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瑞田 《社区》2011,(26):8-9
2008年,在“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展览”活动中,我有幸看到了傅雷先生写给傅聪的第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写于1954年1月18日.用毛笔所书。我们知道的傅雷是杰出的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但,我们也要知道,他又是优秀的书法家、收藏家。  相似文献   

2.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并把儿子傅聪成功地培养成世界级的钢琴大师,在《傅雷家书》中集中体现了他的音乐思想,这对当今社会与音乐的发展尤具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当今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同时警示了现代中国人要植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中。  相似文献   

3.
正读《傅雷家书》,我常有一种遗憾感:书中只有父亲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却不见儿子傅聪写给父亲傅雷的。这本书成了"单行道",缺乏父子间感情的交流。细细一想,也就体谅了这种遗憾:傅雷致儿子的函件,保存在英国伦敦傅聪家中,当年红卫兵的"铁扫帚"无法扫到那里,这才得以传世。事出意外,后来竟从上海音乐学院传出消息:找到了一批傅  相似文献   

4.
笑语连珠     
《新少年》2003,(5)
(一)罗德先生拿着儿子不及格的成绩单,来找老师。老师平静地说:“你儿子的答卷与他的同桌极其相似。”罗德先生说:“难道不可能是那个同桌抄我儿子的试卷吗?”老师说:“不能的。他同桌在不会答的题目下写着‘我不知道’,而你儿子写着‘我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5.
音乐会上     
今晚,荷花池畔举行音乐会,小白兔也跟着妈妈来了。小白兔刚坐下,看见蟋蟀一蹦一跳地来了,心想,他没有耳朵,怎么也来参加音乐会?于是他就好奇地问妈妈。兔妈妈笑着说“:蟋蟀是有耳朵的,每次开音乐会,他都来!”“那我怎么看不到蟋蟀的耳朵?“”蟋蟀的耳朵不像我们的那样,而是生在  相似文献   

6.
秋声 《中华魂》2010,(12):33-34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车.一名女工接待了他。女工长得很漂亮,车也修得很好.这一切都吸引了洛依德。他想进一步和她接触,便对她说道:“你喜欢看电影吗?”“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回答,并说:“好了,先生,您可以开走了。”洛依德却依依不舍地说:“小姐,你可以陪我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女工拒绝了他。  相似文献   

7.
伊文 《社区》2009,(27):63-63
一位女性来咨询,她说,丈夫总是打她。 “他为什么打你?”我问。 女人回答:“因为他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像男人。” “你知道他最不喜欢别人这样说他,你还这样说?”我更好奇了。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不大喜欢佐料,他说:原汁原味,保持本色。他是农民的儿子,朴实,节俭,以苦为乐,他常吃五谷杂粮,一碗红烧肉是改善生活。把萝卜苗烧成一道菜,他竟推上了国宴的餐桌,把它叫做“地阳参”,难为他诗意的琢磨。他吃苦瓜,臭豆腐,都符合他的品格:把普通泥土化做营养,本色——他是世纪的红荷!周恩来挡酒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一次又一次酒宴,周恩来紧挨毛泽东而坐,像华山贴近泰山,谈话时后退半步,让毛泽东为先,敬酒时抢半步在前,“我代劳了,毛主席酒量有限……”周恩来成为焦点,一杯一杯又一杯,回到红岩办事处,谈吐时酒香弥漫。工作人员小声问:“…  相似文献   

9.
向斌南先生去世时,父亲曾惋惜地说,向斌南生不逢时啊,可惜了. 向斌南先生是我父亲的同事,也是我的发小向学余的父亲.他是一位我非常尊崇的建筑声学工程师,也是中国建筑声学界的权威.喜欢观看音乐现场演出和去影院看电影的北京朋友们,在迈进各式音乐厅、影院和礼堂观看、聆听高水准的音乐会、艺术演出和电影时,都应该对向斌南先生和他的建筑声学专家同事们心怀感激.正是这些建筑声学工程师们为观众设计、营造出了科学、舒适和美妙的视听音响环境.  相似文献   

