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知名乡土小说家王祯和以用现代文学的观念和技巧来处理乡土题材而载誉文坛。他极力强调作家必须描写自己所熟悉的故乡人、事、物。王祯和出生成长的故乡——花莲,以及他接受西方文学教育之大都市——台北,是影响王祯和小说创作的两种主要因素。文章结合小说文本,着重分析影响王祯和小说创作,同时也是构成其小说独特性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普通民众,写出了“人的觉醒”;他用白诱创作,用截取生活片断的方法来显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种种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吸收和借鉴了现代西方小说的经验,使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多样化;他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优秀旗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伊始,"十七年"时期确立的小说理论规范受到冲击,王蒙、高行健等人的小说理论,从小说观念、小说构成要素等方面体现出新的内容;而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不断变化,西方小说理论的译介,直接推动了新时期小说理论的裂变,小说人物理论、情节理论、主题理论、语言理论多个领域,都有新的创建。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叙事学的影响,形成了以小说形式为本体的小说理论,出现了小说叙事本体论、小说语言本体论、小说符号本体论等理论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学最新理论动向——关于形式的意义的思考被介绍到国内,西方学者对叙事学的"纯形式"的反思和中国学者对于叙事形式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影响到了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小说修辞学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此外,新时期以来,在小说体式理论方面,形成了丰富的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体式理论。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小说在审美传承、审美倾向和审美表述上,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味。他常以宋元绘画的取景框来摄取现世人文景观,用中国山水画的远视方式来审视所感的自然山水。他不仅嗜好以青绿色彩精心营造小说意境,而且善于以水墨写意传人物之神、造山水之景,更擅长于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来经营小说结构,从而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新的样式——“组画式”小说。  相似文献   

5.
小说文本与小说概念,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小说史著作和小说批评研究长期纠结不清的问题。其实,小说概念与小说文本是捆绑在一起的两张皮。凡是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建构或者批评史研究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两个概念,更不能混淆这两个概念。因此,认真检讨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谬误,实在是搞好我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6.
赵绍军 《南都学坛》2007,27(4):71-72
鲁迅抱着启蒙主义的态度,坚持“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立场,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手段,一反中国小说传统的写人模式,描写了一群“病态社会”里“病态”的人和罪恶的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选择的现实性、形象的复杂性、广泛的社会性和深刻的批判性,这些又最终表现为突出的现代性。他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知识分子和农民问题:既写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进步,也写了知识分子的软弱迂腐、苦闷与苦难;既写了农民的忠厚、老实与可爱,又写了农民的愚昧、落后、麻木与可悲,并由此开辟出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从而使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小说和戏剧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体裁,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明显的风格差异。但在当今世界交流合作的大背景下,加之文学所蕴含的巨大创造力,一些勇于创新的作家将小说和戏剧剧本这些看似对立的差异巧妙结合,适当吸取两者的美学特点和文体优长,产生了一种新兴的创作模式——剧本体小说。这种文体之间的沟通,既丰富了小说创作的自身存在,拓展了小说创作的空间表现,也为戏剧剧本的创作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丁玲与四十年代海派女性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玲女性小说表达了现代女性在精神退场、欲望泛化的都市男性中心社会里对理想爱情神话追求的幻灭。其小说充满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觉醒,双重痛苦——希望的同时在失望,进攻的同时在退守,建构的同时在解构。对于40年代海派女性小说影响深远,施济美、张爱玲、苏青等无不从她那里汲取过艺术的营养——思想资源和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9.
小说观和小说史观是构建小说史的核心和灵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也规范了中国小说史学八十多年的发展.然而,其以小说为虚构的故事的现代小说观与六朝志怪和志人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认知方式大相径庭,按照进化论所构建的小说发展线索也不能客观反映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中国小说史的建构从鲁迅开始,不必也不应该到鲁迅就结束,全体小说研究者都有责任和义务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重构中国小说史,让中国小说史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以推动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努力探讨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及其文化特色,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小说里出现的女学生一直代表着青春、自由、解放、独立和进步,她们是令人羡慕、引人思索的知识分子,但现代小说文本里同时存在着对这一群体形象的拆解。从沈从文的《萧萧》、老舍的《月牙儿》和鲁迅的《肥皂》《高老夫子》中的乡下人、底层人、旧式人物的角度来看女学生,她们就变成怪物、废物、玩物。对比现代小说文本对女学生形象的树立与拆解,其中充满了陌生与悲哀。  相似文献   

