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希特的道德宗教观与人性尊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费希特早期、耶拿时期和晚期的宗教哲学思想 ,指出费希特的先验哲学从不反对信仰上帝 ,而是不同意传统神学对上帝的解释。他在耶拿时期形成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泛神论是近代德意志宗教哲学理性主义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而他晚年试图把知识与信仰、道德与宗教结合起来的主张 ,既有辩证法道理 ,也有宗教热情。费希特所阐述的道德宗教之理念 ,维护了人在信仰宗教时理应具有的尊严 ,对西方后来的宗教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无神论否认神和上帝的存在 ,有古代无神论、近代无神论和现代无神论三种类型。无神论用来反对上帝存在的论证有无意义论证、不可知论证、非道德论证、违背科学理论论证和逻辑矛盾论证等五大类型。探讨无神论思想史及其对上帝存在的驳斥 ,对加强无神论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批判,他的主要论据是:“是(存在)”(Sein)和“存有”(Dasein)分别是逻辑的谓词和实在的谓词,而本体论证明错误地混淆了这两类谓词。康德的批判表明科学无法解决超验的上帝问题,知识的有效性应限制在可能经验的范围内,而这为道德与信仰保留了空间,开启了道德神学的可能性。道德神学基于道德的必然要求,在主观确信的意义上证明了上帝的实存。从思辨神学到道德神学的转换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旨趣:哲学的目标在于为人类的福利和尊严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限制科学的适用范围,在知识和信仰之间保持适宜的张力。康德哲学对当代哲学探讨的启示是:我们有必要对一切自然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的主张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4.
价值多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价值多元凸显了个体自由选择的必要性。但现代人在强调自由选择的同时,常常忽视了道德选择的道德向度。现代道德教育对此不仅未能以批判的态度积极回应,反倒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个体的道德选择困境。道德教育亟需深刻的自我启蒙与拯救。正是基于此,张夫伟博士所著《道德选择与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一书,从教育哲学的视角,以道德选择为切入点来探讨思道德教育现代性危机的表现、症  相似文献   

5.
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和理性结合在一起来说明自由。首先,莱布尼茨将自由和选择联系在一起。他批判了决定论和抽象的自由,认为自由就是自由选择。第二,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同理性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不管是神按照最好原则还是人按照最主要理由或快乐原则进行选择,这种包含了道德目的性的自由选择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并且在他看来理性是人的本性,由此,莱布尼茨的自由理论事实上否证了黑格尔将自由看作是任意的自由的论断,他的自由触及到黑格尔的具体的自由层面。第三,他还在现实存在的层面上,从自由主体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由于先天的不足而达不到建立在绝对理性基础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有上帝才能拥有,但是人可以通过规范和练习趋向这种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马丁·布伯从人的"对话性"入手,从哲学人类学和宗教哲学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类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价值。他把"我"、"你"的对话比喻为"狭窄山脊"上的相遇,这种相遇显示了人生的意义和无意义,世事的有常和无常,人类的有价值和无价值的双重结构。在他看来,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是没有的,我们永远处在善与恶之间。他认为,人的道德的终极来源不是人自己,我们不可能自己为自己立下道德律,人也不能仅靠自己就能够拯救自己;人必须倾听上帝发出的道德命令。通过启示的方式,我们发现了绝对的价值,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性主义是莱布尼茨哲学的根本原则。从上帝的概念出发,他不仅对上帝进行了理性的界定和"本体论证明",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自由和善原则的上帝"创世说"的理性神学版本:上帝从无限多个由可能个体构成的可能世界中,自由选择了一个最好的可能世界,并用神性的数学、机械论的方法和形而上学的方法把它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探讨中道德这一范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西方哲学对道德的探讨是伦理学的主要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重新分析道德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分歧提供一些启示。本文试从中西哲学不同的角度探讨道德,麦金太尔对西方道德观念的考察与对西方道德思想的反思为我们的思想提供了新的观念,集中反映了道德分歧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对道德问题从中国哲学思想的本身出发进行探讨,做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东方和西方两种思想在道德层面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者,近代唯理论学说的创始人,他使人们从中世纪宗教势力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虽然"上帝"这个被人们视为理性最大敌人的观念在他的哲学中大量存在,但他极力证明上帝存在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证明理性的伟大;作为真理的化身的上帝,不过是理性的代言人罢了。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以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自由与责任为重点,浅析影响道德主体进行自由选择的主体因素及客观选择的现实因素,加强道德行为选择的制度保障和在道德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进一步化解道德行为选择中自由与责任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对于老人跌倒"该扶还是不该扶"这一社会现象,文章从"该不该扶"、"愿不愿扶"、"敢不敢扶"和"会不会扶"等微观视角进行了递进层次分析。认为应该从强化道德建设,从育人层面引导人民应对义务;营造助人氛围,从舆论层面引领社会主义风尚;确立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确保助人者的权益;抓好技术训练,从手段层面教会人们科学助人等方面着手强化公众的道德认同,从而促进公众理性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2.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好人难寻》展现了一幅在道德上失去标准而急需上帝救赎的群体人物画像。从道德缺失的角度出发,剖析了老祖母、儿子贝雷、贝雷的妻子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的道德缺陷,以此来体现社会家庭的一个缩影和奥康纳对当时社会人们道德缺失的批判。针对一家人的道德缺失,奥康纳以暴力的手段引起读者的震惊,从而唤醒人们的宗教意识,旨在通过暴力的手段使老祖母一家获得上帝的救赎。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道德生活出现了道德底限的缺失,这最终导致道德在规范人类行为过程中的疲乏无力,引发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现代伦理学要澄清人们的道德困惑、解除社会的道德危机,就首先必须从社会道德的整体着眼,在现实中寻求道德底限。道德底限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层面,由道德心理底限和道德规范底限构成。  相似文献   

