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背景,认为布哈林的经济哲学思想产生与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布哈林早期的经济哲学思想、布哈林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哲学思想和布哈林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哲学思想.这三个阶段也是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产生发展的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布哈林从一名热衷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转变为一名新经济政策的忠诚拥护者和执行者 ,首先是列宁对布哈林的影响 ,列宁认识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布哈林也意识到那是“幼年时期的幻想” ;其次 ,布哈林有一种勇于探索和直面现实的可贵品质 ;第三 ,布哈林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现代化问题的深入思考 ,也促成了他经济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可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之前注重无产阶级对国家的完全占有 ,以及利用国家政权和强制手段 ,对私有制及商品经济实施坚决消灭。之后在挫折面前 ,布哈林从发展生产力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个标准对苏俄的思想界、理论界 ,以及现实问题进行全面反思 ,提出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 ,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4.
布哈林的经济思想在本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和捍卫,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特别是他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工业化思想,独具特色,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评联共(布)若干领袖对列宁主义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逝世以后,联共(布)领袖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向国外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党的学说、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政治遗嘱",有正确的理解和阐释,但夸大了列宁主义的国际性质和国际意义,在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说了过头话,曲解了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容易发生革命的思想等等.  相似文献   

6.
布哈林是苏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理论家,也是经典的帝国主义理论家.他既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也是从列宁到斯大林的政治与思想的历史性过渡的重要环节.他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全世界范围的资本积聚和集中过程的再生产”理论;“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提出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与“消极扩大再生产”理论;“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理论.最为重要的是第一阶段.布哈林的帝国主义论是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他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则是一种简单的直线过渡假设.总体而言,布哈林是一位“不完全了解辩证法”的帝国主义理论家.  相似文献   

7.
一 1925年,布哈林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发财吧”。几十年来,这个口号一直被认定为是布哈林的一条罪状,那末,这个口号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呢? 1925年4月17日,布哈林在联共(布)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前夕,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所作的《论新经济政策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消除贫穷的政策。他说:“应当对全体农民,对农民的所有阶层说:发财吧、积累吧,发展自己的经济吧!只有白痴才会说,我们永远应当贫穷;现在我们应当采取的政策,是要能在我国消除贫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对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我们颇受启发。但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如促使列宁和俄共(布)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粮食税是否是新经济政策的中心内容?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的经济计划是怎样的关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如何完善的?本文仅就上述问题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一  相似文献   

9.
引言布哈林和普列奥布拉仁斯基都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的重要理论家,在1919年,曾经合写过一本广为流行的教科书——《共产主义ABC》。当时,他们的观点显然是一致的,至少十分相近;但到二十年代中期,却成为理论论战的主要对手。到1938年,他们都被处决了。他们的理论见解,在身前对苏联经济政策的形成起重大作用,在身后仍有影响。直到现在,比较布哈林和普列奥布拉仁斯基的某些见解依然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将把这种比较研究集中于市场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布哈林和普列奥布拉仁斯基都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的重要理论家,在1919年,曾经合写过一本广为流行的教科书——《共产主义ABC》.当时,他们的观点显然是一致的,至少十分相近;但到二十年代中期,却成为理论论战的主要对手.到1938年,他们都被处决了.他们的理论见解,在身前对苏联经济政策的形成起重大作用,在身后仍有影响.直到现在,比较布哈林和普列奥布拉仁斯基的某些见解依然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将把这种比较研究集中于市场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列宁逝世以后,布哈林继续坚持和捍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结合俄国的实际,针对当时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总结过去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发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了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的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他认为,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使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内部、积累和消费之间保持综合平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重温布哈林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理论,无疑会给我们以很好的教益和启迪。  相似文献   

12.
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之上的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他把自然界和社会都是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当作一个体系即系统来研究其动态平衡关系的。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理论高度构成了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的核心。特别是布哈林关于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思想,是布哈林平衡论思想在经济领域中基本运用,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在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与理论价值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构想向"新经济政策"构想的转变。在列宁的探索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理论逻辑上的二重性: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模式出发,建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是立足于俄国落后的具体国情,试图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特别是市场关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经济政策所体现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尽管没有突破经典理论,但却包含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生长点,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布哈林关于文化和文学问题的学说,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理论问题;二是关于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策略问题,这里面包括文化领导权问题、干部培养问题和不同时期的具体任务问题;三是关于布哈林的无产阶级文化学说与列宁、托洛茨基的关系问题.从这三个环节来考察,布哈林的文化学说的核心是在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必须建设与经济、政治和军事相适应的无产阶级文化.布哈林的文化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世界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其中一个反响就来自后来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的葛兰西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所指引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苏俄本应顺着新经济政策所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理论的分歧,加之城乡关系的错综复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政策推行不久就被废止了.  相似文献   

16.
新经济政策初期在提出利用市场、货币商品时,列宁强调新的经济关系必须以法制形式固定下采。新经济政策是一次制度创新行为,加强击制建设则属于法制供给行为,从此目的出发,列宁提出了极其丰富的加强法制建设思想。苏堆埃政权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是防止偏离新经济政策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是为控制地方主义滥用新经济政策、贪污行贿等失序、失范、失控现象提供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如果不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布哈林的平衡论。布哈林的平衡论应该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之上的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至少也应该看作是系统论的最初萌芽。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理论高度构成了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布哈林关于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思想,是布哈林平衡论思想在经济领域中的基本运用,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在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布哈林提出了意识形态物质化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规律,论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社会存在形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布哈林的意识形态物质化理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能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能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能加强物质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关于市场关系的存在在苏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是布哈林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市场在过渡时期是沟通、繁荣城乡经济的渠道;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出发点;是调节和平衡工农关系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18年春制定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的理论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平复战争创伤,挽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它在农业、工业及商业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提高了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挽救了苏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但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后期,由于实行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开始排挤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定,新经济政策至1936年彻底消失和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