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着手,梳理了王西彦研究的演变历程,指出王西彦研究从“社会──政治”批评模式向“多元”模式的演变轨迹,实质上是王西彦研究展开和深入的过程,并评介了各家研究的成果和得失,以期研究者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王西彦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在Jane Austen的小说《爱玛》中,贝茨小姐是个话匣子,她在与他人对话中不停地从一个话题扯到另一个话题,并不断地把自己的话语角色从“说话者”转换成“传递者”“代言者”或“传声筒”,并经常把言语接受者的话语角色从“受话者”转换成“观众”或“旁听者”。贝茨小姐言语中的话语角色转换是贝茨小姐用来保护面子的礼貌策略,也是Austen用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和营造喜剧气氛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文坛似乎于突然之间崛起了一个青年作家群体,他们“生机勃勃,富有潜能,与变动着的中国社会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一出手就显示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而且每一个都年青得让人嫉妒”。王西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佼佼者。王西彦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1930年初中毕业前夕创作的短篇习作《人生之谜》。它的价值在于作者无意中给今后的漫长创作道路,划定了一条方向线—探索普通人的人生之  相似文献   

4.
解读警嫂报道中的性别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出发 ,借助话语 -权力理论 ,以“警嫂”的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 ,具体分析了“警嫂”的家庭和社会职业角色 ,“警嫂”的选择标准 ,进而挖掘出“警嫂”话语背后的社会性别规范和社会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5.
话轮转换是话语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话语结构中研究成果颇丰的领域之一。本文拟以电视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为语料,运用话语分析和话语角色的理论从取得话轮、保持话轮和放弃话轮的目的,探究主持人在其中所承担的话语角色。  相似文献   

6.
晚清,先觉者们纷纷引进西方的政治学说来救亡中国,论述新“国民”成为梁启超构建民族国家观的重要途径。“国民”一词盛行之后,“国民之母”的话语也顺应而生。“国民之母”话语让原本严重丧失基本人权的女性转而被圣神化,而话语背后也蕴含了男性启蒙者们强国保种的政治意图以及对女性“母亲”角色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文论话语约可分为三类 :一为以现实主义理论为主的文艺理论家的文论话语 ;二为贯彻指示 ,提供政治导向的领导者的文论话语 ;三为用于评论作家作品的文论话语。第一类文论话语得之于前期的开放而失之于后期的封闭 ;第二类则纯属“角色”话语 ;唯第三类文论话略虽呈片断状态 ,却是真正突破中西权威理论“优位性和霸权性”“中心化力量”的充满个人创见的自由言说 ,因而也最具价值和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8.
谢晋在电影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其中作为配角出现的“帮助者”亦独具特色。这些“帮助者”除了帮助主人公摆脱困境、完成任务外,也传达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因此,这些“帮助者”极具时代性。谢晋的电影创作跨度很大,以“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和新时期分界,“帮助者”所传达的意识形态话语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浩然创作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革文学”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设计 ,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系统。在主流文学由为极左政治服务发展成为“阴谋文艺”的过程中 ,浩然的《金光大道》是一个重要的过渡 ;由《艳阳天》到《金光大道》,再到《百花川》、《西沙儿女》,浩然完成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中一个独特角色的塑造 ,典型地反映了文学创作由“文革前”到“文革”演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话语角色是言语交际中话语主体的身份角色 ,合适得体的话语角色能够建构合适得体的话语信息 ,合适得体的话语信息能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合作。选择合适得体的话语角色 ,既要考虑自身角色定位的准确性 ,又要考虑交际双方角色关系的合适性。话语角色的选择要尊重社会角色的复杂性 ,语言变体的多样性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话语的传承与偏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今天的学术眼光来观照“样板戏”话语 ,可以看出“样板戏”话语既是打上了深重“文革”时代烙印 ,负载政治理念的独特话语 ,也是在传统戏曲话语体制的基础上生成 ,对传统戏曲话语精髓有所传承有所偏离的戏曲话语。戏曲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有戏剧性的诗 ,所以话语富蕴诗情 ,形成了其特有的诗化特征。言情是一个形象甚而一个剧本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是戏曲形象的整体性特征。文章从“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话语诗化特征的传承和言情特征的偏离两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王西彦创作了大量小说,但学界对其关注不多,研究相对冷清。其现代长篇小说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品相。小说关注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们双重身份带来心灵的撕扯,呈现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旧社会农村女性悲惨命运之根源,在低沉悲凉的底色中透出人性关怀的暖光。重新审视王西彦的长篇小说,有助于推进学界对于王西彦小说的认知,并重新标定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青团话语是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共青团、如何发挥共青团功能的话语统称,话语主题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共青团组织形态、职能定位、发展方向的变迁。团代会报告作为共青团建设的重要政治文本,能有效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共青团的不同话语主题。建团百年来,中国共青团话语主题历经“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到“复兴话语”的嬗变;实现了话语指向上从“革命先锋”到“时代新人”、话语内容上从“外来话语”到“本土话语”、话语形式上从“动员话语”到“引领话语”的“三个转向”。新时代中国共青团建设是百年奋斗历程的续写,应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支撑、以“听党话跟党走”作为价值前提、以勇于自我革命作为发展动因、以尊重青年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指向,充分发挥自身话语优势,为新时代中国共青团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相似文献   

