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鄂伦春族是个居住于祖国北疆严寒地带的少数民族。当他们跨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更懂得了人的尊严与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在他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后,往往要唱一曲古老的歌谣,陈述一段远古的传说和故事,以抒发他们民族的悲壮的情怀。这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鄂伦春族,就靠无数的歌谣、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记载”自己民族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进程。他们总是把这些口头文学“作品”经常“挂”在嘴上,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鄂伦春民族中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叫《恩都利》。说,起初世上没有人,只有“恩都利”主宰世界的万物。当初,只有一个浑身长毛、有两条腿的动物。这个动物住在山  相似文献   

2.
北方渔猎民族说唱音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达斡尔、鄂伦春、赫哲族的“乌钦”、“摩苏昆”、“伊玛堪”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其音乐形成本体发展的程度可以分为以曲调表现性能、使用、演唱曲目内容及篇幅三类。气质上粗犷、豪放 ,感情上质朴、热情 ,格调上风趣、泼辣 ,是“乌钦”、“摩苏昆”、“伊玛堪”说唱音乐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在民间讲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程式理论的提出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蒙古史诗的程式化特征也存在于元杂剧中,具体表现在作品结构、角色设置、表演规范和故事情节、人物上场诗、情景描绘、民俗文化的表现、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元杂剧形成程式化的特征是与讲唱艺术的影响、民族审美传统的改变、技艺的传承、表演的客观条件及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演员表演的相互模仿等有关。元杂剧和其它讲唱艺术一样,都有程式化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族文化环境适应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是以定居为契机,直接从第一文化系统向第二、第三文化系统过渡的,这是民族发展史上比较特殊的范例。从理论上讲,在一个民族旧的文化系统直接向新的文化系统过渡时,这个民族旧文化系统的功能即基本停止,这时急需适应新的文化系统,适应过程也就是发展过程。如果无法适应新的文化系统,这个民族将被历史所淘汰。应该说明的是,一个文化系统内可以并存众多民族,而且其文化也各具特色,也就是说,同处于一个文化系统内,并不是同处于一种民族文化内。所以,鄂伦春族是适应一种新的文化系统,并在适应这个文化系统过程中创造新的民族文化系统,绝不能将鄂伦春族适应新文化系统的过程视为汉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以后,腊摩的名誉得以恢复。腊摩在发明创造和使用彝族古老文字活动中,有独特的功劳.在传诵经词积极因素,弘扬民族文化,从事民族民间文学、文艺创作等方面,有一定的贡献.重视腊摩和腊摩文化的研究,是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行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跨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基本概念,对译本的影响,以及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并对摩苏昆作品《鹿的传说》英译本进行分析,力图在保留民族文化和满足读者需要中找到融合点。在忠实于原著同时,尽可能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宣卷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民间讲唱艺术,其演唱的底本称做宝卷,宣卷源于唐代寺庙中僧尼的俗讲,元代正式形成,吴语区的宣卷是明代中叶由北方传入的,清代乾隆以后有长足的发展,近现代成为吴语区流传最广的民间讲唱艺术之一。宣卷从产生起便同民间的信仰活动结合在一起,并具有明显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一、吴语区宣卷的渊源和发展概况宣卷源于唐代的俗讲。唐代的俗讲是佛教僧尼在寺庙中向居家二众宣扬佛法的一种讲唱艺术形式。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宋手写卷子中便保存了许多俗讲的底本,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讲经”,底本称“讲经文”,是演释佛教经典的;二是“说因缘”,底本称作“因缘”,“缘起”,或简称做“缘”,演说佛教传说故事。唐代俗讲世俗娱乐的特点已十分明显。著名的俗讲僧文淑“公为  相似文献   

8.
