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雷 《学术探索》2015,(3):27-31
就启蒙运动的进步意义而言,启蒙理性在知性领域给予人以真理和自由,在道德领域启蒙理性把道德判断的主体还原为人自身,即有理性的存在者为自身颁布道德律令。然而由于启蒙运动自身存在着固有的逻辑悖论,启蒙运动特别是启蒙理性不正确地对待情感导致了现代社会诸多的道德困境。休谟的道德哲学不但证伪了宗教神学的道德基础"上帝存在"的观念,而且还诘难了理性主义道德认识论,因此,回归休谟的情感主义道德认识论为应对启蒙理性导致的道德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郭继兰 《理论界》2009,(4):116-119
英法两国的启蒙运动体现出的思想文化内涵有相似性,但也呈现出各自的品格和特点。英法启蒙思想家对待宗教的态度迥异,英国启蒙思想家对待宗教较为温和,产生了自然神论;法国启蒙思想家则非常激进,从自然神论走向了无神论。英法启蒙运动孕育了英国式自由主义传统和法国式自由主义传统,英国启蒙者思想家建立了“消极自由”的自由观,法国启蒙思想家则建立了“积极自由”的自由观。这些重大差别是经验理性和先验理性的映射。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是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康德在该文中提出一对颇有争议的概念:理性的公共使用和私人使用,笔者认为康德的这对概念实际上隐含了启蒙的妥协和不妥协的张力.启蒙应在公众的思想层面实现实质的影响,并进而实现社会的变革,激情式的暴力革命可能推翻一个专制贪婪的政权,但并不能深入地实现公众思想的变革.启蒙要求的思想自由精神是永不妥协的,但它的实现却是在妥协构成的张力中有节制地实现的.这一观点对中国知识界无疑是有反思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启蒙问题不能简单地与西方启蒙运动相比附。我们需要对"谁来启蒙"、"启蒙谁"、"拿什么启蒙"、"怎样启蒙"以及"启蒙的价值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反思。传统中国对"启蒙"的固有理解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使得近代中国出现了三种路径的"启蒙":"权势型"、"知识型"和"救亡-革命型"。这实际上意味着国人把太多的任务加诸在"启蒙"这根"树枝"上,使得它有无法承受之重,以至于远离了"启蒙"自身的逻辑。基于此,为使"启蒙"持续"运动"下去,首要之举就在于剥离附加在"启蒙"之上的东西,把属于"启蒙"的还给"启蒙",使它真正拥有理性的翅膀。  相似文献   

5.
启蒙哲学被看作是强调人的主体的哲学。然而,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启蒙的目的在于摆脱人对自然的恐惧,从而顺从自然,支配自然。在对理性的追逐和人的主体地位的树立中,人的自我持存与自我毁灭并存,自我牺牲与欺诈导致了主体的分裂,因此,启蒙运动是一场导致主体衰弱的过程。尽管如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这一思想,不应被看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思路,因为他们并没有放弃主体和客体的框架,其对启蒙的批判,只是要完善启蒙的思想,而不是彻底颠覆启蒙。  相似文献   

6.
贾艳艳 《天府新论》2004,1(2):109-112
浪漫主义文学在现代中国总体的启蒙背景中开始了自身的运动和发展 ,呈现出不同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本土性特征。它既是启蒙的衍生物 ,以对个性与自由的倡导和对封建理性的反抗与启蒙运动相应合 ,又因浪漫主义自身疏离现实、拒绝功利的要求与启蒙存在着的内在的冲突 ,并由于传统文化对作家文化心态人格的影响和浪漫主义自身缺乏沉淀的不彻底 ,逐渐走向衰微 ,被启蒙与革命的时代声浪所遮蔽和改造  相似文献   

