义论     
正义是产权制度的根本价值尺度 ,是产权伦理的核心。作为现代中国产权伦理的一个基本原则 ,产权正义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现代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原则确立起来的。它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规定 :产权获得的正当性 ,正当产权的不可侵犯性 ,财产权利与责任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立体的企业与立体的企业产权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福新 《中州学刊》2005,94(3):38-44
传统的企业理论所描绘的是不完整的企业图象,尤其是企业契约理论虽然很彻底但只描绘出企业的一个平面.而企业特别是在现代环境和条件下的企业是一个立体组合,我们需要立体的企业理论来指导中国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业是一种产权组织,企业产权的实质是剩余产权.综合创新的立体企业理论阐述企业契约-生产合约、企业团队-监督控制和企业应对-创新制造等三个层次的企业运营理论以及相应的企业契约剩余产权、企业管理剩余产权和企业创新剩余产权等三个层次的企业产权理论.  相似文献   

14.
当个人在交易性互动中处于信息占优地位时,为防止其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必须要有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其诚信。各种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保障措施都是以产权为基础的。企业的信誉实际上取决于企业控制者的信誉。如果企业控制者是代理人,其对企业的长期成长及其所需信誉缺乏关心的内在动力;即使企业控制者是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在缺乏稳定预期的情况下,仍然会发生倚重短期利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人力资本产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力资本产权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它与物质资本产权有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结构必须以人力资本承载者为主体。人力资本产权的清晰界定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从社会环境、市场体系、企业股权结构、政府制度安排四个方面对人力资本产权加以清晰界定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人力资本将取代货币资本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决定因素,笔者以马克思理论和现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人力资一和财务资本的比较,探讨了明晰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初步揭示了明晰人力资本产权对企业效率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产权公平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必须确立一种健全的产权公平观 ,构建一个产权获得、使用和有效配置的公平机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产权伦理原则 ,产权公平主要包含拥有财产的权利平等 ,获得产权的机会的均等和以共同富裕为最高目的三个方面的价值规定  相似文献   

18.
产权效率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权同经济活动效率的联系直接而紧密,通过合理界定产权关系促进效率的提高,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原则。提高产权效率需要培育完善的效率机制,而实现产权明晰和合理安排,又是提高产权效率必须解决的问题。依据产权效率原则去选择产权形式,促进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理论的分析和现实的发展表明:公有产权同样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9.
无效产权论     
产权理论的引入在我国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它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学有效的解释工具之一,就是因为这一理论能够把产权与经济效率紧密联系起来。但我们不能以为产权一经界定就意味着效率。其实,产权理论在告诉我们产权的“好处”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坏处”,即非效率的一面,这种非效率即无效率在产权运行的自始至终都存在,它的存在将对产权的行使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产权体系是企业制度结构的中枢 ,是影响企业效率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也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企业制度构造最本质的要素。海外华商的企业产权制度经过长期的吸收、融合、变迁与调整 ,逐步形成了既有与西方企业产权制度相似之处 ,又有所区别的独具特色的产权制度构造。对此类深具华文精神的企业制度进行探讨 ,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企业改制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