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机制强化了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但基金追偿权的行使和渗透的裁判理念也彰显了法律与现实间的龃龉,由此产生法律适用问题:基于先行支付范围带来的不同类别受害职工获得及时救济的公平性;基于追偿权主体界限和行使程序导致的基金风险性。《社会保险法》已运行十余年,欲探究社保基金追偿权的行使困境,亟需透过追偿权理论,将研究视角转向司法适用。本文借助“北大法宝网”839例有效案例开展实证研究,基于解释论、权利义务对等及国家责任视角,探究社会保险基金追偿权制度的改善路径:规范先行支付范围;明确追偿权的行使标准、追偿程序和责任机制;同时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设计平台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基金的先行支付与追偿权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雇主责任案件普遍存在,促生着对雇主责任制度的规范,相关司法解释在规定了雇主责任的同时规定了雇主追偿权,但真正实现雇主追偿权却存在困难。实务中应将雇主追偿的条件限于雇员故意和重大过错的情形,同时对雇主追偿的范围进行限制。通过对雇主责任险的拓展,积极发挥雇主责任险的作用,分担雇主责任。  相似文献   

3.
人民法院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在承担了国家赔偿责任以后 ,有向实施某种违法行为的审判人员进行追偿的权力。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我国司法实践 ,在明确国家追偿权的范围、成立要件的基础上 ,人民法院应积极组织国家追偿权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连带共同保证人相互之间的追偿权存整个保证法律关系中最为复杂且易出现问题。它本质上属于保证人之间的一种法定请求权,而非保证责任的范畴。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解决在具备何种条件之下保证人相互之间的追偿权方能成立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家追偿制度设立的初衷在于对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国家工作人员,以责令其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方式来惩戒其过错行为,从而警示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并通过弥补国家赔偿费用来适度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我国国家追偿制度在立法上刚刚起步,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里作了原则性规定,追偿条件过于笼统、追偿标准不尽统一、追偿程序尚不完备,致使追偿制度难以落实。完善国家追偿制度,应当正确界定其价值与功能,从制度建设入手,确立统一的国家追偿机构、落实追偿责任;细化追偿条件设置,合理设置追偿程序;科学界定追偿标准,尽量实现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平衡;健全追偿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以追责促追责;建构追偿的救济机制,保障被追偿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6.
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后如何使其利益获得救济是保证制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引述了国内外相关立法后,对代位权与求偿权进行了法理上的分析比较,认为两者在构成要件、效力期限和权利行使范围上有明显的不同,我国现有法律将保证人在履行保证责任后的救济权统一规定为追偿权,是一项先进的制度,能够在不损害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对保证人利益的最大化保护。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法律规定的保证担保方式旨在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法律对承担担保责任的保证人追偿权的保护却不充分。保证人的追偿权是指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请求偿还的权利。《担保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由此可以看出,保证人的追偿权是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其成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必须是保证人已经对债权人承担了保证责任;(2)必须使主债务人保证而对债权人免责;(3)必须是保证人没有赠与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立法的出入导致理论和实务对混合共同担保的分歧极大,争议的核心在于担保人之间是否存在追偿权。解释论下,无法于实定法内检索出担保人内部追偿权的请求权基础。基于连带责任、代位权抑或不当得利制度均不能证立,但并不构成法律漏洞。否定论下,物上保证人与保证人以各自担保物的价值或自身的责任财产承担担保责任。除债权人放弃债务人自身提供的物的担保外,对单个担保人担保的部分或全部担保的放弃不具有对外效力。非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与担保人或者担保人之间对于份额或顺序的约定不具有外部效力。针对否定论可能带来的风险,可基于"欺诈"与"恶意串通"制度予以规制。此外,也可倒逼担保人于担保时进行更为详细的约定或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以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9.
从解释论看,《物权法》第176条对于混合共同担保人是否享有相互追偿权既未作肯定规定,也未作否定规定。实践中,应当依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8条第1款承认混合共同担保人的相互追偿权。从立法论看,我国《民法典》分则应当在相应章节规定各种情形共同担保的担保人都享有相互追偿权。在内部关系中,各担保人应均担责任,但物上担保人分担的责任不应超过担保物的价值。部分追偿义务人丧失偿债能力或者担保物灭失且无赔偿金、补偿金请求权等代位物的,未能向其追偿的数额由追偿权利人和其他追偿义务人均担。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家赔偿制度虽然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国家工作人员做出了进行追偿的规定,但是,由于现有规定过于简单、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追偿制度未能得到很好地落实.文章从追偿责任的主体、时效、费用限制等方面对追偿制度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完善国家赔偿制度可以对现行国家赔偿法进行修补,更好的选择是制定一部新的国家赔偿法.制定新的国家赔偿法,应当协调国家赔偿和国家补偿制度,强调通过国家赔偿救济公民权益的意义,这就需要:对国家赔偿的范围作慎重考虑,适当扩大国家赔偿范围;对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作全面检讨,确立违法归责为原则、结果归责为例外的归责体系;认真对待由国家侵权产生的精神损害问题,确立国家侵权精神赔偿制度;着重于完善国家赔偿的相关程序和机制,维护赔偿程序的正当性和保障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该法欠缺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标准,赔偿义务机关和审判人员在处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缺乏现实的指引。以浙江叔侄强奸致死案为例,虽然最终精神损害赔偿以高达45万人民币的数额开创了历史先河,但对于这个结果,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主要集中在其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上。据此,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当在借鉴西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上,遵循不低于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原则、数额适当限制原则和法官自由裁量原则,以国家侵权行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来判断精神损害的严重程度,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落实责任追偿机制,在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国家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切实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从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出发,对我国《国家赔偿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立法分析,对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使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在受到公权力侵害时能得到较为全面的救济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家赔偿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国家赔偿法对于监督和促使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国家赔偿法这几年的贯彻实施情况看,也存在着如赔偿范围、赔偿程序、赔偿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赔偿法。  相似文献   