14.
尼采指出,孤立抽象的真理并不存在.真理是完全拟人化的,是一群活动的隐喻.他批判以往的哲学和宗教将真理确认为是存在或上帝本身,揭示二者所谓的真理都有其禁欲主义道德根源,从而反对这种真理的暴政.人们以求真理的意志只是去获得对存在物的信仰,却没想到去创造一个应当存在的世界,而只有创造性的强力①意志才能使得一切都在生成中永恒地回归.艺术作为颓废的哲学、宗教和道德的反运动,它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艺术家具有生产性和创造力,艺术赋予人真诚的幻想和信念的快乐,因为艺术是以谎言的形式来讲述真理.  相似文献   

15.
宋词崇雅的原因很复杂。从词的创作实践看,词人们一直朝趋雅的方向发展;从审美情趣看,士大夫文人对"不俗"的追求推动了词学的崇雅;从道德层面看,士大夫文人阶层的道德涵养也推动了词的雅化;从音乐层面看,推崇雅乐正声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词乐风格也日益趋雅。  相似文献   

16.
柏克在对启蒙思想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审慎是上帝的启示,是首要的美德;传统是公民社会的道德的基础和源泉。传统是人们对上帝的宸衷的领悟,而这种领悟正是通过审慎实现的。通过审慎,柏克将上帝的正义与传统结合起来,又通过传统,将公民道德与追求社会财富结合起来,进而实现了政治道德与功利内容的统一。批判地研究柏克的道德思想,对于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变革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律并不是互不相涉的。从价值哲学角度看,法律对道德的价值表现在法律有助于道德规范、道德目标的认识、把握和落实,强化人们对道德的遵守;有助于人的德性养成;其对恶的惩治也就是对道德正气的弘扬,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道德则是法律的前提和基础,它也有助于降低法律实施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法律的先进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上帝——体悟美国文化的钥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要理解美国文化 ,首先要了解上帝在多数美国人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从精神世界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的精神食粮 ;从道德标准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的价值尺度 ;从理性追求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自由主义的保护神 ;从哲学伦理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实用主义的精神基础 ;从国家体制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道德屏障 ;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主义的力量源泉。造就和支撑美国文明的精神力量就是上帝。上帝是美国文明大厦的精神支柱 ,美国民族不可动摇的信仰。  相似文献   

19.
"泛神论之争"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雅可比作为这场争论的发起者指出,以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通过反思性的理性演证来确定事物存在的根据,其结果将是与理性和自由的原则相背离的机械决定论和无神论,从而削弱道德、宗教和政治的根基;而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作为理性主义哲学的另一种表现,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最终不可避免地滑向虚无主义。因此,只能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而不能依靠理性的反思和推论,才能通达上帝在他的启示的直接性中向我们揭示出来的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20.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反映的是康德的宗教态度,在书中,他为宗教找到了合适的位置:道德必然产生宗教.上帝在康德看来对人类是有存在必要性的,它来源于道德的需求.人性的至善禀赋,以及人类对幸福的渴求.上帝对我们来说是种信仰,这就是我们对待上帝的态度:一种道德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