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5年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综述杨存昌金秋十月,由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等七单位联合主办的95年中国古典美学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关和出版部门的50余位老、中、青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世纪之交如何推...  相似文献   

2.
2003年9月25日~27日在云南丽江召开了第二届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学术研讨会,有18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有来自日本、波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多位学者,也有来自四川、云南的10位大东巴。会议收到了124篇论文,近40位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云南省社科院院长纳麒等学者对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会议代表还欣赏了大型文艺表演《灿烂丽江》,部分学者还参加了滇、川、藏毗邻地区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座谈会和方国瑜故居落成座谈会。出席会议的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深化文化转型的会议。  1.回顾百年成就:文化自觉到文化…  相似文献   

3.
王可 《学术研究》2012,(8):157-158
继2009年5月在陕西师大举办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美学研讨会后,今年3月23—26日,中华美学学会、暨南大学文学院、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在暨南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两岸三地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内地和港台学者80人出席。会议围绕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主题,从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及现代价值、现代美学建设中的传承、美学古今对接的方法途径、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美学的研究阐发以及美学传统与审美现代性等议题展开,反映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前路向。  相似文献   

4.
艺术创作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和支撑,美学是指导艺术创作的理论依据,而古代儒家的美学思想、道家的美学观点和佛教禅宗的美学感悟是我国古典美学体系的源头活水.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于建立适应新时期艺术创作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是道,道具有天人合一、情理同一的性质.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美是道的体现,从而形成了非认识论的情感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确定了审美的主体间性,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由于对道的规定不同,因此各家的美学观念也不同,形成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美学(儒家)和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然美学(道家、禅宗等).后期封建社会中国美学本体论分化,个体情感冲破了集体理性规范,形成了个性化的美学趋势.  相似文献   

6.
1992年8月29日至9月2日,东北、华北地区社会科学综合期刊第二届编辑工作研讨会在太原举行,来自两地区及北京的社会科学综合期刊主编、副主编近3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就目前国内社会科学综合期刊办刊形势、办刊方向、办刊任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如何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实际,进一步学习、领会和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刊物的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  相似文献   

7.
1992年8月29日至9月2日,东北、华北地区社会科学综合期刊第二届编辑工作研讨会在太原举行。来自两地区及北京的社会科学综合期刊主编、副主编近3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就目前国内社会科学综合期刊的办刊形势,办刊方向、办刊任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如何联系我国改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论及的咏史诗,不仅包括通常所谓“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那一类作品,而且包括“经古人之成败咏之”的览古作品,这是因为二者同是以历史作为情感的寄托。结构是诗歌的重要艺术问题。有不同层次的结构:“开阖照应,倒插顿挫”,“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是诗的外在形式结构。诗是从内部联结的。本文旨在探讨诗人灵感思维中的内在关系结构,它包括:创作诸心理因素的关系,主体和对象的审美关系,意境的时空关系等等。正是从这些关系的变化中我们能够把握住诗歌美学性格的发展。咏史诗及其美学结构并非凝固不变而是逐渐演进的。我们注意到在其发展中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结构,但前一种并未因后一种的出现而绝迹,正如同古体诗并未因近体诗的出现而绝迹一样。所以新结构及其背景是我们探讨的主要对象。我们也注意到古代批评家对此的理论敏感,因之,本文是将古代诗歌作品和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接受理论,源远流长,理趣并生,接受静雅,妙悟静照,物我两融,天人契合。 其接授理论,瑾瑜纷呈:接受心境、接受方式、接受思维、接受移情、接受境界。各显奇彩,各尽其妙。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研究本文(作品)的理论,提出接受者(读者)中心论。把研究的视点从本文转移接受者。而中国古典美学,早已在读者身上做文章。 今天是历史的继续,古今中外皆然。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有人反对这种古。已有之的提法,然而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确非独家专利。请看中国古典美学家在接受理论上的言简意赅之论。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前景时,“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美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刊与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共同组织了下面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广大美学工作者的注意和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正在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开掘和弘扬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已经成为历史赋予当代美学的重要使命,成为当代美学研究深化、发展的显著标志。然而这里所说的“现代意义”似应理解为在现代历史条件下中国古典美学的参照意义,或者说用现代意识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参照所得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美学蕴涵着深厚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美学的六大思潮———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周易美学、玄学美学、禅宗美学和明清人性论美学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生命即美。透过艳丽之极的现象之美,中国古典美学渗透着深刻的人性内容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富有一种深邃的生命意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美学深受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推崇形而上的思想传统。形而上的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极其显著的地位,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审美创作、审美观照、意象说、意境论等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把握住形而上的美学旨趣,也就读懂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偶然这个范畴有着突出的位置与重要的理论价值。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偶然指艺术创造主体赖以激发审美情感、创_作冲动,并在不经意间形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突发性的思维方式,是以客观外物的变化触失主体情感为前提条件的。对于偶然性创作契机的发生机制,中国古代美学是从审美主客体的触遍感发的思路来阐释的,这就是审美感兴论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偶然”范畴基本上是处于感性样态的,不具备西方哲学那种范畴的逻辑意义,但却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打算先将祝允明、王夫之以前论述艺术创造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重要思想作些梳理分析,然后分别钩探祝允明、王夫之关于艺术创造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思想,最后作一总体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中西传统文化中不同的自我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可知:先秦儒家以表现"互倚型自我"之"仁"德为美,道家以表现"无我"为美;秦汉至唐宋时期,以"无我"为美的思想蕴含了以"自我表现"为美的思想;明末清初走向以"独立型自我"的自我表现为美。中华文化传统的审美意识在未来若能多一点独立型的自我意识,则更添光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二届研讨会现点综述黄圭由中国李商隐研究会、温州师范学院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李商隐研讨会”子1994年11月17日至21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讨论会,与会者提交30余篇论文和专著。这次研讨会主要围绕...  相似文献   

18.
<正>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孟郊:《古怨别》) “悲”是人类的情感基本形式之一,却又是难以表征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它燃烧着的火焰,显得惨淡而又绚丽。惨淡就其情感内容而言,绚丽是对其情感色彩的描述。它对于人们所产生的心态压抑进而导泄后的快感,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心理形式。  相似文献   

19.
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绵延四千年之久的中国文化,历史地形成意识形态各部门的独特传统。这种独特传统,在美学领域尤为鲜明突出。中国的文学艺术,无论书法、绘画、音乐、建筑、剪纸、刺绣,牙雕、诗赋、词曲、杂剧、小说,全部沿着独立的民族传统向前发展,以别具一格的风采辉耀于世界。而在这块瑰丽宏伟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基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典意象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美学内涵,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就其审美特征来说,它具有主体性、象征性、多义性、承袭性,意象的审美意义具有多层次性。意象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有含蓄美、朦胧美、自然美、新奇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