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明清之际的“改土归流”问题,不作全面探讨,仅就土司制度的晚期——清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贵州设立土官统治的历史情况从文献纪录看,贵州的建置,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之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战国之际,则有雄据西南的夜郎国。汉时亦为夜郎,后置牂牁郡,其东属武陵郡,其北属犍为郡和巴郡。至唐,对待边疆地区,则采取在各族首领所辖领域的基础上,设置羁縻州或边州,大者为都督府,其次为州,小者为县,并任土酋为都督,刺史等官,世袭。当  相似文献   

2.
调节民族关系是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需要初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众多羁縻都督府、州,隶属于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四都护府和若干个边州都督府。开元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已达800余个,分隶于6个都护府和若干个边州都督府。在羁縻都督府、州内,先后出现突厥、回鹘、吐蕃、渤海、南诏等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羁縻都督府、州是统治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级地方政权,也是唐封建国家维系边疆少数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生活在前庭州地区的居民主要是以突厥化的铁勒部落--处月为主的诸"胡".但是他们并没有建立过独立的政权.统治过前庭州地区的民族和部落,先后是西突厥、契、西突厥、东突厥拓设、薛延陀、西突厥.西突厥北庭不可能在前庭州地区.  相似文献   

4.
四川藏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纳入了中央王朝的建置,到了唐宋时期,对四川藏区的建置有了巨大的发展,设立了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的羁縻州制度,与吐蕃关系十分密切,双方时战时和。为了加强羁縻统治和维系同藏族各部落的友好关系,宋朝还通过“茶马互市”密切了藏区同中原的政治联系,并使之接受宋朝的松散统治  相似文献   

5.
第五章 渤海同内地的密切关系 唐帝国是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唐朝统治集团对其庞大的国土,复杂的民族,采取不同形式进行统治。渤海系少数民族地区,唐对渤海的统治明显有别于内地。一方面朝廷允许渤海享有充分“自治权”;另一方面又在渤海置羁縻州、设都督府、派驻长使、令其受另一级地方政府管领。这种统治形式充分说明,唐朝对渤海的管辖,既从实际出发,又很具体。  相似文献   

6.
甘元柬与裴行俭、武三思及唐中宗有着密切关系,这对他的仕途产生了重大影响。《甘元柬墓志》提供的信息揭示了调露元年(679)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反唐与六胡州设立之间的因果关系。选任甘元柬等唐人出任六胡州刺史,表明六胡州建置初衷在于强化对突厥降户的控制,以扭转正在恶化的边疆局势,这与《新唐书》所述羁縻府州刺史由本部落首领充任有别。六胡州的建置既体现了维持部落组织之“羁縻”特性,也蕴含了羁縻府州向正州演化的因素,但这一过程并非线性发展。唐朝政府力图强化对内附民族的控御,六胡州的羁縻属性正在消减,但还不能视为完全意义上的正州。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所载703年出使吐蕃的唐廷使者甘卿(kam keng)正是甘元柬,其身份是唐派往吐蕃的和亲使。甘元柬的事迹表明吐蕃的南向战略为武周所遏制,最终于长安三年以甘元柬出使吐蕃为标志,促成了唐蕃关系的缓和,在历经全面对抗之后形成的均势局面下,双方最终实现和亲。  相似文献   

7.
“羁縻州府”是唐王朝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军事、行政地方机构。唐初相继平定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后,统治者为安定边疆,借鉴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顺应时代的要求,本着“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各族首领辖区内设置的州府,史称“羁縻州府”。这是唐朝在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和地方行政机构上的创举。它既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睦团结及经济文化交流,又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在其周边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经济形态不一、语言风习迥异的众多民族。唐中央政府统治这众多民族的一个主要方式,是按民族或部落建立府州,以其原有的酋领、君长为都督、刺史,直接统治本民族,中央政府通过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进行管辖。这其中都护府管辖的区域最广,治理的民族最多,对唐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影响也最大。因此,都护府是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唐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等课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都护府问题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期,入主三江平原的勿吉(沃沮)多次朝贡中原王朝,形成了一条自三江平原至和龙(今辽宁朝阳)的朝贡道。之后勿吉的活动地域进一步扩大至松花江上游,终形成了勿吉七部。唐朝政府通过设置黑水都督府,用以统辖黑水靺鞨并管控自渤海上京龙泉府而北的黑水靺鞨道。黑水都督府的建置是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实行羁縻统治、节制渤海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将唐文化远播黑龙江中下游。渤海国则通过营州道和朝贡道,全面系统地吸收和引入了盛唐文明,使渤海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呈现出与唐朝"疆里虽重海,书车本一家"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壮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壮族地区远在秦汉时期就在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唐代,在壮族居住的边远地区,建立了五十多个羁縻州县。宋代,壮人侬智高在广源州(羁縻州,今属靖西县)起兵反宋失败后,宋王朝将支持它镇压侬智高的邕州三十六峒的壮族首领封为土司(亦通称为土官),有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峒、同发遣、权发遣等土职,使之“藩篱内部,障防外蛮”。这些“其酋皆世袭”的州、县、峒凡五十余所(参见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以下简称《虞衡志》)。同时,还分封随狄青镇压侬智高而来的二十七名将校为土司,也得世袭。从此,广西壮族地区(主要是桂西,包括左、右江及红水河、龙江中游地区)便出现了土司制度。元明两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善。其间,土司的设置也有了一些变化。明代,土官最多时达一百九十多人。  相似文献   

