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捷克哲学家科西克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辩证法观--具体的辩证法.具体的辩证法批判的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人的异化的生存方式,即伪具体世界;它所要揭示的,是人类通过革命性实践超越伪具体世界的统治,实现"具体存在"的历程.科西克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缺陷,其思维方式仍然局限于近代人本主义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是什么?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是怎样的?捷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西克在他的著作<具体的辨证法>中,系统地阐述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他将自己的辩证法称为"具体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批判锋芒直指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人的"抽象"的生存状况;它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超越资本的统治、实现"具体存在"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在科西克看来,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科西克的<现代性的危机>是与<具体的辩证法>相映生辉的重要著作.在<现代性的危机>中,科西克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具体社会历史现实问题出发,把捷克危机理解为欧洲危机,并且提升为当代社会共同存在的现代性危机的典型标志.为了揭示这种危机的本质,科西克从人的异化存在方式、当代社会共同本质、人类精神价值丧失三个层面对当代社会中的现代性危机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共同的人道社会主义诉求.  相似文献   

4.
论科西克对伪具体世界观念层面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认为,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应是"具体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通过对伪具体世界生存论根源的揭示.说明了人类以批判性的实践创造人类世界、最终实现自由解放的现实进程."伪具体世界"的观念层面包括日常思维、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历史哲学三部分,对它们的批判构成了"具体的辩证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其理论核心是人的总体性问题.总体性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问题而提出来的概念.总体性在外部一直受到结构主义的攻击,关于总体性概念的理解一直在人本主义学派内部也有严重分歧,可以说,对总体性的分析已迫在眉睫.其中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的"总体性"概念尤其具有启发性.而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及出路都在于对"总体性"这一概念的仔细剖析.  相似文献   

6.
李宝文 《学术交流》2006,(11):18-22
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研究的实质问题是实在,而不是具体总体的辩证法。科西克借助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转换了实在概念的问题式,赋予实在概念以生存论维度,扩展了实在概念的时间性视野,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实在观,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引线。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5,(5):26-32
卡莱尔·科西克是欧美学术界较早地关注和研究现代性问题的思想家。独特的"现代性经验"以及哲学家批判性反思的自觉意识,使得他不但能够洞悉现代社会作为普遍化操控系统的异化本质、现代政治的异化和冰冷的技术理性,还能揭示出莫名的黑暗势力导致的现代人与世界的全面异化、现代性贬损人的物质主义及由此造成的现代人的精神蜕变以及人性边缘化所导致的人的本质的丧失,并最终揭橥作为现代性危机根源的虚无主义和暂存性这一现代形而上学神话的深层机制。科西克指出,要克服现代性的危机就必须用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抵抗虚假意识,用辩证推理摧毁现代性的神秘,以革命的-批判的人类实践摧毁伪具体,以辩证法取代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布洛赫焦虑于时代困境与危机,试图寻找解决良方,故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他认为,革命哲学应是"关于祛除恶的革命的灵知",其现实路径是具体乌托邦道路:具体乌托邦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代表着潜藏客观可能性的未来趋势,是将要实现的共同体的主体;具体乌托邦的目标,是带来"新天新地",即无阶级的未来社会;具体乌托邦的"新"包含着一种开放向本真的、真实的未来地平线的可能性,是通往终极乌托邦的垫脚石,它内蕴着一种乌托邦的剩余,使人向上,永葆希望。具体乌托邦革命是第一个真实的总体革命,到那时,人将获得双重解放:个体的人从某个阶级里获得解放,同时,获得解放的个体的人将第一次形成真正的"我们"联合体,即自我相遇与我们相遇统一。布洛赫的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文化转型·生存方式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是20世纪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当代著名哲学家胡塞尔、列菲伏尔、赫勒、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科西克和弗洛姆等,都不约而同且不同程度上从独自的研究领域转向日常生活世界,以求唤醒人类内在的批判意识,促使现代人由自在自发的或异化受动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生存方式提升。虽然上述思想家对日常生活世界的价值态度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把人的生存方式的重建当作文化建设和人的发展的主题。正如衣俊卿教授所言,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过分庞…  相似文献   