11.
孙犁一生留下了若干小说批评文章。他以现实主义理论精神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卓有见地的探讨批评;在理论批评的同时,他还开展了一定的实用批评工作——作家作品批评。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孙犁始终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表现出一种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和悲壮情怀。现实主义理论使他的小说批评显示出灼人的热力和咄咄逼人的光辉,但同时也遭遇了一种批评的尴尬。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小说与3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牢牢把握住了几千年农业文明和封建文化整合而成的中国人的传统生存状态 ,其小说把“恋土”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结构 ,将普通中国人展示在西方人面前。同是以农村和土地为题材 ,赛珍珠的小说与 30年代的中国乡土小说在创作角度、思想内涵、美学风格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旨在为解读赛珍珠小说和 3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文坛出现的一颗新星,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艺术,其中特别重要的就包括意识流。莫言在他意识流笔法较为明显的作品里,将对人的意识挖掘与生命感觉连结在一起,从而发现了“人”的本真感受,发现了生命感觉之于生命的意义。而这一发现恰是新时期小说对“人”的真正的发现,是新时期小说认识“人”、表现“人”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小说是各种文学式样中成熟最晚的一种,所以依附于小说而生的小说序跋的出现也晚于其他的文学批评形式。与众不同的是,小说序跋一出现就具有比较完备的形式、体系和理论水平。但是这种状况的出现并不是中国小说批评者的自觉行为,直到近代五四运动以后,胡适才比较全面地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了小说序跋的写作,并亲自尝试写作多种形式的序跋,使之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文体。  相似文献   

15.
伍尔夫是英国具有海洋情结的典型代表作家之一,"海浪"几乎贯穿了她所有的小说,水是主人公活动场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小说中关于海洋的书写、海水的意象比比皆是.作为一位女性写作和意识流小说的领军人物,伍尔夫小说因对海洋的精湛书写呈现出迥异于其他海洋小说及传统小说的特点,即瞬间微妙的"海人合一"的心物交感、炉火纯青的海水意象的心灵交感、海浪的升降节律应和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脉动,从而成功地凸显了传统小说及其他海洋小说鲜少涉足的人的瞬间情绪感知的无常、心物交感与心灵交感的微妙,再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死亡和命运之间难以言说而又拨动心弦的情感,体现了伍尔夫诗化的情感学说美学.  相似文献   

16.
由鲁迅先生拟定而为现当代学术界一致认同的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志人小说”,究其实质不能算作小说,因为无论以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体标准衡量,此一文体类型都不具备完整的小说特征,而应属笔记野史性质。  相似文献   

17.
墨白小说以其空灵前卫著称于小说界。他在已经发表的数百万字的小说中多视角地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现代主义和先锋派作家,从理论和创作上把小说颠覆得魂飞魄散,面目全非:隐没了人物,淡化了情节,消解了故事,害得小说不像小说,颇有点像自我渲泄、表现自我、心灵剖白的散文了.从此小说远离民众,躲进象牙塔,成了仅供少数人把玩品鉴的宠物.小说起源于民间传说,这是一个不庸置疑的事实.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脱离了民众,也就置广大读者的喜闻乐见于不顾,把"读的艺术"与"写的艺术"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一厢情愿地只在"写的艺术"上下功夫,使小说远离民众,就像断了根的林木,绝了源的江河,难免枯竭生病.病在哪里?怎么医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博士李建军推出的新著<小说修辞研究>,专为小说招魂治病开出了良方.  相似文献   

19.
随着动物小说创作的发展,很多作者开始重新思考西顿的动物小说创作范式,尝试脱离在动物小说中投放人的情感与影子,力图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实录动物的生活,还原动物所特有的生命张力与成长意识。雨街的动物小说可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雨街的动物小说虽是实录动物生活,但因其细腻的情怀,使得书中所有的一切都在旖旎、充满生命力的风光里奔放地发生,故其动物小说又有别于纯粹的动物成长史。  相似文献   

20.
小说本属子部 ,到初唐刘知几将其归于史部之后 ,唐代出现了一系列补充正史的“史化小说” ,包括刘的《隋唐嘉话》(又名《小说》)、阙名《大唐传载》、李肇《唐国史补》和高彦休《唐阙史》等 ,既有对小说史学意义的纯粹化 ,但也有对小说趣味的追求 ,表现了和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文学小说不同的文体风貌。最后 ,在孙光宪的《北梦琐言》里 ,呈现了史化小说与文学小说相合流的倾向 ,在北宋初将中国小说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