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是物质生产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所以,中国要实现物质生产上的现代化,文学艺术就必须走现代派的道路。并强调指出,现代派文艺是“现代人”创造的“现代化”艺术,是“紧紧地随着时代、世事等不断变化,反映现代世界的观点和态度”的。甚至说,不管什么社会,只要出现了现代化的物质建设,就必然产生现代派的文学艺术——这是规律,西方如此,我们也如此,谁也抗拒不得。这种观点的立论基础,显然是把文艺创作看成生产力的直接的、对应的反映了,因而从根本上违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的基本原理,违逆了文学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我提出社会心理是文艺反映现实的中介以后,对我的观点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所有这些文章对我都很有帮助,给我许多启发。现把思考所得写出来,求教于大家。一对几个观点的商榷 (一)文艺反映经济基础没有中间环节吗? 意识形态不直接反映而是间接反映经济基础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已反复说明过了。但有的同志却认为马、恩只说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对经济的“反作用”是要通过中间环节,并没有说意识形态反映基础也要通过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3.
陆一帆教授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逻辑起点,对文艺本质问题作了长期的、深入的、审慎的思考,继承和发展了普列汉诺夫关于“文艺与社会心理”的学说,颇有见地地提出了“所有艺术都是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社会心理是文艺的直接源泉”等崭新的理论观点。这对于传统的文艺观点,不啻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堪称为“一家之言”。然而,当我对其《关于文艺本质问题的思考提纲》(下简称《提纲》)进行再思考时,却又觉得有的提法欠妥。 (一) 把文艺本质定义为“所有艺术都是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是否恰当?理由有三:第一,普列汉诺夫关于“文艺与社会心理”的学说,并非探讨和论述文艺本质问题的,而是探讨和回答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但尚未解决的包括文艺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问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对文艺的真实性展开讨论,提出了文艺要不要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的问题。持肯定意见的认为:“写本质”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来的,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里“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持否定见解的认为:“赤裸裸的‘本质’的概念,根本就不是美学范畴的东西;它不是文学艺术的对象,因此也无权进入文学描写的领域”,宣布应该“蔑视‘本质论’这面遮羞布”。对于理论上这种根本性的的分岐,探讨一下“文艺通过形象反映现实某些本质方面的要求”在世界观上究竟是否符合唯物辩证法,在艺术实践上是否符合艺术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势力之发表”说与其美学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到一九○七年间,王国维提出了“势力之发表”说。这一观点首先是对文学艺术本质和功能问题的回答。我们的文艺学通常认为文艺有认识、审美和教育三种作用,此三点涉及哲学认识论、美学和社会学领域,既关系文艺的本质也关系文艺的功能,以往对文艺本质较多强调生活的反映,采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文艺功能较多强调教化,采社会学的角度;在本世纪初年,王国维却把问题引入心理学领域,对文艺的本质与功能一言以蔽之曰:“势力之发表”。“势力之发表”说的含义又不仅限于谈艺术的本质和功能,这一观点还企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人类除了谋生以外之一切活动的本质,因此,这一观点具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实际上,据以提出这一观点的心理学领域正是王国维一九○二到一九○五年哲学探索失望之后的归宿之所,也是一九○六年后的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出发之地。“势力之发表”说是一个标志王氏美学思想转变的观点,而且构成此后王氏美学的基础。因此,研究该说,对于说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和体系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丽  叶梅 《江淮论坛》2003,(5):141-144
书法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实用与艺术的分野。对于书法,有人以“翼卫教经”功用性作为书法的本质,将书统作为书法的根本属性并排斥书法的艺术性,也有人更看重书法的艺术性。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反映了儒家文艺教化的观点和儒家如何“成人”的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书法因为其实用性的减弱,艺术性的功能在“成人”方面的作用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7.
艺术反映论的局限反映论认为文学是主体反映客体,作家的头脑反映生活的产物。它强调物质的第一性,精神的第二性,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这当然是唯物主义的,因此我们历来把反映论视为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正确解答。然而,我认为用艺术反映论来说明文学的本质,这种观点也有其片面性,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哲学研究》和其他报刊开展了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见解。虽然各种见解之间存在着原则的分歧,然而也有共同的弱点,这就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与实践直接相关的规范性认识,因而不能在关于认识本质的判定上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一、各种见解的人们都未充分重视规范性认识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实践观念的意义据笔者读到的材料,对于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大致有以下六种见解: 第一种:认识的本质是反映。持这种见解的同志指出:“把认识的本质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针对持有异议者的批评,他们对“反映”概念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界定,并指出:“机械唯物论有机械唯物论所讲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有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反映”,后者“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是不排  相似文献   

9.
反映和反映论问题,近年来成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评较多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认识论的许多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映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范畴却很少研究。在一个时期,很有影响的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虽有“反映论”这一条,但对“反映”未作专门解释。我国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也都没有对“反映”范畴作出明确的解释,甚至没有提出什么是反映的问题;有的谈到了反映,但也是从反映论的角度谈的。这种情况,表明了人们对反映范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表现了人们对反映范畴缺乏研究。这种状况,在苏联直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才有所改变。科普宁在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和《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等书中,对反映作了专门阐述,回答了一些人的批评。在我国,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深入探讨反映问题,但问题一直未展开。今天,在现代科学基础上,探讨反映范畴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克服这一薄弱环节,推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正确理解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对于发展和繁荣文艺创作,至为重要。它从追述“再现说”与“表现说”,深入探讨文学与现实的复杂关系,既肯定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又剖析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应宽泛地了解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与实践论相统一的美学观点,去认识文艺作为人类的创造,它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成果,是人类按照外在与内在的尺度,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成果。我们必须依此来理解和阐释各种文艺创作现象,理解和阐释文艺既源于现实又可能高于现实的原理。  相似文献   