10.
围绕着"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吉登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分为"前历史"、"历史"和"历史性"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对应于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现代社会三种社会类型,并把"人类创造历史"的起点放在了启蒙运动.他认为,只有在启蒙运动以后,人类才真正谈得上对历史的"创造",此前的所有社会类型都只是在时间中"度过"的社会.以这种观点为基础,通过建立起著名的"结构化理论",吉登斯对人类创造历史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说明.从总体来看,吉登斯的诠释扭曲了马克思的本来含意,其理论内部也隐含着难以弥合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郭艳君 《学术交流》2006,2(7):16-19
“自然人”是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的基本理解,其中贯穿的核原则就是感性原则。马克思正是借助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开始了对旧哲学的批判。他不但继承了费尔巴哈感性原则,而且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将其与理性原则统一起来。正是在这种统一中,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阐明了人之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2.
何萍 《求是学刊》2007,34(3):25-31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如何可能的,把人的历史创造、人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克服自身的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的过程;在批判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工业阐发人的理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的感性基础,把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改造为人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品格。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品格中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工业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3.
"家族理性"与家族企业治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东 《学术交流》2004,(2):85-89
"家族理性"是以家族及其事业的整体荣誉、整体利益最大化和稳定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而支配人去思考、推理、判断、行事的心理认知结构。家族理性与个人理性、集体理性不同,是基于传统文化背景对个人理性的超越。中国社会家族企业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如产权问题、信用问题、治理结构等,运用家族理性的概念和理论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老子将“道法自然”的天道与“上德不德”的人道联系起来考察“圣人之德”的理想人格,认为“圣人之德”的显著特征是“上德不德”和“上德若谷”,并以“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圣人之德”的成长之道:私寡欲、守柔处弱和清静无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内蕴着"神圣"这一人之为人的生活向度,这对于处于理论成熟期之前和之后的马克思都不例外.1845年以后,马克思将人的本质指定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使"神圣"之于人不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质点".神圣通过社会关系的三个维度而呈立体状,马克思哲学中的神圣由此而"活"了起来.追寻"活"着的神圣,这是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任何的哲学境界,都代表哲人类认识水平的一定高度,它都会拓展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未知的意识空间。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所着重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一种境界或对或错都在把人导引到一定境界的层面上来,而他的境界也只能是他或他所影响的“那群人”的境界。我们还需用另一种哲学境界去提纯或升华人类的意识,以求我们的意识达到一种真正高度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7.
张艳玲 《学术交流》2007,1(7):18-21
"理性的狡计"是黑格尔用来说明历史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在"理性的狡计"即理性利用热情的巧妙安排这一神本形式下包含着深刻的人本内容:历史发展以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为本;历史发展以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为本;历史发展以少数英雄人物的精神活动为本。  相似文献   

18.
谭佳 《求是学刊》2005,32(4):46-50
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将审美活动中人的"内知觉"从遮蔽我们的"物"知觉中剥离,澄清"经验"是一切审美活动、情感体验的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科学态度与审美态度、超验体验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办事情、想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原则.然而一旦主体把目光投向客观实际,客观实际便获得了"主体化的"形态.现实的、具体的"从实际出发",总表现为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与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之间的矛盾和距离,是主体难免犯错误的根源之一.加强主体自身建设,提高主体自身素质,是缓和这个矛盾,缩短这段距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郭艳君  李岩 《学术交流》2003,(7):100-103
知识经济是从物的依赖状态下人的独立性到人的自由自觉存在状态的过渡时期 ,建立在高度发展的大工业的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所显现的诸多新趋势 ,正是对社会变迁的过渡性的展示。但社会的未来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人如何确定自由自己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