11.
在壮族聚居的广西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地区,自唐太宗时即建立了数十个羁縻州县,“以其首领为刺史”。宋参唐制,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推其雄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以藩篱内郡,其酋皆世袭,分隶诸寨,总隶于提举。如果唐代羁縻州县建立即是土司制度之始,则到1928年几个土司最后改流止,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宋代算起,也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时期,是壮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我想就下面几个问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嚈哒人为大月氏人的后裔,语言属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最初居住在鄂尔多斯一带,战国末年主部徒居河西走廊。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西徙至伊犁河流域。后徙居阿姆河以北地区并向阿姆河以南发展。自5世纪后半叶开始为中亚霸主,其一支东进塔里木盆地,为当地的统治族群。自6世纪上半叶开始,沦为前突厥汗国的附庸。塞北嚈哒至晚自6世纪上半叶便开始了突厥化的进程,自8世纪末开始成为回鹘汗国的统治族群。维吾尔、裕固、乌孜别克等诸多现代民族中都融有嚈哒人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辽1、辽太祖虏掠兴大业契丹属东胡族系,长期游牧于今昭乌达盟和哲里木盟的老哈河和西喇木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唐太宗贞观二年,契丹酋长摩会率部投靠唐王朝。以后,唐王朝于其地设置松漠都督府,以其酋长窟哥为都督。至唐末,契丹巳成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强大势力。公元九○七年,契丹的迭刺部夷离堇(统军马大官)耶律阿保机,利用旧的部落选举仪  相似文献   

14.
一以契丹族为主建立的辽朝,起自公元916年至1211年,将近三百年间,其中公元916——1125年的209年主要建立在东北、漠南、漠北及华北部分地区,公元1131——1211年被称为西辽,是以中亚及天山南北为根据地的割据政权。契丹族最初居于辽水以北,北魏时属于鲜卑贵族统治,到唐时,部落已逐渐强大,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就背离突厥,归附唐朝。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朝便在契丹地区设立松漠都督府。从此契丹就归入了唐朝的行政建置。  相似文献   

15.
唐前期,幽州地区有一些羁縻州的胡人和汉人参与良乡县云居寺的刻经活动。慎州的袜辐酋长家族参与刻经活动,还有家族成员出家。安置内蕃袜辆的燕州胡汉混居,胡人、汉人、道士都参与佛教刻经。安置内蕃突厥的顺州也是胡汉之民皆有,存在佛教徒。这些羁縻州的文化面貌呈现多元化特征。宗教信仰的转变是内蕃胡人及羁縻州汉化的重要标志。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唐朝前期河北北部地域的文化特征和内蕃胡人的精神世界时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羁縻府州与唐朝朔方军的设立李鸿宾唐朝朔方军所处的关内道及其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特别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此来彼往、交争不断,构织了本地区以争雄角逐为特征的政治发展态势。朔方军的设立就是这种形势的产物。我们通过对朔方军的研讨,试图弄清这...  相似文献   

17.
康待宾起义,又称六胡州起义,它发生在唐朝开元前期,是以康待宾为首的一次大规模少数民族暴动。笔者试从其起因、经过、意义等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 一 “六胡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是年,朝廷在灵、夏二州南境设立鲁州、丽州、塞州、含州、依州、契州,专门安辑突厥汗国的降户,“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从调露元年到开元初年,它隶属灵州都督府。长安四年(704上),被並入盐、夏二州北境新辟的匡州、长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漠西面的察汗淖一带。)神龙三年(707年)置兰池都督府于境内长泉县,分六州各为一  相似文献   

18.
王莽时期州制的变化兼论都督制的滥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制变化表现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周期。在这一周期中 ,州由最初较为单纯的监察区域演变为颇具行政等因素的政治单元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州刺史的越权行为引起的。王莽统治时期是州制变化的重要时期 ,州制的行政化倾向被固化 ,而监察职能被削弱甚至被剥离 ;王莽“保”区制的设立 ,使州受到更多军事因素的渗入 ,州呈现了军政合一的性质。“保”区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存在的都督制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古代民族志     
雄踞西北的党项族党项是我国古代羌族中的一支,早期活动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公元六世纪,西羌衰微,党项才初露头角。从公元585年党项大首领拓跋宁率领部到旭州(今甘肃临洮县境)归附隋朝开始,党项部落大批内附和内迁。到唐代后期,由于与汉族的经济、文化接触多了,生产力迅速发展,开始产生了阶级,这时党项进入了以家内奴隶制为特征的奴隶社会。唐朝末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占领宥州(今陕西靖边东),自称刺史。后又被唐僖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辖夏、银、绥、宥四州,并晋爵夏国公,夏州的李(拓跋)氏地方割据政权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封建王朝都面临着如何统治民族地区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当,中原地区就不能安定,中央政权也难以稳固。唐王朝统治民族地区的一个主要方式,是在民族地区设立羁糜府州,实行所谓“羁縻统治”。唐统治时期,在其政治势力所及的民族地区,大都设立了这种统治机构。但唐史上这一重要问题,现行的教科书很少提及,专著论及者亦不多见。今试作此文,提出不成熟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