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除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手机这一物质基础外,手机小说这一新的文学现象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文本特性还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消费社会、多元化等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是手机小说产生的重要背景。手机的媒介特性和手机小说主体的后现代倾向促使其文本特征的形成。手机小说的语言和文本互动体现了明显的后结构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的小说语言观念是传统的工具论,将小说语言视为开展思维活动、表达思想与交流信息的工具,对其研究也往往落在艺术技巧上。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小说创作中语言发生了变异和西方现代语言学、哲学与美学理论的译介,人们的小说语言观念从高行健的《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初探》,到黄子平的《关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笔记》再到徐剑艺的《小说符号诗学》,渐渐地发生了变革,从本体论的高度认识小说语言,视语言为小说存在的理由与方式。  相似文献   

3.
张中 《天府新论》2011,(4):146-151
中国近代小说承担了艰巨的任务,而它也在域外小说和古典传统的双重约束和影响之下,开始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从内容到形式,从技法到语言,近代小说都经历了根本的演变和更迭。而由于近代报章的发达,报章小说开始在近代小说中崭露头角。这些演进和转型不仅改变了小说的形态,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观念。然而,这些变化却也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弊端:即,美与美感的逐渐遗失。五四作家们看到了近代小说的这些问题,因而五四及其以后的小说创作,逐渐走上了关注社会和审美相结合的道路———而美与美感也就在这遗失与寻觅之间或隐或显、忽明忽暗。  相似文献   

4.
蔡殿梅 《理论界》2009,(12):142-143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们的思想与态度,其作品在主题、语言和叙事角度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文学。本文简单论述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语言策略,从而揭示语言虚构现实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与其他时期的小说相比,后现代主义小说有许多独到之处。本文从小说的本质、描写方法、语言运用、体裁、题材、叙事手法几个方面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小说的叙述语言由于意义的不断变化 ,其音质音色 ,声音力度 ,语音的长度都不断变化 ,产生出差异。这种差异的语言相间交错、大致匀称的重复变化就使叙述语言形成了鲜明的节奏。节奏性一方面使小说的叙述语言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和谐悦耳 ,形成了声音层面的外形式美 ;另一方面不同节奏的语言使小说的叙事话语带上了不同的审美意味和情绪色彩 ,有效地加大了小说叙述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近代史”--论李Jie人的“大河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是白话小说的先驱作家 ,他的由《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组成的长篇系列 ,通过特定的时空窗口 ,反映中国近代重大的历史事变 ,描绘广阔的社会图景 ,表现各派力量的消长起伏和思想人心的曲折走向 ,努力把握时代转折和家庭聚散 ,展示社会思潮和民情风俗 ,刻画城乡人物和各色性格 ,堪称以艺术“书记”历史的“大河小说”。小说格局宏大 ,布局严谨 ,笔触细腻 ,语言生动而富于川味 ,将乡土文学与历史小说作了成功的嫁接 ,成为 30年代现代小说的宝贵收获。  相似文献   

8.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小说语言对台湾的现代汉语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小说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整齐之美、回环之美、抑扬之美和复调之美等方面.小说语言的音乐美既表现在字句的声音、声调、语调等所形成的节奏和旋律上,也表现在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形成的内在节奏和旋律上,实际上是小说语言各层面以及语言的搭配组合所形成的一种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梁霞 《理论界》2006,(2):186-187
琦君是著名的散文家,她的小说也颇具特色。小说语言朴实、行文优美飘逸。其前期的很多小说中都渗透着浓厚的乡情及对人生谦和、认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坛,刘庆邦被誉为"中国当代短篇之王",亦被称为"中国煤矿文学的旗手"。对刘庆邦的煤矿题材小说创作,文学评论界的研究呈现出两种基本范式:一是建立在小说和煤矿基础上的社会批评;一是从叙事和语言的形式角度进行的文学性研究。此外,从文化的角度对刘庆邦的小说进行研究,拓展了其创作的阐释空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霍桑探案》以情节作为创作的中心,既是对传统小说技法的继承也是对前代文学创作手法的逆转;与同类题材作品相比,程小青在师法《福尔摩斯探案》的基础上使《霍桑探案》具有自己的情节创作模式,其作品试图超越但又难以突破;与同时代的其它题材作品相比,《霍桑探案》的价值又是不能忽略的。  相似文献   

12.
高献红  白贵 《河北学刊》2007,27(5):217-220
作为耐人寻问的文化个案,林纾及其"林译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林纾根据社会需要及读者接受能力对文本进行选择和改造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在书馆报社的助推作用下"林译小说"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五四"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她的发生发展与西方小说的引进介绍不可分,但她与传统文化、文学的联系更不容忽视.现代小说生成之中,其小说结构形态(文类)的形式背后,也联系着宇宙观、人伦精神、"士"阶层特征、"逍遥"人生的自由追求等诸多传统的内涵.最重要的是,现代小说家一方面自觉地对传统进行着创造性的转换,一方面在其创作中始终抹不去一种传统精神的保留.因而,她昭示了现代小说中国化的某些本体和核心命题,以及"五四"小说现代性究竟是如何再造传统和精神延续的.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官民的“自域”与“共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日根 《文史哲》2006,(4):87-94
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管理相对呈现出有序状态,一方面官方和民间各自积极致力于自我领域(“自域”)内的社会管理,另一方面,二者又都积极谋求在共同参与管理的社会领域(“共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尽管官民之间因为种种原因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但因为“自域”和“共域”内都存在克服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机制,如民助官治,或民纠官弊,或官易民俗,导民向善,故在一定时期以及一些地区能够形成官民协调共治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昌切 《社会科学》2006,(9):176-183
"80后"的另类写作与他们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脱节的.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复杂的语文背景构成一方面体现了对成人写作的师承,即对鲁迅、钱钟书、博尔赫斯和王小波、王朔等,以及对武侠小说、动漫、"下半身"写作等的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一方面体现了对成人社会规定的大胆反叛,即对中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中学教育体制自觉与激烈的反抗和批判.他们在作品中尽情释放被压抑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杨峰 《齐鲁学刊》2004,(2):122-125
民初逸事小说与鸳鸯蝴蝶派之间关系密切,民初约有百分之八九十的逸事小说都是鸳鸯蝴蝶派文人创作的。这一方面说明早期鸳鸯蝴蝶派的文人具有关注国计民生的“入世”风格,另一方面,在时代社会潮流及早期鸳鸯蝴蝶派文人自身思想选择的合力作用下,民初逸事小说也形成了鲜明特色。文人强烈的复古主义思想,补正史之缺的传统小说观,以复古思想、平民意识为主的历史观以及写作手法上的史传色彩等,构成了民初逸事小说的“民初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海滨故人”为标征的形象群体是庐隐在“社会问题型”小说中塑造的第一批觉醒了的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形象,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这个女性形象群体精神世界的共同特征。“海滨故人”女性群体的自我追求一方面体现在追求自主的爱情,一方面体现在追求事业上的价值实现。由于社会和自身的原因,她们在上述两方面的追求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9.
孙晓燕 《齐鲁学刊》2006,(2):100-105
“两结合”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将“革命的浪漫主义”转化为对于时代现实的政治问题的诠释,这从根本上背离了浪漫主义的原旨内涵,使浪漫主义文学观念异化为意识形态的附庸,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20.
酒文化是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小说中写"酒"的作品的分析,可从另一角度了解世态人生,了解当代文学的别样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