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汉卿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杰出的作品奠定了戏剧这一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基础。悲剧《窦娥冤》是他饮誉至今的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公之意志,则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的不幸遭遇,特  相似文献   

2.
诗人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离骚》,则是他悲剧生涯和悲剧精神的艺术再现,是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罕有伦媲的伟大悲剧抒情诗。《离骚》的悲剧特质,早就为人注意。司马迁读之,曾呜咽慨涕,“悲其志”①。严羽也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②,乃强调要把《离骚》当作悲剧作品来欣赏“妙悟”。外国学者也把《离骚》、《九章》等直名为“中国的悲歌”③。因此,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欣赏、研讨《离骚》,则更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裘力斯·恺撒》与《奥赛罗》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两部悲剧作品。虽然两部作品差别迥然,前者为历史悲剧,后者为家庭悲剧,但本文通过深刻分析,反复比较,揭示了二者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一,两部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受卑鄙小人的挑拨而杀其至爱;其二,者他们的谋杀行动仿佛都是在进行宗教的仪式。本文就此作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杨晓瑜 《南都学坛》2002,22(1):74-76
驹子、陈白露分别是川端康成、曹禺悲剧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倾注了作家对悲剧人物的挚爱 ,呈现出美的韵味 ,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 ,在对待“悲”与“美”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根本差别 ,从而使其悲剧有着不同的内涵 ,即 :川端康成是“既悲且美 ,悲美同在” ,曹禺是“因悲而美 ,悲美相映”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曾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也。”歌德则说:“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肯定就要有雄伟的人格。”证之以鲁迅的人格与文格,信然。孤寂个性·悲剧色彩许广平说:鲁迅有“孤寂的个性”;每当痛苦时,“他就沉默,沉默得要死,”甚至跑到空地上躺下。”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一生坎坷的经历所创成的,一方面也与他一贯忧国忧民的思想特点分不开。他自幼便经受了“家道中路”所带给他的沉重打击,不仅生在困顿之中,而且  相似文献   

6.
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英国文坛耸立着伟大的小说家,诗人托马斯·哈代的忧郁形象。哈代做为一个小说家,作品是非常丰富的,而成就最高的则是他统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作品。“性格和环境小说”包括这样几部作品:《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得》等。作家给这些作品起的名称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它们所反映的正是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而产生悲剧,其中或者以性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元人历史悲剧的特点是重视剧作家主观内心世界的再现,作者假借历史上发生的人与事来表现自我的心灵流变的话,明中叶及清初历史悲剧则突破了元人历史悲剧的创作方法,开始转入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以事为中心”的创作轨道上来,在思想与艺术上,作家们更注意在深广的社会背景中去提炼主题,更注意描述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古典悲剧所反映的世间苦难与人生悲情这一客体的认识,如果说儒家所持的观点是“悲由天命”,佛教所持的观点是“苦自业生”,那么,道家所持的观点则是“悲者德之邪”。  相似文献   

9.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尽管已时隔七百多年,它那巨大的艺术魅力,至今仍感染着读者观众,使得“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臧晋叔《元曲选序》).为什么《窦娥冤》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人民的检验,如此撼人心魄?作为悲剧艺术的珍品,它成功的主要原因何在呢?我们以为,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塑造了一个真善美的主人公窦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意象不同凡响《麦克白》熠熠生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克白》众多的意象中,“外套”和“孩子”这两个意象的使用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悲剧的震撼力和人物的悲剧色彩,使《麦克白》这部伟大的悲剧熠熠生辉,永世流传。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中的婚恋描写,会发现作家在自己情感之外,都把实用主义的婚恋当作社会常态而接受下来,因而无论是张爱玲还是奥斯丁,均拒绝了爱情的浪漫性。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一“悲剧”一“喜剧”的表现方式,则通向两位作家不同的心灵世界,并折射出各自所处的不同的时空背景。  相似文献   

12.
章从作家主体的角度分析了王熙凤悲剧的必然性、深刻性和典型性。必然性的根源在社会历史.王熙凤的悲剧命运变化与王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相一致.王熙凤的毁灭.展示了一个社会制度的悲剧;深刻性集中体现在王熙凤的悲剧是其自身的“异化”和社会“异化”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典型性分析了王熙凤性格的问世,在悲剧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典型手法上也是一个重大突破。总之,作家正是在对王熙凤的性格侧面逐一撕毁之下,展示了人生价值的毁灭,敲响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丧钟,这正是塑造王熙凤的悲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屈原改革的悲剧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坚贞执着的改革者。然而,他的一生却是一出历史的悲剧,是爱国者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他的恢宏深邃、灿烂瑰丽的诗篇,处处闪烁着这位爱国的改革者的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14.
《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批评家柯勒律治称它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优秀的一部”;他甚至认为这部剧作所显示出的巨大魅力简直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媲美。英国二十世纪莎评家 L.G.奈茨也认为该剧是莎士比亚“最复杂”、“最伟大”的剧作。《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之所以能够强烈地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创造了安东尼这个伟大人物的复杂而丰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存在一类逆转型孤独者形象,他们在社会现实中处于先觉者和被压迫者的尴尬位置,有着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和悲凉心态。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绝望的抗争”精神。“绝望”体现的是鲁迅思想的深刻和清理,“抗争”显示了鲁迅执着于现世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6.
《人性的污点》悲剧主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最优秀、最具思想性,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世人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创作都致力于反思美国公众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的关系,因关注社会现实而具有深刻的批判色彩。《人性的污点》是其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当代社会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人的不同生存状态。通过分析西方悲剧发展过程中对悲剧主人公的选择,结合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来解读这部小说,以期能对该小说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萧红小说中展示的婚恋悲剧现象,凝聚了作家的审美情感与生命体验.本文试图从“男性压迫”、“女人意识”这两个外在和内在的破坏性因素来剖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挖掘悲剧更为深层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沧月是“大陆新武侠”的代表作家,浓郁的悲剧色彩是沧月小说的重要特点。由于介于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之间的特殊身份,沧月营造了一个兼具传统化和网络化特点的“悲情江湖”。沧月小说延续了传统通俗小说的写法,蕴含了苦难、死亡、救赎等富有哲理性的现代主题,在网络性和传统性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沧月的悲剧故事有鲜明的个人化风格,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沧月的创作实践启发我们思考网络小说该怎样写悲剧。  相似文献   

19.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流氓文学”,新潮批评把王朔纳入“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行列,通俗文学则将其归在本流派的麾下,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将这些评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加以综述,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和巴金的《寒夜》为例 ,将个人的、本能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 ,从一个广阔的视角 ,辨析出相同的文学母题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不同变种 ,即冲突模式的不同 ,在《生活在别处》中表现为“母亲—儿子”的矛盾冲突模式。在《寒夜》中 ,则表现为“婆婆—媳妇”矛盾冲突模式。玛曼的悲剧是一种走不出自我的悲剧 ,汪母的悲剧更多的是一种“他者”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