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导刊》2009,(24):34-35
有一群人,成长于社区.扎根于社区,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却为人们广为传颂.只因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义工”。义工.简单地理解是“义务工作者“,不过,在很多老义工心中,义工的内涵已经有了升华。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告别故乡,走向陌生的地方,找工作。挣钱,租房子,看病,识别各种陷阱,受气……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智慧与勇气、值得尊敬的人。实际上.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上亿个——他们的名字叫“农民工”。他们.不仅改变着自己的命运,而且推动着一个国家的变革.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也同样表现在推进就业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3.
每当有人看见我,他们总说:“你的气色真好!”,而每当这时,我也总是得意地告诉他们:“因为我用《吃出健康来》中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护森林,年仅30岁的易兰放弃了当一名自领丽人、餐厅老板.而成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一名成员,负责调研、揭露国内外森林被毁的真相,奔赴毁林前线与伐木公司周旋、交锋,向土著人传授环保知识。她说:”这个世界上,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人已经太多,我只想做一个为世界增添美好的人。”  相似文献   

5.
2010年南非世界杯,“呜呜祖拉”把世界吵翻了天。其实,制造它的不是什么现代化大工厂,而是浙江的邬奕君、邬玉燕夫妇开的家庭作坊。记者采访邬奕君夫妇时,南非世界杯已经结束,他们苦笑着告诉记者,由于呜鸣祖拉产生的噪音太大,一些国家开始禁止使用呜鸣祖拉。呜呜祖拉。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相似文献   

6.
看看我们周围,大部分都是有计划的人,读书、工作、结婚、生孩子等等,在传统的轨道中有计划地生话着。郑文的经历告诉我们,还有少部分人,他们过着无计划人生。他们不结婚,不是孩子,活着的宗旨是过一天快乐一天。他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他们觉得这种话法最有吸引力。虽然他们已经人到中年,却愿意每天都被这个世界诱惑着,直到老死。他们的人生观与行为方式,是对传统生话方式的彻底颠覆。我们尊重他们的生话方式,但是并不认同他们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有幸在2005年7月-8月身处北京、上海、南昌、哈尔滨、番禺、乌鲁木齐、安康、曲靖、青岛、绍兴、开封、宜昌、成都、鄂尔多斯、通化、泉州、阜阳、海口、常德、柳州等城市或其郊县,你有可能在路上看到这样一些特殊的旅行者:挂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调查员”的胸牌,抱着一大叠问卷,迈着坚实的步伐,用温和又易懂的话语向人们耐心地讲解着……他们就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奔赴全国的实地调查员们。 和一度风靡全球的小说《在路上》中的主人公相比,他们在路上,没有叛逆的冲动和迷茫的行进,但同样尝试的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精神体验之旅,不仅源自他们携带着沉甸甸的“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调查使命,还在于他们在与不同地域各色人群的交往和对话中得以感悟百味人生,接受精神的充电和意志的磨砺。  相似文献   

8.
来到乌干达奇奔巴农场不久,我们常常在乡间便道上碰到一些奇怪的人群。他们五六人一伙.有的胸前挂着小型的长鼓.不停地敲击着发出鸣叱X、到了村庄就扭着腰肢跳起舞来_订一次l到的叫人’肝年特务小川人注目,他那黑黑的脸庞用【’1色颜料绘画成一张怪异的脸谱.有声像京剧形的他脸;头颈和手腕1_套着计]嫩草川队分编织的花环.臂部还拥着一把绿油油的茅革,不停地东抗田晃,非常有趣‘“他们是去参加舞会/人像“他ffJ是去参加’17fi盛2!”也不像他们到底是人十H么y>人八思人解c来,q卜达1_人\诉我们,他们足上通知亲朋好友,那…  相似文献   

9.
情绪与朋友     
人们对只能同享福.不能共患难的人大都会采取之以鼻的蔑视态度.认为他们缺少做人应有的品德.不可找这种人做伴侣或朋友.有钱人为了弄清楚姑娘是真心爱自己还是奔着钱来的.会在举行婚礼之前,突然告诉对方自己破产了,往往能收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潜藏着还种名人鄙视的“趋.利避害”的因子”只是受道德约束没有表现或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二X7眉清大惊小怪.因为追求快乐是人的有性.没有人是为7拉合而活着,相反,都平方国对地要迁居委妇、要阔洒。人笠田快于产许多种解释,真即最常见、最集中朝表现形式就…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看惯了都市的浮华与喧嚣,便向往过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他们厌倦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厌倦了手机电脑公务文件,厌倦了江湖险恶的社交聚会……只想寻一处自由的、宁静的田园或避世的森林躲起来,过过清静的日子。就像我们吃食物一样,顿顿山珍海味总有吃厌的时候,吃厌了难免会怀念起玉米面饽饽的好。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人有些像“飘一代”,有些像“痴旅族”,而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就是现代“鲁滨逊”。他们打着“返璞归真”、“平等自由”的旗号成群结队地漂泊。生活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十七八岁至…  相似文献   