民族民间古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财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间散落隐藏着大量民族古籍。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五峰土家族的古籍文献资料主要有民间家谱类、金石铭刻类、稀少珍贵的文书类古籍和讲唱类古籍等四大类,这些珍贵的古籍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由于这些独特古籍文献长期散落留存于民间,加上当地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其古籍文献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抢救、整理和保护五峰民族民间珍贵的古籍资料。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族妇女人口为3616人,占其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鄂伦春族妇女同男子一道创造出具有独特内容的渔猎文化。今天,从鄂伦春族整体发展来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外界文化的传人,生态环境的破坏,其传统的单一的狩猎文化正消失殆尽。鄂伦春族的发展面临着现实的挑战,探索一条适合鄂伦春民族发展的道路已是当务之急。德国教育家罗倍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去努力启发母亲一人类的教育者”。罗倍尔的这段论述充分肯定了妇女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这也就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探索鄂伦春民族发展道路上,应重视发挥妇女的作用。本人认为研究鄂伦春族妇女的发展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参加生产,参加改革与竟争,对于促进鄂伦春民族的进步和繁荣将产生重要的意义。下面本文就四个方面,论述鄂伦春族妇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声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同样深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审美标准上,即要求民族声乐艺术要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中正平和.这种审美标准对于我们研究和学习民族声乐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中最不受外来文化干扰的部分。我国的民间美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赋色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美术色彩通过自己动态结构的变化,来表现生命经验的形式,由情感、生命、运动组成色彩的意义,奇妙的色彩语言在民间美术中的运用更凸显艺术的文化本性。民间色彩本身的现代化色彩倾向,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商品化已经成为争论的焦点。民间艺术如果只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作,结果可能会抹杀民间艺术固有的乡土味,成为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的商品,这是民间艺术商品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兰村和浮山上东村的田野考察中,发现艺术商品化确实使原生态民间艺术面临尴尬的两难境地,而民间艺术接受主体对商品化的态度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他们却认为商品化可以成为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出路。如果民间艺术真的以牺牲"乡土味"为代价走入市场,那么它出现的暂时"繁荣"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并不是民间艺术发展的很好出路。因此,只有民间接受主体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彻底解决艺术商品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文章从民间剪纸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探讨了它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彩词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临川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区域,民间流传的大量彩词,既生动地反映了临川区域的民情风俗,也是临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川民间彩词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区域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文章从临川民间彩词的分类、区域特色和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以期推动临川民间彩词乃至全国民间彩词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凉山彝族“克智”与“尔比”的混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智尔比"是经过彝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的不断锤炼和积累起来的知识与经验成果,是异常精妙绝伦的民间口头文学语。"克智"与"尔比"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凉山彝族"克智尔比"伴随着人类话语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其思想内容包罗万象,语言艺术独具一格,在民间中有广泛传播性。"克智尔比"语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研究彝族历史也是十分宝贵的素材。展演"克智尔比"能够起到沟通与增进感情,教育后代,以及鼓劲和安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乐既是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音乐形式,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旋律优美,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弘扬中国民乐,不仅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因此如何从民乐发展的角度找到民乐教育的路径值得人们关注,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民乐团为例探索如何以民乐团来促进高校民乐教育,为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美术伴随农耕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教化世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不乏伦理的精神内容。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平弦以浓厚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文章在介绍青海平弦的演唱形式、曲目、曲调、语言等基础上 ,对其艺术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9.
对曲艺艺术特别是四明南词在宁波的悠久历史进行了溯源,列数了宁波曲艺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宁波曲艺艺术传承无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对曲艺艺术的冲击,同时传统曲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再加上普通话的普及等,造成观众流失。提出了宁波地方曲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措施:可以旧瓶装新酒,新人新形式;挖掘地方特色,打造曲艺品;要寻求合作支持,曲艺要与旅游、传媒、图书出版、企业、学校联姻,共谋曲艺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美术是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如何理解“民间美术造型”的创作理念、掌握民间美术造型的创作方法并将其引入现代设计中,是对中国现代设计的严峻考验。文章通过对民间美术形态与内涵的分析,试图找出民间美术造型与现代设计思维的共同点,探索民间美术造型对现代设计思维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