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苑雌黄》作为严有翼的代表之作,体现了他的诗歌研究观点,其对前人诗学理论既有肯定,也有批判,重点体现在他提出的"诗文有所本""夺胎换骨""吟诗要一字两字工""最善下字"等要论.《艺苑雌黄》虽不像《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对后世的诗歌理论产生了那么深刻的影响,但其中一些重要观点对中国诗歌理论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诗歌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即: 鲁迅的几首诗——《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湘灵歌》“与‘长沙事件’有密切关系”,并且循此深论,认为这些诗与杨开慧同志的壮烈牺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生活在11—12世纪的著名诗人霍加·阿合买提·严萨维的《警言集》中的《地域与天堂的阿依特斯》部分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简要介绍了霍加·阿合买提·严萨维生活的时代及他的《警言集》,其中侧重研究了《警言集》的第五十集——《地域与天堂的阿依特斯》的内容、诗歌美和阿依特斯特性,尤其是作者通过对《地域与天堂的阿依特斯》的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提出11—12世纪突厥诗歌中阿依特斯也曾广为流传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自《二十四诗品》问世,历朝历代均有人尝试注解,但就其主旨和立论问题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观点出现。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在研究领域存在这样的盲点无疑是十分遗憾的。文章将试图从语言特征、批评手法和道家美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这一《诗品》中体现出来的司空图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曹植诗歌是我国诗歌艺术中的精品.他在其中刻画了抒情主人公——一个十分鲜明的诗人自我形象.本文拟就这个形象的艺术特质作一些探讨. “依剑挺立,猛气横溢”的“壮士”——传统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结合的产物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书及辞赋数十万言”①,自幼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很多的。《诗经》、先秦儒家典籍、《庄子》、《楚辞》浸润、熏陶了他,并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产生过影响。但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了决定性影响作用的还是儒家文化。儒家王天下、定于一的观点牢牢占领着他的思想领地。特别是儒家的以对生活积极进取为基本特  相似文献   

6.
叶维廉先生是我国台湾最早系统研究和评论艾略特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学者.本文在释读叶维廉先生1957—1960年间发表的《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焚毁的诺顿〉之世界》《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等文章的基础上,就叶维廉先生关于"客观应和的事象""沉思的展现""一种独特的诚实""真诗的暗示性"等观点进行综述、比较和评论,进而揭示叶维廉先生在我国艾略特诗歌创作、诗学理论研究与诗歌翻译方面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事件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两首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沈从文《黄昏和午夜》——为评价中介。两首诗的主题明显针对新中国成立事件,表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选择面前的差异性: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表达了诗人的身份优越感——时代的主人、充满朝气的青壮年,以及由此身份延展出来的诗歌格调的高昂与雄浑;沈从文的《黄昏和午夜》却结合诗人自己的现实处境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他更像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老人,由此身份使诗歌显示出一种低沉而凄婉的风格,犹如挽歌的变调。这形成两首诗歌的诗味的迥异。  相似文献   

8.
李白将其诗歌主张、诗学观点贯穿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本文以《李太白全集》及众家评论为基础,从李白的诗歌理想、诗歌渊源、诗歌美学、诗歌境界等方面入手,探究李白的诗学见解与主张以及在诗学批评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张祜与韩愈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诗学观念方面,其中既有相近的观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对《诗》《骚》的接受角度不同和对历代诗歌的评价不同是他们诗学观念的主要分歧,由此造成了他们各自诗歌的不同风貌。张祜的诗歌与韩愈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已表现出中唐向晚唐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柳梦寅是朝鲜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於于野谈》是研究李朝中期文化思想和文学、美学观点的可贵资料。《於于野谈》卷三《学艺篇》中论诗的内容有很多,这些内容较集中地阐明了柳梦寅的诗歌理论,即在诗歌本质上强调“诗者言志”,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博学而后才可以作诗,在诗歌的功用方面认为诗关讽教、不平则鸣,而在诗歌的批评方面则以唐诗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艾略特早期哲学思想中考察其追求诗歌的“隐晦”目标,并通过中西诗学观点的比较指出艾略特的“哲学诗歌”误区,这一误区导致他在早期诗歌特别是在《荒原》中使用“生典”和“硬典”的修辞败笔。  相似文献   

