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要达到最低适度标准需要20多年,要达到最高适度标准则需要50年以上.近期以消除城乡工作机会不平等、远期以提高乡村居民的非农就业能力为主的政策体系是解决中国城乡工资性差异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陈加友  李鲜 《东岳论丛》2023,(7):138-149
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中国城镇和乡村居民的能源消耗数据,利用IPCC方法和GDIM分解模型,研究中国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驱动因素,并进一步构建超效率SBM模型分析中国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效率。研究发现:第一,在研究区间内中国城镇和乡村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增长了72840.98万吨,而乡村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增长了48653.68万吨。第二,驱动因素显示,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能源消耗量和居民人均碳排放显著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碳排放,而居民消费碳强度和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降低城乡居民消费碳排放的重要动力。第三,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化特征,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效率处于下降趋势,而乡村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效率则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应当从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多方位协同减排的长效机制和加强低碳领域的投融资规模等方面,制定降低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宫晓霞 《东岳论丛》2006,27(3):176-178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较大。近几年来,由于改革的重心向城市转移,其差距进一步拉大。2004年城乡居民之间名义收入比率达到了3.21,这还不包括城市居民享有的一些津贴及社会保障,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居民之间名义收入比率仅为1.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十分不利,已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缩小此差距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立足国情、明确目标、针对农民的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进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双翻番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本文基于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现实情况,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影响湖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基尼系数、CPI、人均GDP等变量对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稳增长、扩内需、促开放、缩差距等推动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刚  衣保中 《北方论丛》2016,(3):154-16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发展过程中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对城乡收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的理论分析,以及对1978—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保持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率,但过高的城乡收入差距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阻碍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本质上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反映,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增长不仅要由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决定,还要受收入分配结构的制约.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目前全省城乡间、城镇内部居民间和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并呈扩大之势,由此引发的消费不足,已明显制约着全省的经济增长.为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政府应适时将法律制度和政策的重点转移到缩小收入及财富差距的方面上来,并就适度调整收入分配和启动居民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热点,要求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呼声不断增强。正确认识和对待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对消除人们的思想困惑,坚定改革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种种表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分析: 第一个层次,是表面的总体平均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统计数据上。据统计资料计算,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7:1,1985年缩小为1.72:1,1994年又扩大为2.61:1。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4年达到3.4:1。从地区差距看,1980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39:1.11:1,差距不大,1993年这一差距扩大为2.25:1.75:1,1994年又有进一步扩大。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甘肃省的4.75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91年最高地区  相似文献   

8.
"收入差距"的最优标准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就要正确对待居民的"收入差距"合理与否问题.然而,目前衡量"收入差距"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判断指标,不是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就是因属于"他人""经验"而被怀疑"不服中国水土".所以,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理论"并进行现代经济理论的改进,提出帕累托最优是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标准,建立判断"收入差距"合理与否的"普适的"帕累托最优的"理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用锡尔系数判断的我国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经历了迅速扩大又逐步缩小的过程,对于总差距贡献最大的是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和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化相对于人均GDP的变化呈现容易扩大却不容易缩小的特征。这是由于近年来东部地区GDP增量的收入效应逐步提高,而中西部地区却是逐步下降的态势。造成这种态势及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形成的原因,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民营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的特征相关。为此,我国未来旨在缩小区域差距的增长战略和调控政策应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增长战略和调控政策应重视以下方面:一是中西部要避免东部地区走过的"先粗放,后转变"的路子,从一开始就应努力以集约式发展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二是要进一步推动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改变在某些领域"国进民退"的势头;三是应该在长期中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营业盈余,从而使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更稳定的来源;四是要支持农村非农产业的投资经营,推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化运营的大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0.
以甘肃、宁夏、青海三省1990~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泰尔指数对由该三省组成的经济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算,并验证该经济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倒"U"关系,结果显示,该经济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其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周期性的倒"U"关系,进而得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开始阶段是以城乡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为代价的,随着调控措施的干预,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依然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但差距相对稳定,甚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李奇志 《江汉论坛》2007,(1):120-123
清末民初的"英雌救国"小说有着深深的"性政治"情意结,其中的"情""色"叙事,基本上是被限定在民族革命国家命运的排他主义的框架中才可能存在.政治历史处境中的"情""色"被空前突出,民族革命的权力把"英雌"的"情""色"内涵紧紧地制约在"救国"的既定轨道上.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3.
关于名称和本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叶涛 《江汉论坛》2005,1(1):72-76
本文从现代名称理论的历史及具体争议入手,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名称理论与本质主义的密切关系,阐明明确认识本质主义论争对于正确把握现代名称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就学界研讨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5.
“概念创新”和“形象创新”是在前人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一个符合经营思想创新要求的理念。通过企业生产力要素的变化过程,可发现它们对提升企业经营力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对于指导企业创新实践的成功意义十分重大,能够促使企业在管理模式、创新方法、人才管理、形象塑造等方面突破旧式,使企业以更先进、更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生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7.
张宝石 《学术论坛》2005,(6):135-139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意义重大,是解读、阐释作品的重要原则.在"解诗"活动中,虽有解诗者的主观因素参与,但不能任意曲解,应努力使探求结果契合作者作品原意;在"用诗"活动中,往往能突出表现用诗者的创造性.但是,深入理解作者作品原意仍是重要前提,不能很好地"解诗"就不能很好地"用诗"."解诗"、"用诗"有根本性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政治现象的政治权力,它既可以表现为既定政治体制的制度化规定,也可以表现为一定政治主体在既定政治体制环境下的具体运作的动态过程.从经验主义和规范主义出发,从形式层面对政治权力作二元界分,即划分为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并作深入分析、探究,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现实的意义.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二者的现实作用既有对立冲突的一面,又有功能互补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吁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研究"重写现代性"的进程,是有着启蒙运动的先声意义的,其科学性内涵在于表现出了一种"回到起点"的思想自觉。鲁迅的"起点"思想意味着"回到鲁迅"的本质问题在于"回到自己",其价值不在于创造一种"目标"或"范本"的偶像意义,而在于具备一种"做梯子"或"踏脚"的启示意义。以鲁迅为起点,就是鲁迅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重新讨论休谟关于“是”与“应该”的问题 ,指明二者断裂的结构 ,进而阐释事实的复杂性 ,通过增加事实的价值负荷来填塞从事实到价值的鸿沟。在此基础上 ,重新理解真理以及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