11.
《社会观察(上海)》2008,(1):I0001-I0005
如果有100万你想怎么花? 这是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大多数人年轻的时候都怀揣着不同的“最初幻想”,面对迫入眼帘的物质世界,凭着自信的认知和判断力,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道出心目中的“好东西”。虽然“幻想”会在一笑而过后遏止,但无形中却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质量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有梅花鹿、长颈鹿、小猴、大象、小马……他们每天快乐的生活着。今天森林里特别地热闹,因为森林学校正在举行足球比赛。  相似文献   

13.
生活达人     
在售卖食物、书籍.家具、时尚物品的同时,传递快乐、传递愉悦舒畅,这是松浦豫太郎等一批人正在做的事。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也在做同样的事,他们是一批比任何人都优越的“生活达人”。  相似文献   

14.
一个女大学生的计划死亡文/易帆图/陈志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孩,三年大学生活中有两年在计划着如何死亡在她两次自杀未遂后,22岁生日这天她缍安详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真的是“愿意”去死吗?本来我是不打算写这篇文章的,这几年自杀的女大学生多了,可当我读了她已被...  相似文献   

15.
韩勇 《社会学》2006,(2):32-35
如今,在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一种“婚内单身”的现象,这种现象又被人们称做“周末夫妻”或者是“SOLO男女”。它指的是夫妻两人已经结婚登记在册,同城相处却各有住所,大部分时间分开生活,定期相聚并一起活动,维持一种类似单身但又似乎处于恋爱中的生活状态。分居的原因不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或者感情矛盾,而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通常过着“五加二”的生活,即五天工作日里双方分居两处,各自工作生活,只有到周末的两天里才住在一起,共同休闲娱乐。这种“婚内单身”的新型婚姻家庭形式,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和个人归属需要发生变化的一种结果,为人类社会已经非常丰富多彩的婚姻家庭模式又增添了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10,(34):46-47
精神病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导致人的情感、意志、行为活动产生异常。提起精神病,很多入并不了解,甚至害怕。精神病患者也终身被笼罩在“病人、残疾人”的阴影里,他们生活在封闭、自卑的世界里,没有人愿意和他们交朋友,没有人愿意和他们一起工作,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其家庭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似乎成为需要监管的社会负累。  相似文献   

17.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8(11):76-80
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地震目前已经造成6万以上人员死亡,北川全城几乎完全被毁,80%的建筑倒塌。在震中的汶川地区,全部通信中断,灾难发生了24个小时之后人们还是无法与汶川取得任何联系,公路、桥梁完全损坏,天气恶劣暴雨发生,飞机无法空降,只能步行前进。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我们切实地体会到人是多么的渺小。灾难降到无辜的人们头上,他们是那么的悲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所以,我们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应真真切切地从此次地灾中领会到自然界告诉人类的自然运行规律。大灾之后有必要将科学防震知识重申于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  相似文献   

18.
面对癌症,有怕的人,也有不怕的人。怕的因为怕,吓虚了胆,惊慌了神,反让病魔得寸进尺;不怕的由于不怕,站起来是铁塔,躺下去是堤坝,倒使病魔望而却步。世上的事,就是这般欺软怕硬地演绎着人生。湖南长沙有一个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在他们举办的一次“抗癌明星”和“抗癌好家庭”表彰会上,笔者采访了一些发现癌症在10年以上的老年病人。他们讲的那一个个与死神抗争的动人故事,催人泪下,令人振奋,使人犹如解读了一部生活教科书,生发出对生命的一种全新领悟。接受采访的“抗癌明星”无一不说:生命的一半靠科学治疗,另一半靠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告诉我们“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力图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嘘!严肃点     
嘘!严肃点·懦夫未婚夫对未婚妻低声地说:“玛丽性.我真没有勇气对你爸爸说,现在我已经是身无分文了。”“其实你们男人都是懦夫!”’未婚妻大声地说:“我爸爸也不敢告诉你,他已经破产了”……”·岂不更好!一位妙龄女郎自愿嫁给一位年近九旬的富翁。“小姐,你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