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名”与“字”这两个用来代表人的称谓,现代和古代是有区别的。古代的名和字是两回事,名是名,字是字,不能混为一谈.小孩出生后三个月,由父亲取名。男子到二十岁成人,女子到十五岁许嫁时,才由长辈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根据名的涵义采取的。古代人除名与字外,贵族、士大夫等还有一个或几个由自己  相似文献   

2.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3.
旧京人之间的称呼,文雅当中透着谦和。大约都是围绕着家做文章——自己和对方都是圆心,画两个圆,交集部分是谈话内容。言及对方家人,不加“令”字不开口:“令尊”“令堂”“令嫒”“令郎”;提到自己家人,画一条水平线穿过自身,线以上焊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线以下接一个“舍”字:“舍弟”“舍妹”“舍侄”;辈分再低点,用个“小”字:“小儿”。  相似文献   

4.
一、苯教的名称 苯教藏语称作“苯波”,苯是“苯波”的简称,现在国外一般使用“本教”这个称谓,有时也以“本波”指苯教。我国有的人使用“本”这个字,也有人使用“苯”字或“笨”字、“钵”字。我把上述几个字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笨”、“钵”这两个字虽然译音比较贴切,但是“笨”字在汉语中含贬义,指愚笨和不聪明,“钵”字在汉语中指盛饭菜的陶制器具,使用这两个字不理想。为了有利于民族团结,最好不用“笨”字,而用“苯”字,或“苯波”二字来称呼“苯教”。  相似文献   

5.
由于各大家对“个”字研究趋于完善和领域的逐渐细致化,他们在“个”的范围、结构以及“个”字的性质、特点、意义等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基于这一点,本文对于“个”字的研究综述,分为“个” 名词、“个” 专名、动 个 形/动(非名词性宾语)、把 个 ……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展现各大家在这些方面对于“个”字研究的一致性与分歧,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个”字的趋势和动态。  相似文献   

6.
娱乐世界     
中国民间笑话 毡帽做扇 有一个人在大热天时,却戴着一顶毡帽出门,因此热得满头大汗。后来他来到一棵大树下乘凉,用毡帽当扇子,而后庆幸地说:“啊!今天要是没有这一顶毡帽,我就要热死了。” 写万字 有一个财主希望自己的儿子字写得很好,便送儿子去私塾上学。谁知,财主的儿子学会了“一”、“二”、“三”,三个字的写法后,就把  相似文献   

7.
辛刚  余德安 《老友》2013,(1):28-29
曾凡娣是江西新余钢铁公司的退休员工。早在20年前.他就因自己的名字“凡娣”与人人皆知的民间传说中的好人阿凡提的“凡提”谐音,便在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阿凡提。而在“阿凡提”三个字的下方,才用小号字印上打了括号的“曾凡娣”三个字,并在名片的顶端用红色字赫然标出了十个大字:“家有困难事,  相似文献   

8.
记得当年在延安有一位耄耋老人,他用这样一首诗来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只要你能跳过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该诗用“酒色财气”这四个字概括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同时又告诫人们不能在这四个字上有丝毫的疏忽和放纵。君不见,古往今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不知有多少人栽倒在了“酒色财气”这四个字上。世纪老人、爱国学者袁晓园女士,去年在中央美术馆举办书画展览,以此来庆贺自己的百岁华诞。这位寿星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笑风生,令人赞叹不已。袁老曾经长期旅居美国,85岁回…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形音义皆备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表义这一思路,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13个“奄”族字加以剖析,分成具有”大”义、“覆盖、蔽藏”义、“无光明、错暗、黑暗、黑”义、“覆盖、遮蔽、盛装物体的东西”义的几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论证这些字的意义与其母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的关系。且把《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近50个“奄”族字,略作分析,分成具有“覆盖、蔽藏”义、“急遽、忽然”义、“不奢侈”义、“覆盖、遮蔽、盛装物体的东西”义这7个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作为附录。并把《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包括《说文解字》所收录的13个“奄”族字在内的60个“奄”族字与母文“奄”字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若干词语释义辨正姚银枝(宁夏大学附中,宁夏银川,750021)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将汉语的字、词教学视为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语文”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语”(语言)和“文”(文字、文学、文化)两个方面,学好汉字是学习语...  相似文献   

