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琴  孙良媛 《南方人口》2012,27(5):71-80
本文利用持续期模型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再次流动”的工作搜寻时间的代际差异,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工作搜寻时间对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后的工资的影响。本文发现,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再次流动”的工作搜寻时间整体高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中,女性的工作搜寻时间高于男性,而在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中。男性的工作搜寻时间高于女性。但工作搜寻时间的延长并没有增加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但对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变动存在倒U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快速的人口流动与事实城市化对城市环境与人口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在深圳市开展的调查,分析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特征与身心健康状况,初步检验了环境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身心健康的净效应。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而言,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具有更为突出的影响。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倡导良好的保健行为和生活习惯,对于改善其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大多都是从制度角度讨论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的边缘人状况。文章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适应性进行个人因素与制度因素的比较,发现个人原因也是影响其城市适应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个人因素的分析,旨在使其从心理上摆脱弱势群体的影响,以提升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积极主动的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浙江省2513个进城农民工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进行分析,并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及不同性别农民工的城市间再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就业状况、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城市间再流动意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家庭结构、流动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的城市间再流动意愿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与代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我国流动老年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迁移流动规模的日益增加,流动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流动老年人口的规模不断增长,老年人口发生迁移流动现象已经成为常态。流动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公共卫生服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流动老年人口由于年龄因素,身体健康状况更加备受关注。如何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险方式使老年人享受异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流动老年人口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三个层面对我国流动老年人口居留意愿进行描述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研究相关因素对流动老年人居留意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个体特征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流动老年人口居留意愿均有影响;从流动特征的维度来看,流入区域、流动范围、流入时长与流动原因四个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均对流动劳动年龄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了显著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中,除了再就业变量以外,其他变量的全部类别或部分类别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流动老年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和促进社会融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外来务工人员自我雇佣决定机制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自我雇佣决定机制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雇佣部门的收入要显著高于工资性部门,男性、女性从事自我雇佣比工资部门月收入水平分别高出795、890元;自我雇佣与工资部门的收入差距(拉力)是推动外来务工人员选择自我雇佣的重要因素,并且对男性的影响要大于女性;在其他部门找不到工作(推力)也是推动外来务工人员选择自我雇佣的因素,但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家庭责任会同时影响男性和女性,但影响机理不同,女性是因为家庭尤其是儿童照料的责任选择自我雇佣,男性则是因为生活压力而选择自我雇佣。这些结论呼吁政府制定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7.
加强中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贫困治理需要准确把握其致贫原因。本文回顾外来务工人员贫困的理论观点和微观调查,提出涵盖个体特征和社会结构两类致贫因素的多个假说,基于北京、深圳、惠州三个城市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多值和二值Logit模型对各假说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主要的致贫原因有家庭抚养负担重、遭遇伤病、教育程度低以及务工工龄短,外来务工人员总体而言有较明显的"消费贫困"特征,原因则在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赚钱回家"心理。  相似文献   

8.
王梁 《南方人口》2006,21(1):27-32
本文基于一项在扬州、南京、镇江、泰州四城市进行的老年生活状况调查,描述了这四城市居民理想养老居住方式的选择情况,并且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试图研究影响居民理想养老居住方式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们在年老时,其理想的居住方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观念因素、经济因素和体制因素。其中观念因素主要体现在文化程度变量上,是影响居民选择意愿的最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和体制因素体现在个人月收入和职业变量上,体制因素比经济因素在影响居民的选择意愿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二元制度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自发流动模型,指出影响农民做出外出务工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其流入城市的净收益现值,并对决定这一现值的各变量进行了考察。作者认为二元的经济和社会体制降低了农民的流动和迁移意愿,限制了农民的外出。最后作者提出了短期内促进农民工流动和长期内保证农民迁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外来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留意愿和行为是外来人口迁流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但又缺乏深入研究的内容。本研究试图以苏州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城市外来人口居留意愿和居留准备的影响因素,辨析外来人口居留意愿和居留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变量、迁移变量和制度变量(户口性质除外)都对居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经济变量产生边际显著影响,而人口学变量无显著影响。受教育年限、是否家庭迁移、月收入、社会融合程度、是否省内迁移、是否有子女在苏就读等变量对居留准备产生显著影响,其他变量未产生显著影响。居留意愿和居留准备对实际居留状态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不是社会经济和制度变量与实际居留状态之间的中介变量。最后,论文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改进和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明娟 《人口与经济》2016,(4):113-120
