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的步伐,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意义,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认为通过政府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构建农村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推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培养农村信息人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与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农业要参与世界市场大循环就必须改变落后面貌。而信息化就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化可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改造和提升了西部传统农业。促进西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现代化转变。信息化使西部农村的信息流、物流、知识流协调发展。促进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跃发展。利用信息平台对农民实施全面的农业现代科技知识培训伞面提升西北农民素质,完成西北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最新成果 ,发挥后发优势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必须遵循农业和信息发展的共同规律 ,与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紧密结合 ,寻求多种途径 ,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推广应用的过程,是一个由传统农业而现代农业而信息农业的演进过程。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作为充当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助推器的农业科技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下。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公认的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然而农业产业化的起步和发展 ,需要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环境条件 ,比如农民的知识化、农业的科技化、农业的工业化、农业的信息化、农业的规模化。农业的国际化、农村的城镇化等都与农业产业化密切相关 ,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 ,无疑将有益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并确立示范省以带动我国农村信息化事业全面、快速、稳定发展。2011年10月17日,《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在科技部、中组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农业经济学和现代社会农村调查几乎同时在中国兴起,这自然源于它们共同存在的时代背景,即农村经济的破败,作为挽救农村经济的手段而被重视。除此之外,它们之间亦存在着一种互生、互促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经济调查是建立中国本位农业经济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农业经济学也为农村经济调查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促进了近代农村经济调查技术的完善。事实与理论相结合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新阶段,信息化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为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应因地制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提高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强化网络的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推动力量,应该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农村乡村政务信息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农业向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增强农民和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意识,建立完善的农业网络体系,并加大科教兴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发展影响的凸现,使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总结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转变发展战略,用新的农业思想构筑农业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而人才资源较为匮乏,这是抑制农村地区其他类型资源利用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夸大资金、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对农村地区发展的作用,而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和配置,其中领导人才资源更应该先行。  相似文献   

13.
基于Fuzzy-AHP模型的金融支持农业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弱质性和比较利益较低,决定农业的发展更需要金融的支持。但近年来,部分金融机构在农村网点的收缩及农村资金外流等加剧了农业资金的供求矛盾,资金缺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设计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黑龙江省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分析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性,采用逻辑分析方法,探讨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问题是:乡村负债难以消化,″普九″发展受阻,基层政权组织的运转困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暴露了农业税制度缺陷。对策是:限期解决乡村负债,加大国家转移支付力度,撤消乡政府层次,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化解″大集团″与″小集团″的利益矛盾,提高基层干部领导经济的水平,实现农民减负增收、教育发展和基层政权等公共产品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是农村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物质载体。农村土地立法的完善,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十二五"能否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入WTO后,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和农村土地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村土地立法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流转权等方面的缺陷已经成为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要以WTO确立的非歧视性原则、公平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等为指导,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土地立法,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其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刊特邀湖南省三位知名专家畅谈“两型社会中的现代农业建设”。湖南明确以“四化两型”引领湖南实现“四个发展”,曾福生教授认为要推进湖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应统筹城乡发展,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形式和组织方式、农业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新型农民管理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努力。刘茂松教授认为在工业社会,融合工厂化农业与农产品工业再制造的工厂化制成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首选。对于解决新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实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南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意义巨大且十分深远。推进工厂化制成品农业的发展,应从社会观念变革、基地标准化生产、农业制成品供应链管理、农业科技创新、营造政策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农业是第一污染产业,其中畜牧业污染更是令人堪忧,盛孝邦教授基于邵阳、长沙、娄底等市县考察,提出应迅速建立规模化养殖场的准入门槛,引导养殖企业开展低碳生产,推广生猪养殖粪便零污染处理技术,以畜禽养殖标准化为契机加快发展低碳畜牧业,缓解或消除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不同层次转型的涵义,转型将被设定为由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转型之前,传统农区的原始形态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简单的家庭小农生产方式极易水平位移,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在由封闭到开放的演化博弈中,传统农区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越大,开放程度越高,具有改革信念的人在公众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经济转型就越容易启动并获得成功.最后传统农区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农民身份的转型.从经济层面上来讲,由身份到契约的转变,表现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分析辽宁省可持续农业及其各子系统发展的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发展协调度,以综合性评价辽宁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6~2005年,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社会稳步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系统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但辽宁省可持续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速度非常缓慢、系统发展的有序性差和系统内不协调性的增强,这将会对辽宁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以实现辽宁省农业长期稳定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但由于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