7.
面对纷纭复杂的理论思潮,我们如何总括这个时代的主导性学术思想?本文尝试着以"新启蒙运动"的视角,来建构当代社会理论在基本取向上的重新定位.所谓新启蒙,就是以启蒙运动的精神来对待启蒙运动以来所展开的现代性方案,即启蒙的启蒙.具体而言,新启蒙在"理性"、"经验主义"、"科学"、"普遍主义"、"进步"、"个体主义"、"宽容"、"自由"、"人性的一致性"、"世俗主义"等基本理念上,都呈现出更具反思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启蒙的本质是理性的自由,但是启蒙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走向了反启蒙,启蒙理性蜕变为工具理性,理性丧失了批判的力量。在哈贝马斯看来,这只是启蒙理性的缺陷,我们不能因为启蒙理性有缺陷就抛弃它,而应该重建启蒙理性,即以主体间性的交往理性取代主体独白的工具理性,以交往范式取代意识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性质是古典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传统制约着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使其具有了"文以载道"的理性精神.文学现代性是对现代性(以启蒙理性为核心)的反思、批判,而新老理性主义阻碍了文学现代性的确立.在"五四"启蒙运动中,古典理性受到冲击,同时也被改造,形成了启蒙理性精神;文学为启蒙理性服务,产生了理性主义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学思潮,把古典理性改造为政治理性,文学为政治理性服务,产生了理性主义的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新时期启蒙运动批判了古典理性及其现代变体政治理性,但复活了启蒙理性精神,形成了理性主义的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由于中国文化理性主义传统的的影响,中国文学带有强固的理性主义倾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障碍,特别是造成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迟缓.  相似文献   

10.
启蒙文学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虹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2):126-128
新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带有明确启蒙功利性及自觉工具意识的,它是作为启蒙思潮的附着物而存在的。由于启蒙运动自身的局限与危机,随着启蒙运动的逐渐落潮、历史中心行为由文化启蒙向政治革命的转移,附着于启蒙思潮之上的文学也无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1.
启蒙理性在西方世界渊源已久,对其进行的批判也由来已久,从早期西方哲学家到马克思主义再到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术传统从未中断。但是,仅有理论是不够的,理论必须趋向于现实,寻找出有效的行为方式,唯此方能拯救时代和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2.
重评五四启蒙运动三题——兼评李泽厚诸先生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宇 《文史哲》2004,(4):138-144
五四启蒙运动有三个问题值得重新评说:一是"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是与非。五四启蒙运动常常因致力于思想文化问题而受到非议,但作为政治革命之后的思想文化补课,五四并非"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而是要解决的就是思想文化问题。这种选择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二是为什么反对"调和折衷"。这也是"五四"遭受非议的重要原因。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之所以选择这种极端化的态度,并非只是出自策略性的考虑,而是不相信调和折衷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只要面对文化冲突的实际,就会承认,一些基本价值是无法调和的。三是启蒙运动的目标指向。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五四启蒙运动是从属和服务于救亡的。事实并非如此,五四启蒙运动虽然与救亡相关联,但它以人为出发点,目标指向是人而不是民族或国家。  相似文献   