农民工就业流动频繁已经成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和重要特征,而工作转换能否带来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实现职业地位提升?文章采用RUMIC面板数据,进一步估计工作转换对农民工职业流动方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作转换对职业流动产生显著负效应,工作转换导致农民工职业向下流动,职业流动没有呈现“U”型特征,但存在一定的跨期效应,重新定义工作转换进行稳健性检验仍然支持这一结论。而从根本上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壁垒,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无疑是未来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5年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微观调查数据,在利用倾向得分倒数加权法纠正样本的选择性偏差以后发现:(1)新生代农民工过高的工作流动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普遍的留守经历有关;(2)不同类型的留守形式和留守时间对工作流动的影响有所不同,完全留守、长期留守者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流动性;(3)相同的留守行为对工作流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民工更易受到童年时期留守经历的影响。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在关注留守经历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差异的同时,也应避免留守问题的代际传承。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logit统计模型,在广东省农民工入户政策的改革背景下,分析上层农民工群体的入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入户意愿是农民工个体权利的合理化表达,其背后隐藏的是经济诉求、生活保障、权益表达等劳动力再生产的综合需求。是否拥有责任田、在本城市工作年限、是否有亲戚在工作地、对城市的归属感和生活的安定感是影响上层农民工入户意愿的主要因素,而受教育年限、收入和工作级别等因素对他们入户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超大城市面临稳定保有一定数量农民工劳动力和控制人口规模的平衡问题,合理评价城市劳动力新生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有利于客观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态与现实诉求,并为超大城市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提供支持。以北京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就业满意度构成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特点的就业满意度模型和评价量表,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更看重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对报酬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这与已有研究结果有所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的就业满意度较低,其中更换工作的机会、涨薪机会、晋升机会、与老板关系的不满是导致满意度低的最主要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内部存在代际分化,“90后”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80后”;文化程度、所从事的岗位、婚姻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is cross-sectional survey study is a pioneering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work values, perceived job rewards,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Chinese female migrant workers. The study targeted two toy factories in the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and recruited a total of 1,307 female workers as participants. Among them were 577 female migrant workers who comprised the target group for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s hypothesized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female migrant workers would have higher levels of cognitive work values (such as self-enhance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but lower levels of perceived job rewards and job satisfaction than those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no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values among the three birth cohorts of Chinese female migrant workers. The older generation felt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job rewards that they received, and their sense of job satis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Furthermore, the findings showed a substantial positiv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social job rewards (such as support from co-workers and supervisors) on job satisfaction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e current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 China,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are affected by both the generation factor and the rural–urban stratification factor. The authors hope that the study will provide a knowledge bas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erceptions of Chinese female migrant workers toward work and for exploring the ways in which new policies and social services can be developed in order to address their needs.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澄清了当前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景。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但他们需要一个新的未来。文章最后给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In urban China, improving rural–urban migrant work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for workplac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Drawing from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using original survey data,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nt workers’ guanxi (‘personal relatio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with their supervisors and their job satisfac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supervisor–subordinate guanxi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migrant workers’ job satisfaction. This relationship is mediated by network resources and personal power, which serve as their social resources in workplaces.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literature by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guanxi in shaping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job satisfaction.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外来工工资收入的民族差异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外来工问卷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外来工月平均工资为1636.16元,比汉族低约300元,差距显著。Oaxaca—Blinder模型分解表明,个人特征、企业特征、来源地等变量共解释了少数民族外来工与汉族外来工资差异的58.9%,其中主要来自于前劳动力市场阶段的教育不平等。导致少数民族外来工教育落后的原因是他们主要来自西部农村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水平相对落后,而少数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也影响到少数民族外来工的教育成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研究调查数据,对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进入条件、就业影响因素以及就业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相对具有更狭窄的社会资本和更少的工作初始投入;教育显著提高了农民工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滞后一期的市场状态对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选择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就业分流并没有导致农民工就业市场出现内部分层,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存在着强的自选择。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uses the survey data about dynamic monitoring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generation farmer-turned migrant workers. Next some incorrect general ideas on this subject are clarified. And then future vis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farmer- turned migrant workers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different generation farmer- turned migrant workers has no essential change and there are no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s in many important issues. At the end, we attempt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