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既有汉语新词的分类基础上从认知角度对汉语本土新词进行重新界定,并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认同"观和关联理论中的"明示"说角度通过对汉语本土新词英译的实例探讨对传统的"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三类翻译策略进行全新阐释,最后证明了英译汉语本土新词时应首先遵循"认同"原则,对待不同种类的汉语本土新词的英译要采取不同策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汉语新词抽象凝练、高度概括,英译时既要保留其新颖性和独创性,又要考虑可读性,给译者造成较大困难。从汉语新词的特点以及英译难度入手,结合“翻译”与“释义”这一对概念的差异及其使用原则,探讨新词英译到底是翻译还是释义。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基于汉语新词外宣翻译的目的,在“回译”、“转换”以及“直译/音译加解释”等翻译方法不宜使用时可采用“释义”法,把隐性的理解过程显性化,直接求得新词信息的传达。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汉语新词在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未将汉语新词中的“隐含成分”表达出来就落笔翻译;二是不能摆脱中文字面的束缚,中式英语层出不穷;三是不能把中西文化融会贯通,忽略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提出了汉语新词翻译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奈达的“翻译四步骤”(分析—转换—重组—验证)为研究视角,分析汉语新词新语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列举目前新词新语翻译现状及其成因,旨在揭示译者从原语思维到译语思维的转换,需要参照平行文本,生成并优化译文,进而提出新词新语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运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理论,对汉语传媒新词的英译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译相比,传媒新词英译在遵循一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外国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新词的实际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传媒新词英译的具体策略包括直译、意译、补译、释译、回译和注解。这些策略不仅能使译者达到准确翻译汉语传媒新词的目的,同时亦呈现出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策略谈“不折腾”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主流英文媒体在英译中国特色词语时,主要采取完全音译、音译加解释、完全直译、直译加解释或音译和直译加解释这些方法或策略。从外宣的角度讲,音译或直译加解释即解释性翻译的方法是外宣英译中国特色词语的有效方法。解释性翻译给"不折腾"的英译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炒”字看汉语词语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而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大陆 ,出现了众多的新生事物 ,与此相适应 ,汉语词汇中出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词。本文通过对个案“炒”的分析 ,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探讨汉语词语演变的一般情况及其原因 ,并对“炒”类新词作出一定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以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理据,据此,汉语网络新词的生存与长效也是语言本身不断适应 生态环境的求存择优、汰弱留强的过程。而在汉语网络新词“厉害体”英译过程中,译者要从整体生态环境出发,综合权衡与协 调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关系,在不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过程中进行恰当转换,力求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 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吧”族新词的多角度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吧”族新词衍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套用词语模创造新词,二是借用英译兼表意的外来词。“吧”引中为表室内休闲娱乐场所的语义,是构成名词的标志。“吧”族新词的产生不仅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还形成独特的“吧文化”,折射出人们多种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翻译家鲁迅以笔代戈,穷其半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坚持“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与“硬译”,批判削鼻剜眼,强调翻译要有“异国情调”.针对“直译”与“硬译”的异议,从翻译之区分题材、预期读者及翻译目的三个方面为之辩护.作为时代翻译家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鲁迅坚持“直译”与“硬译”,以达“益智移情”之效,是“窃”外国之火,照明中国的黑夜,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汉语新词"~族"常被误译为"~tribe"或"~clan"。本文从"~族"新词的生成特点及新词英译借用的角度入手,指出目前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提高英译汉水平,优化译文质量出发,举出若干译例,并通过对例句的翻译分析提出在英译汉中发挥汉语“四字格”词组和“四字格”成语优势,借助其节奏感使译文更加优美。  相似文献   

13.
简要阐释中国特色新词的内涵,分析其与文化特色词、流行语和新词的不同之处;从直译、意译、音译、释译、套译和创译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策略,并根据新词产生的背景和内涵,比较不同译语的利与弊;指出翻译策略仅是一种手段,而如何做到最好的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相似文献   

15.
大量汉语新词语的出现已向英语学习者、使用者提出了挑战。就此提出了汉语新词语在英译时避免“汉化“的方法及选词原则。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8.
新近出现的"被自杀",在网络世界犹若滔天洪水势不可挡,可是"被自杀"这一违反汉语语法常规的表达方式不仅为大家所接受,而且还一致叫好。但是如何准确传神翻译这一特殊的网络新词,却成为业界一个头痛的难题。本文意图在研习其语境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尝试其最佳的英译形式。  相似文献   

19.
从可接受性的视角探讨对外宣传中汉语新词的英译,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说明,为达到翻译目的,汉语新词的英译需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在保证译文信息真实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译文的可接受性而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达到对外交流、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典籍英译应该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策略,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此问题.《聊斋志异》英译历史告诉我们: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变动;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处于一种静态的对立关系,而是保持着动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