15.
论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欠缺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制度分为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两类。行政赔偿制度存在诸多疏漏,如行政赔偿范围过窄,赔偿标准过低,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远远达不到弥补受害人损失的目的。因此,应从保障人权角度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归责原则体系,扩大赔偿范围,提高赔偿标准,使国家行政赔偿制度发挥应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1995年 1月 1日施行的《国家赔偿法》基本上确立了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雏形。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国家赔偿范围方面一直存在争议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家赔偿案件的发生 ,使得对国家赔偿范围的再界定十分重要。针对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现状 ,通过对我国国家赔偿范围的分析 ,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把立法赔偿、军事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纳入我国国家赔偿范围的构想 ,并论证了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善后期中的国家赔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中,危机善后管理与其它阶段同样重要.在政府应对危机过程中,因其过错或违法行为而造成社会或公众损失,应开展国家赔偿.这应是危机善后中的重要环节.但在此方面,目前我国危机应对中的国家赔偿制度尚待完善.从国际经验看,对危机应对中政府违法、过错导致损失进行赔偿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家赔偿责任的豁免与限制,二是国家所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三是国家赔偿责任范围的扩展及国家赔偿理论的发展.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我国的危机应对中的国家赔偿责任应主要涵盖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违法行使或滥用行政紧急权力的赔偿责任;二是未履行法定职责的赔偿责任;三是危机处置中的事实行为因过错而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其四是公有公共设施或技术性设施导致损害而引起的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18.
创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新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应当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其适用对象限定于严重暴力犯罪被害人及其供养人,确定具体补偿金额时应当考虑被害人责任因素;采取发行补偿基金彩票方式以筹集资金,并组建补偿基金管理公司;在各级法院设置国家补偿审议委员会,实行两裁终局制。  相似文献   

19.
国家负有救助贫困人口的责任和义务。因国家侵权而陷入贫困的赔偿请求人有两种制度途径获得生存保障,即获得国家赔偿和获得社会救助。由于当前的国家赔偿制度中缺乏对间接损失和精神损害的赔偿,因此可以通过借鉴民事法律制度来改进。同时,为了帮助赔偿请求人的家庭恢复正常的生活水准,国家应该把社会救助制度作为辅助手段来运用,但是不能以这种社会救助来替代国家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20.
精神损害赔偿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法律概念。文章简要论述了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产生以及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并就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