11.
步时贤之后尘,追宏论于一二。本文也尝试运用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原理来探讨文艺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等问题,由此对社会的文艺活动系统作一番初步考察。§1 文艺属于世界3 文学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流行的传统观点大都认为文艺是一种再现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近年来学术界在重新探讨文艺的本质问题时,看到了这一流行观点所存在的“单纯从认识论和政治的角度”来看问题的缺陷,于是提出了文艺的本质当是“情感”、或“主客观的统一”、或“人的本质的确证”等新见解,有的还认为文艺的本质应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笔者认为,尽管上述新观点都从理论上作了相应的论证,但总的说来仍没有跳出美学概念之争的框框,有的甚至还  相似文献   

12.
<正> 马克思曾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个时代”;列宁也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所描绘的俄国生活的图画和体现的全部观点,“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反映了19世纪最后30多年俄国实际生活的“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因而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可见,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以反映自己的时代为己任,以最大的限度把时代风云摄照到自己的作品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艺术家乃是“时代的儿子.”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的文艺事业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已经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过去“四人帮”炮制和欣赏的虚假瞒骗文艺早已寿终正寝,反映真实生活的文艺作品,象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文艺理论上,主张真实反映生活的观点,不再是被批判的对象了,“要真实的文学”、“真实是文艺的生命”、“真实是文艺形象真、善、美的基础”等等,成为文艺界甚至社会舆论界的共同呼声。这呼声,对“四人帮”在文艺领域上的遗毒有摧陷廓清之力;对恢复我国优良的文艺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有鼓舞推动之  相似文献   

14.
陆一帆在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中,引进了“社会心理”这个环节,得出艺术并不直接反映生活,而是直接反映社会心理的结论。无疑,陆一帆的探索志在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力图沿着导师指引的方向探寻历史准物主义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这种理论探索的勇气和责任心都是应当肯定和学习的。下面就其中两个问题谈谈我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5.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形象反映,抑或是对艺术家个人心灵的情感表现?这是文艺理论上引起多次论争的重大课题.艺术反映说和艺术表现说分别代表了一个方面的观点.这两种理论主张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们的产生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着的,因而组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的系统;这两种理论主张也都是对艺术活动过程的说明,因而又组成了一个过程系统.我们下面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两种理论观点的适用范围和不足之处,同时通过这一论证来说明我们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偏差,使理论探讨具有现实针对性.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文艺的反映说和表现说也是如此,它们都有悠远的历史传统.文艺的反映说,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就已露端倪,他提出过艺术是自然的摹仿的命题,稍后于他的德谟克利特也阐发了这一观点.他们的艺术思想成了当时希腊人对艺术的普遍看法.到后来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分别对艺术提出责难和进行辩护时,也是以文艺摹仿现实的观点为依据的.柏拉图认为,存在着理念、现实和艺术三个不同的世界,理念是永恒的,现实是实在而短暂的,艺术是虚幻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是对理念的摹仿.  相似文献   

16.
<正>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它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绝不是象某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主张的那样,是什么精神的“自身反映”,也不是象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是什么“精神反映物质”、“物质被精神所反映”的过程。前者把反映者(主体)和被反映者(客体)都认作是精神或精神的派生物;后者虽然否定了把认识看作是对精神的反映的看法,但似乎是把精神当成了反映的主体,似乎精神是某种和物质同时并存的独立实体。在唯物主义看来,反映者(即反映的主体)只能是实在的人,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它有思维的机能和属性,但并不等同于精神。是具有精神机能的人在从事认识,而不是精神在认识。因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个定义,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解决为前提的。它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地说,“文艺反映社会生活,只能是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而生活是复杂的,有些“表面的、零碎的、分散的、稍纵即逝的现象是远离本质的”,“不能不加选择地把任何偶然性的东西都当做艺术的真实”。因此,作家只有选择那足以反映生活本质的现象来写作,才是真实的,否则就有陷入自然主义泥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文艺的社会属性是什么?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正确解决文艺遗产的继承与革新等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经过五十年代初期批驳苏联特罗菲莫夫的“文艺非上层建说”之后,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已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了。但近年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却又出现了一种“文艺非上层建筑”说,其代表性观点就是朱光潜教授在《西方美学史》序论里的一段论述。朱先生只把“政权,政权机构及其措施”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后期鲁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文艺现象,在美学及文艺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文学作为一定经济和政治的能动反映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辩证把握。一方面他批判了文艺超阶级、超时代的“人性论”、“文艺自由论”和“性灵说”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从文艺的功利性、阶级、政治倾向性及群众性等方面阐述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文艺与经济、政治关系的机械论、庸俗社会学观点,对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反作用于一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对意识形态所反映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内涵——中国革命和中国文艺具体实际的正确理解,对社会心理,国民精神等文艺与政治、经济关系的中介环节的重视,以及对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的把握等方面,又阐述了文艺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辩证内涵。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左翼文学领导人对梁实秋、胡秋原、苏汉、林语堂等人所掀起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批判中,鲁迅的揭露和批判之所以最为有力,在揭露和批判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的阐释也最为精辟,一是因为鲁迅后期文艺观有着不同于“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较高、较全面的逻辑起点,这就是有着以美感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美学界有一种认识,认为艺术本真是对于生活本质的反映、认识、描写与表现,它要“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①文艺即使反映的方式不同,而目的却是相同的,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与科学相比较,文艺的特点只在于反映的形象性与审美性.人们通过对于文学艺术形象的审美欣赏,去认识生活的本质、规律.这种认识,忽略了艺术本真与科学认识的目的和本体的区别,使艺术本真的真相长期处于一种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