13.
何明  李东红 《学术探索》2006,(5):115-120
哀牢文化是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南亚许多民族共享的历史传统,是一种族群文化、地域文化,是一种历史记忆。对哀牢文化的研究,既要立足当代,又要尊重历史。哀牢文化的研究目标,是在厘清事实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国际交往。哀牢文化的开发,应是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非经济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启蒙五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3,(3):120-127
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启蒙”及其是非功过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世纪之交的文化论争中 ,“启蒙”问题又成为文化冲突和思想交锋的一个焦点。鉴于人们对“启蒙”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 ,有必要对“启蒙”内涵的几个基本问题作出理论上的澄清 :一、何谓“启蒙” ;二、西方学人对启蒙的反省 ;三、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浮沉 ;四、启蒙的障碍与难题 ;五、当下中国是否需要启蒙。只有对以上“启蒙”问题作出准确的界定 ,才能对中国现代化“启蒙”的历史与现状作出合乎逻辑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启蒙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启蒙与启蒙运动不能混为一谈。启蒙不是先知先觉者对后知后觉者的开启鸿蒙,而是人们对运用理性的共同提示。启蒙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划分出了界限,但并不是将相关的两者切割开来而已。启蒙筹划的是在人为自己立法的总体处境下,人类如何面对启蒙的生存状态,谋划确切了解世界、有效改造社会的事业。就此而言,启蒙具有恒久的价值。对中国而言,启蒙是转型中国必予重视的基本精神,它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人面对现实,也有助于中国人应接现代转型的任务,促使中国走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6.
田海平 《河北学刊》2001,21(1):42-46
解蔽启蒙心态和重审全球化是由生活世界思考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两大任务.本文认为,启蒙现代性确立的普遍价值标准,造成了新的"蒙蔽".在启蒙价值的普遍性诉求中,全球化将这种蒙蔽扩展为全球控制.新的全球意识呼唤一种超越西方启蒙心态的人类普遍价值标准.它要求我们回到人的生活世界重建价值普遍性.面对全球危机,在充分尊重差异的同时,努力形成人类的共识,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乃是人类新千年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高国升 《学术界》2012,(6):166-173,287,288
当前对休谟的研究常把他和启蒙运动相隔裂.通过对休谟代表性著作《人性论》引言的分析,可以发现他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共享认识世界的“力学模式”和实验方法,都试图将当时在英格兰兴起的“自然哲学”应用于人类境况,都致力于用对人类生活有用的经验研究所产生的新理论代替传统形而上学.同时,休谟对经验主义方法自身的局限有着更为健全的认识,主张在经验和可观察现象范围内的实验方法.这一认识在我们反思启蒙时极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宋旭红  张华 《文史哲》2003,(2):129-133
学术界关于美学现代性内涵的讨论一直多从整体性文化视野的角度着手 ,相反 ,美学内部的角度 ,即美学自身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及其实质 ,则处于相对被忽视的状态。事实上 ,从这种内部视角出发 ,更加有利于深刻而清晰地揭示美学现代性概念的内涵。通过系统描述美学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启蒙时代的主流发展脉络 ,可以看出 :美学现代性出现于启蒙时代 ,是前现代形而上学之超越美学被强调感性和主体性的启蒙主义美学所替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包含两大相互依存的思想解放取向:一是"对传统求解放";二是"对西方求解放".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这场新文化运动对国人思想的解放,而"对西方求解放"则关注甚少,忽视了这一点,对于"五四"思想解放的理解则是不全面的.从总体上看,国人"对西方求解放"的新构想,主要呈现两种范式:一是呼吁打破对西方的盲从,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关系;二是服膺马克思主义和转而"以俄为师".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其展开的历史过程中,正是"对传统求解放"与"对西方求解放"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与博击,构成了不断推进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的内驱力.在今天,理性地保持二者之间的此种张力与博击,仍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永葆思想活力所必需.  相似文献   

20.
周凡 《河北学刊》2007,27(6):45-51
正式出版于1947年的《启蒙辩证法》是在1944年油印本的基础上增改而成。作改动的地方不仅是书名及文题,也体现在对文字的润色和内容的调整上。这些变动反映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有意疏离以及由意识形态批判向总体性"终极揭露"批判范式的转换。在《启蒙辩证法》中,法西斯主义的"事实神话"是研究的起点,而叙述的起点则是"启蒙",同时,为了阐明启蒙的衰退,作者又回溯到历史上的神话。所以,《启蒙辩证法》不仅存在着启蒙与神话的纠缠,而且存在着现实神话与历史神话的纠缠。《启蒙辩证法》既从黑格尔那里汲取了关于启蒙自身具有内在缺陷的观念,又借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之名及其表现方式,但是,"启蒙辩证法"却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根本不同。启蒙理性不是把自身表现为一种有待完成与提高的开放形态,而是呈现出一种无可救药的结构性衰竭与失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理性的这种态度更戏剧化地表现在他们对康德道德学说所作的萨德化理解上。因此,《启蒙辩证法》不仅是后黑格尔主义的,也是后康德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