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是贵州地区定期集市不断发展成熟时期。集市不仅成为汉族军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彼此文化交往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集市作为多民族的互动场域,拥有极强的融合性力量。其在塑造人们经济、文化观念及社会交往态度的同时,构建了贵州稳固、和谐的民族关系。通过集市及其贸易活动,贵州各族民众的联系更为紧密、接触更为频繁。由于承载了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定期集市成为了解贵州民族关系、民族生活及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2.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中心,前身是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该所是贵州民族学院唯一独立的处级教学科研单位,也是贵州省高校中唯一的民族研究所。2 0 0 0年10月,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学院在民研所的基础上组建民族研究中心,整合系属科研机构,团拢全院科研队伍,形成研究合力,致力民族问题研究,构建民族特色学科,大大加强了贵州民族学院的科研实力,扩大了社会影响,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突出民族特色,打造民族品牌贵州有1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7 8% ,享有民族自治区的特殊待遇。这是贵州民族学院赖以生存…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文化与贵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是现代旅游的灵魂 ,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贵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古朴、神秘 ,是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和旅游业给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阐明了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并从教育、宣传、开发角度提出了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据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 ,贵州有 4 8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110 0多万 ,占全省人口总数的 34 7%。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浩繁丰富的民歌。而酒歌 ,是民歌歌海中的一大类。酒歌涉及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酒歌的概况、贵州主要民族酒歌的存在情况、贵州民族酒歌中的迎宾待客以及其体现出的鲜明的民族性格和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等文化特征的研究 ,有助于对贵州民族文化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 2 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为前提 ,认为实现民族文化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科学整合和对接 ,是旅游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既是推动旅游经济的资源、资本 ,也是生产力。通过对知识经济、民族文化、旅游经济三者关系的多维辨析 ,阐释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知识经济整合和对接的原则、类型、趋势 ,进而提出发展贵州旅游经济要弘扬贵州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贵州因其立体地形决定了贵州民族文化呈现出山地文化特点,本文以黔西南为个案,论证贵州旅游应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诸方面全方位科学考量,将贵州山水与民族文化同质结合,严格遵循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与文化生态的运作规律,构建天然,为当方人民造福。  相似文献   

7.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民族杂居地区。今天生活在贵州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仡佬族、瑶族、土家族,等等,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强。这些民族,是由“华夏”、“百濮”、“百越”、“氐羌”、“回回”等古代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互相影响,融合,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采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融洽相处,友好往来,同广大的汉族人民一道,共同开发了贵州高原,推动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勇曾担任贵州和新疆的主要负责人。在贵州工作期间,杨勇认真宣传和落实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工作,多次指示:贵州是个多民族地区,兵团政治部和各军、师政治部要对干部战士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各级政治机关要注意从地方报刊、杂志、档案中收集有关贵州的政治经济情况、民俗风情、地理气候、生活习惯等资料,研究云贵川的社会情况。在新疆工作期间,杨勇充分认识新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开展民族工作调研,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尽力解决少数民族生活困难,重视发展民族教育,注意保护民族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推动了贵州与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助推贵州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但由于受一些客观条件影响,民族文化在保护和发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保护的力度有待提升,发展的潜力也有待挖掘。本文结合贵州实际,重点围绕体制机制不完善、开发利用过度、文化元素挖掘不够、人才储备不足、企业和项目缺乏等问题,从基础、特色、路径、创意、人才、保障六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快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民族地区著名古镇文化以其所具有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古朴的历史遗迹及不可再生的地方民族特色,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保护好贵州民族地区原生态古镇文化资源是开发建设贵州民族地区古镇旅游文化的前提和条件;开发建设应该在保持古镇原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利用贵州古镇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浅谈民族文献的收藏与开发利用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蒙洪敏民族文献是指反映各个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图书资料。它是民族院校图书馆藏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收藏、开发馆藏民族文献并提高其利用率,主动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目前民族...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一个民族杂居村的文化关系着笔,提出了贵州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民族团结之间是一对互为条件的关系;民族团结必须以互相平等和尊重为前提;在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民族团结的关系中,要特别关注涉及深层次的观念文化。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至今依然比较落后的客观现状,只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正确处理民族地区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才能实现民族地区人心稳定,社会和谐。以贵州土家族地区为视角,就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政策、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大背景下,贵州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完善党的民族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拓宽民族利益诉求渠道,培育各民族共享文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推进贵州和谐民族关系构建,需要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干扰,消解民族文化渗透与融合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促进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预防和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  相似文献   

15.
谈民族院校文献资源共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民族院校文献资源共享吴雅芝民族院校,作为民族教育和民族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弘扬和光大民族文化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我国除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广东民族学院、广西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贵州的喀斯特环境和民族文化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喀斯特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在贵州,喀斯特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耦合互动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积极因素,屏弃各自的消极因素,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喀斯特地区环境的保护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俄国文豪果戈里把建筑称为“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呢!”贵州民族建筑,犹如一部凝固的古歌,生动地传递着过去时代的信息,使人从中获知贵州民族文化的诸多奥秘。建筑类型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在300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约占三分之一。贵州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贵州高原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贵州民族建筑,就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私建、私有、私用的民居、墓葬及附属建筑物,公建、公有、公用的公共建筑物,私建、私有、公用的路边建筑物三大类。在私建私有私用的民居、墓葬及附属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功能。将民族文化资源整合转化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既能给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又能为民族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带来新的契机。文章通过对贵州威宁县板底乡的调查研究,探讨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创建的有效途径,分析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动性,以实现板底乡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经济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一个民族杂居村的文化关系着笔,提出了贵州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民族团结之间是一对互为条件的关系;民族团结必须以互相平等和尊重为前提;在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民族团结的关系中,要特别关注涉及深层次的观念文化.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期,贵州省与挪威政府合作,开始了在中国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尝试;与此同时,云南的一批学者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也开始进行名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应用人类学项目.经过10余年的探索,无论是贵州、广西的生态博物馆还是云南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介绍了国际生态博物馆的产生及其发展,分析评论了贵州、广西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状况,并与云南的民族文化生态村进行比较,肯定了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积极意义及其产生的广泛深远影响,同时指出了在现实条件下他们共同面临的难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