11.
根据形音义皆备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表义这一思路,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60多个“奄”族字加以剖析,写成了《〈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一文,剖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13个“奄”族字,并附录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近50个“奄”族字,略加分析,分成具有“覆盖、隐藏”义、“相及、相合、比长短”义、“黑、污浊、肮脏”义、“疲乏、病”义、“急遽、忽然”义、“不奢侈”义、“覆盖、遮藏、盛装物体的东西”义这7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现补析、论证这些字的意义与其母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的关系,并把这些“奄”族字与母文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有“化”字,写作(?),象两个互相颠倒的人。这个字多用作人名,少数不用作人名的也是辞残不清,所以它的字义也就很难考究。《甲骨文编》(1934,1965)一直没有隶定它,将其列入不识之字《附录》、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将其隶定为“化”,但没有说明理由。 《金文编》收入了“化”字。该字见于《中子化盘》,“化”字仍然是个人名,其义还是无从得解。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中介字“之”的归属历来为人们所不解,从介字“之”与助字、连字,介字“之”与其它介字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证明《文通》将“之”字归入介字符合自身语法体系的系统性,也尊重了“之”自身的特点。在论述中,还发现了马氏的一些进步之处,如词类划分问题上的“同一性”意识等。  相似文献   

14.
训诂质疑     
<正> 一、薄言“薄言”在《诗经》里凡十九见,在汉魏晋六朝诗人的作品里也常常可以看得到。前人对这两个字有种种解释,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哪一种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周南·苤苢》:“采采苤苢,薄言采之”,毛传训“言”为“我”,释“言”  相似文献   

15.
结构助词“的”“地”是同音异形字。这两个字用在修饰语后边的时候,现代汊语语法规定:“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也就是说,“的”后边是名词,“地”后边是动词或形容词。 吕淑湘先生在《语文学习》1981年第三期《关于“的、地、得”和“做、作”》一文中主张“的”“地”不必分家,只用“的”字。在此文的启发下我也淡淡自己的管见。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文,先淡淡“的”“地”分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是主张“字无定类”的。但是近60年来一直有学者认为《马氏文通》也主张“字有定类”,或者说《马氏文通》既主张“字无定类”又主张“字有定类”。其实.《马氏文通》中只有“字无定类”说,而根本没有“字有定类”说。《马氏文通》既然主张“字无定类”,它就不可能再主张“字有定类”。  相似文献   

17.
断刀明月 《可乐》2011,(1):54-55
趣味在天小儿郎 梁天这个爹不负责任到什么地步呢?仅从给儿子取名就能窥见一斑。他原想在自己名字中加个“小”字,太太孙凤英坚决不肯。梁天依然不肯费脑筋,换汤不换药,加了个“晓”字:“咱儿子就叫梁晓天啦。”  相似文献   

18.
黄贤云 《社区》2012,(33):44-44
“社区是根、居民是本、活动是魂”,这短短的十二个字概括了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街道开展居民业余文化活动的出发点。通过依靠和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整个滨海街道营造出了一个街企文化共建、构建的和谐社区新局面,而辖区居民也从中受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何谓人才,仁者见仁;如何成才,智者见智。与人才紧密相关的有“人”、“材”、“裁”、“才”、“财”这五个字.分析这五个字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对于启发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与树立精英意识,力争成为真正的人才,实现自我发展的突破,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一年来在几种有影响的杂志上刊载了好多篇讨论假借字、古今字、本字的文章,也牵涉到异体字.本文打算谈谈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一、假借字假借字就是同音假借,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也就是许慎讲的“本无其字、依音托事”的假借.例如:“其”本象箕形,但“其雨”、“殷其雷”、“摽有梅,其实七兮”的“其”就不能当簸箕讲,只是同音假借.因为这两个字同音,就借做标音符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