10.
《可乐》2006,(11)
亲爱的×先生:或许你会奇怪,这次儿子怎么混成这样,三天没回家了。跟你说哦,你的儿子在我手上,请尽快准备100万给我,或者你还有的话,能不能再多给一点,我也会很高兴。至于你的儿子,我没有欺负他,他叫我在信上这样写,说他其实比较喜欢我这个大哥哥,你秃头又很吝啬,玩具都不买给他。我帮你儿子买了几个变形金刚,还送给他一部脚踏车。这些很贵,除  相似文献   

11.
王开岭 《社区》2012,(11):25-25
有位朋友。儿子六岁时搬了次家,十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又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回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须仪式和交接。  相似文献   

12.
晓雅 《社区》2003,(13)
儿子开始上幼儿园了,去了几天后,儿子告诉我,他很喜欢他的杨老师,原因是杨老师的样子好看。我问儿子:“你最喜欢的是妈妈还是杨老师?”儿子看看我,又安慰性地补充道:“第二喜欢妈妈。”童言无忌的儿子,让我想起那个故事……那个女孩又和妈妈吵架了,女孩转身向外跑去。她流着眼泪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了许久。黄昏,逐渐冷静下来的她才感觉到肚子饿了。正巧,前面就有一个面摊,冒着香喷喷的热气。可是,她摸了摸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守摊的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奶奶,看到她站在边上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对不起,我忘了…  相似文献   

13.
“文革”中,傅雷夫妇因为无法忍受侮辱和折磨,在遗书上留下一句“我们还是爱国的!”双双自缢。当时,傅雷的大儿子傅聪在英国,自身难保;在北京的二儿子傅敏处境也不妙。傅雷夫妇遗体焚烧后的骨灰竟无人认领。  相似文献   

14.
我的母亲     
胡适 《社区》2004,(4):61-62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  相似文献   

15.
手写之美     
潘姝苗 《社区》2012,(29):8-8
每次看儿子的作业本,我都难免心生怒气。“怎么上到四年级.字也没个正形?像‘鬼画符’一样。”儿子不服气地与我争辩:“我写得不错了,你写个我瞧瞧。”看来,我不拿出点看家本领.这小子还以为他娘是个整日只知柴米油盐的主妇。  相似文献   

16.
“音乐的把握是瞬间的冲动,我回答不出每首歌是如何唱的,包括《好汉歌》” “我们音乐人真心希望听众们把歌曲当音乐听,而不是当诗歌读” “不对口型演唱是演员的基本素质,我们应该用真诚回报观众的真诚” “打击众多我的专辑的盗版已该出手时就出手了,但力度不够,终极方式是大家都不买” “我不喜欢‘定位’一说,它该是把音乐竭尽一切手段表现出来的大概念” “我和妻子非常好,我不愿提及孩子就是怕自己现在的位置影响他”  相似文献   

17.
正一薯片和牛肉干是儿子所喜欢的,百吃不厌,经常藏起来,或抱在怀里。我跟他说,分享是件快乐的事情。他问:"什么是分享?"我说:"就是把喜欢的食物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吃。"他说:"我喜欢自个儿吃。"我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依然不改。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     
《可乐》2007,(3)
数数儿子今年三岁,已懂得从一数到十,也知道五比一大;我也随时找机会教他,问他小狗小猫哪个大。有一次,我左手拿一块巧克力,右手拿两块巧克力,问他:“哪一边比较多?”儿子不回答,我耐心地继续追问,儿子突然放声大哭,说:“两边都很少啊!”  相似文献   

19.
儿子的爱好     
儿子迷上古典音乐是从观看200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电视转播节目时开始的.那时,他上初中二年级.此后,他所有的零花钱、压岁钱都花在了购买音乐书籍、音像资料上.有一阵子,他每天中午只吃两个馒头."两天就能省下一张VCD."在与我的一次闲聊中,他一不留神泄露了自己的秘密.然而,省吃俭用挤出来的钱毕竟有限,于是他另辟蹊径--上网,通过在线收听、免费下载的方式弥补他那无法满足的强烈购买欲.去年,他在某个论坛上发现一张帖子.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7,(5)
一部《约翰·克里斯朵夫》让喜欢文学的人认识了傅雷;一张张动人心弦的钢琴唱片让喜欢音乐的人认识了傅聪;而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