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傣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与汉传佛教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尤以其僧侣还俗制为突出.上座部佛教僧侣还俗制,不但保证了社会劳动力,而且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傣族信众的宗教投资是对教育(或文化)的一种投入,有了这种"合理"的投入,上座部佛教得以稳定发展,也使傣族社会逐渐走向了繁荣.南传佛教使得云南傣族地区与印度、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了傣族的对外交往空间,这对于经济文化落后,与外界沟通不多的傣族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滇南,与缅甸、老挝接壤,临近越南、泰国和柬埔寨。傣族是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在近代,一般认为"贝叶文化"就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贝叶是一种被称为贝叶棕树木的叶片,它是佛教僧侣们较早用作刻写佛教经典的载体。在西双版纳傣族风情园里面,听到刀美兰演唱的傣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才觉得真正领会了这首歌曲。美丽的傣族姑娘像是西双版纳流动雀跃的一道风景,她  相似文献   

3.
民族工艺是傣族人民适应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一种生存技能的体现,是生活智慧的结晶,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同时,傣族民族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又往往被打上了傣族社会文化的印痕,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提炼和浓缩,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两层关系既是傣族的民族工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傣族民族工艺文化的特性和象征.  相似文献   

4.
德宏傣族民间的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的饮食文化是傣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对傣族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各种影响.综合而言,傣族以稻米为主食,菜肴则喜好酸味,喜好凉食,少食肉类.其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养生之道有许多相合之处.  相似文献   

5.
“祭竜”,“祭”是汉语祭祀之意,“竜”是傣语音,本意为森林。远古傣族先民认为万物有灵,生息与森林密切相关,从而产生对树木、森林的崇拜。其神林(竜色)、鬼林(竜披)和寨心、勐心植树,均是森林崇拜的历史发展和衍变。(详见本期《傣族“祭龙”、“祭竜”之辨析》一文)  相似文献   

6.
傣族医药与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傣族医药是国家承认的四大少数民族医药之一.文章通过对傣族医药知识与经验的调查,系统阐述了傣族医药文化中特别的医疗方法,配方和用药方法.同时也指出傣族医药感性知识与抽象理论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傣族佛经文学从翻译印度佛经开始便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叙事技巧成熟,傣族佛经文学的"世俗化"现象成就了其较高的艺术价值。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傣族具有优秀的文学传统,印度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丰富了其文学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傣族佛经文学,它有别于其他佛经文学,主要原因是傣族佛经文学获得了傣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感;其次,佛经文学借助悲剧艺术震撼力达到传播佛教赕文化并深入人心的效果;再者,运用大量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寓言故事,傣族人民生活智慧的寓言和格言警句,借助文学的魅力体现救赎功能又超越道德规训的隐意。  相似文献   

8.
傣族剪纸是云南傣族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形态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剪纸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功用,广泛应用于云南傣族地区喜事、丧葬、居家装饰、祭祀或敬佛,其图案体现出傣族人民对生活中美的追求,焕发着智慧与快乐的光芒,包含着美好而深沉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缅寺与傣族男性的传统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寺是西双版纳村社普遍存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层佛寺,它在傣族男性传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傣族男性成员在缅寺生活期间,不仅接受了大量的宗教文化熏陶,而且受到广泛的世俗文化教育。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缅寺就没有傣族男性的传统社会化,也就没有傣族在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的各种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0.
双江傣族饮食文化是稻作民族文化与双江独特地理环境熔铸后,结合传统智慧就地取材,融信仰于饮食,生存于自然而师法自然并食法自然的产物,其独特的物质形式下蕴含着简约之美、和谐之美和傣族朴素的生态观,具有普适性的饮食文化哲学观、人生观,保留、传承着傣族饮食文化的精髓,也弥补着现代社会人们对饮食文化精神解读的缺失,成为弘扬傣族饮食文化的经典。  相似文献   

11.
姓名是个体人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群体信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命名方式,西双版纳傣族姓名的各种命名方式蕴含了傣族姓名的多种文化功能。傣族姓名的很多特征与汉族命名是相似的,但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试论傣族宗教对傣语地名命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在云南省西部边疆有一块神奇、美丽、富饶的地方,它就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为11,526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傣、景颇、阿昌、傈僳和德昂等兄弟民族,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璀灿夺目的民族文化。其中傣族、景颇族在全州少数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傣族占62.4%,景颇族占24.3%。他们虽共同生活在德宏自治州境内,但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历史状况、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因而其民族人格心理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1985年第二期刊载了一篇题为《关于傣族自称族名起源》的文章,读后颇有一些想法,在此提出个人拙见,与研究傣族情况的学者专家共同探讨。 就笔者所知,云南省境内的傣族,无论是在德宏自治州内还是西双版纳自治州内,都自称为[tail](读作“歹”)。  相似文献   

15.
傣族贝叶典籍历史悠久、卷帙浩繁,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深入分析傣族贝叶典籍的分类、特征和价值,可以发现它是一份珍贵的世界遗产,可作为"世界记忆遗产"进行申报。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河谷傣族远离傣族主要聚居区,傣族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其影响较小。由于环境封闭,居住分散,周边少数民族对其影响较大,加之社会转型加快,现代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具有金沙江河谷傣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迅速消失。因此,增强金沙江河谷傣族的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抢救和保护传承金沙江河谷傣族的民族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礼物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仪式性场合中的礼物交换占据着礼物馈赠的大部分比例,而婚姻仪式就属于仪式场合的一种。傣族对礼物往来的重要性有极强的意识,礼物馈赠和其他交换在该社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维持、再生产及改造他群与我群之间的人际关系方面,建立起了一套关于礼物的话语的丰富涵义。  相似文献   

18.
元明清时期傣族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傣族法律文化,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发生了变化,法律文化性质由早期的奴隶制性质向明代以后的封建领主制变化;法律形式从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法律文化多方面内容和特征也就随之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9.
傣族渊源与巴楚文化刘岩云南傣族是外来的民族,先于傣族进入云南边境地区居住的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作者研究傣族历史的文字记载和大量民间传说,阅读东南亚有关泰、缅、老、柬的历史著作,证实云南傣族并非土著民族。西双版纳傣族传说他们的祖...  相似文献   

20.
鹿忆鹿的<傣族叙事诗研究>有开阔的跨文化视野,她把傣族叙事诗放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圈,古代百越民族文化圈,中华文化圈及其他相关异质文化系统的大背景上进行广泛的文化比较,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众多作品中傣族文化与他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是一部富有开拓意义的比较文化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