14.
“话语”是一个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术语,其含义非常丰富。这不仅表现为其含义在不同学科中有所区别,也表现为同一学科中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不同。文章讨论“话语”的这些不同含义,并在“批评话语分析”对“话语”的定义基础上,讨论其与“话语体系”的联系,并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对“学术话语交流”进行解读,将学术话语之间的交流理解为话语的“交融”与“交锋”。文章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学术话语交融和交锋的机制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话语角色认知的修辞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社会心理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阐明言语交际主体及其社会心理在言语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文中论述了话语角色与修辞的关系,话语角色认知及其在修辞中的作用,分别描述了自我角色认知、他人角色及角色关系认知、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认知、话语角色的社会心理认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角色的认知,是恰当建构话语、提高话语修辞效果的重要条件。这种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揭示了言语规律,为现代修辞学开辟了前景  相似文献   

16.
王西彦是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的浙东农民的形象。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西彦的作品中更多书写的是农民的生活、农民的疾苦。在他的笔下,农民既是历史苦难的承受者,也是残酷战争的承担者。由于王西彦在这种苦难的书写中加入了个人式的诗意的描写,又给处于血泪中的受难者一种期盼。  相似文献   

17.
博客为文学生产与文学传播提台了崭新的平台,名作家开设博客的内在动因与门户网站追求影响力、知名度和人气不谋而合,其个人话语通过博客在网络公共领域得到最大程度的肯定,博主在博客之中的言论趋于自由状态,个人话语与公共话语实现一种类似等价关系。普通人乐意于享受这种作为主角“被观赏”“支配话语”的角色,并通过“链接”等与其他博主形成有效互动,形成自己的博客关系圈。名作家博客的生存样态和精神书写成为消费时代文化镜像的生动缩影。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其和信息的关系,话语生产者可为作者、说话者、传递者、代言人和传声筒。话语生产者和信息的距离沿着说话者—传递者—代言人—传声筒的顺序依次递增,而话语生产者所承担的责任却相应地依次递减。话语生产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抉择一个适切的话语角色,并随着交流的推进决定是否进行角色转换,以找到最佳的感情认同和接受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社会心理修辞学的角度,通过对一些英语电影对白的分析,分别描述了自我角色认知、他人角色及角色关系认知、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认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角色的认知,是恰当建构话语、提高话语修辞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以话语角色的最新发展成果为基础,以汉语话剧剧本为语料,探讨了剧本中话语角色的转换,探讨对动态的话语角色转换的理解。话语角色的类型和转换不能只考虑言语行为本身和语言形式,还要充分考虑言者和闻者的社会地位、心理因素以及两者相互构建作用,它们在话语角色的动态转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