12.
《泽陂》主旨主要有八种观点,《毛诗序》和朱熹之说影响最大。这些分歧主要缘于历代学者对此诗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诗歌主要兴象——蒲、荷的兴义,"卷"与"俨"两个关键字等问题有不同认识。结合诗文本的上下逻辑关系剖析,得出结论:在引喻成风的《诗经》时代,蒲荷相依的实景,引发了诗人人不如物的悲情;卷、俨二字,形容"美人"容貌美好、仪态庄敬。诗歌表达了男女相悦之情。朱熹从诗文本出发,其结论可从。《毛诗序》评此诗"男女相说,忧思感伤焉",符合诗文本,但其将此诗与陈灵公史事联系起来,则拘泥政教。  相似文献   

13.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作为一部使“经学之又一变”的里程碑式经学著作,在疏解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丰富深刻的诗学思想。孔颖达《五经正义》的诗学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内容:第一,诗歌本体论,强调情志为本的诗歌本体观,并提出“情志一也”的观点;第二,诗歌创作论,提出“外物→心志→诗歌”的创作观;第三,诗歌功能论,要求诗歌应具有“论功颂德,止僻防邪”“畅怀舒愤”等功能;第四,诗歌审美特征论,提出“直言非诗”“故重其文”“声韵谐和”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范成大诗歌作品历来以"新清妩媚、奔逸俊伟"著称。与此类传统观点不同,韩国诗人李圭景在《诗家点灯》中辑录了多篇石湖诗歌作品,认为石湖诗作的艺术风格倾向于"醇淡中有至味",是"宋诗中可模楷者"。以石湖单篇诗歌作品为案例,由诗歌文字的细微差异,比照研究了《诗家点灯》与《石湖集》所辑诗作的异同,并指出石湖诗歌作品的主要创作风格和人生理想是以"疏野"和"沉著"为核心的。石湖"疏野"、"沉著"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想,亦是由其诗歌作品中意象层面归结而出的。  相似文献   

15.
《诗论》是一部系统地运用西方美学原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并融合中西方美学观点的力作。《诗论》以西方的诗论对中国的诗歌和诗论进行分析和阐述 ,使中国传统的、感悟性的艺术具有现代科学的理性色彩 ;以中国的诗歌和诗论印证或纠正西方诗论的某些著名论断 ,使之更为科学或全面。《诗论》构筑了“和”的美学体系 ,该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根基中 ,并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与相似性》从英语和日语语音的表征性、诗句的平行性,到语序、曲折形式、语义变化、书写系统以及网上交流形式的日常话语入手,用认知分析方法对隐喻和相似性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从根本上对索绪尔提出的在语言学中久居统治地位的语言符号非相似性或任意性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和反驳。《隐喻与相似性》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特别是诗歌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关系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开拓创新自成一家——评《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学》苗菁当前,各种阐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现象、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专著和小册子是不少的,但是却从没有象近期出版的刘涣阳的《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学》能给我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这部著作以它富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理论建构和...  相似文献   

18.
新诗的内容是诗的是废名在《谈新诗》中的核心观点。废名是从诗质的角度来谈新诗的内容的 ,概括说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诗情 ,一是诗感。废名的观点对当时处于困境中的诗人们是一个指引 ,对今天人们理解和认识诗歌也是一个可贵的启示。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感情有余 ,理性不足。二、缺乏用西方诗歌理论观点作参照。  相似文献   

19.
陈子昂的诗论是否带有复古倾向?他对魏晋六朝诗歌的贬低以至否定,应如何评价?他的诗论与诗作,在精神上是否完全一致?他的诗作,是否与六朝诗歌传统绝对无关?本文拟对这些问题略作探讨。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以他的《修竹篇序》为纲领的,他的密友卢藏用撰写的《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又对其诗歌观点作了深得要领的阐发。读读这两篇序文,便能把握其诗论的内容要点和实质精神。  相似文献   

20.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开拓了大自然的广阔领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济慈所创作的两首关于秋的颂歌《西风颂》和《秋颂》,是对同一主题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这两首诗,找到诗人抒发的不同感悟和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