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产业技术的多样性特征,在国际技术转移中并不存在对于技术输出方产业技术的完全照搬,任何技术转移的实现都是一项新的产业技术的建构。产业技术的合理建构要求本土知识的获得与合理的整合。本土知识的获得与整合是产业技术适应性变异的必然要求,是技术转移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过程之一,对于技术引进方而言,也是克服以技术输出方为中心的技术转移缺陷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清朝晚期,清政府为了“自强”、“求富”的目的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其技术引进活动呈现出三个特点:投资巨大但效果不理想、对外依赖性强、引进活动盲目幼稚。尽管如此,清政府还是通过引进技术初步建立了自已的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海外游记中,不同游历者在对西方的繁荣富强欣羡与赞叹之余,也在努力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寻求其繁盛的原因。与此同时,面对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他们中的不少人主张学习西方,因而传达出寻求国家独立自主、开明政治、男女平等以及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等观念。  相似文献   

4.
清代以来,矿业经济在云南经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铜矿更是重中之重,在清代持续了近百年的鼎盛发展,为清代经济命脉之一: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深入,云南矿业开始从旧式向新式转型,为云南的近代工矿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教育是我国近代洋务运动中洋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所创导和实施的留学教育,以军政、船政、制造、矿学、铁路、电讯乃至公法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开创了近代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办学经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理论,培养近代科技人才的先河,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海军人才、文教人才和外交人才,从而促进了我国军工民用企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教育和建设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知识学习是要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知识的学习应该面向农村的生活世界,应该看到本土知识在师生的生命感悟和本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本土知识的学习要和普遍性知识相链接,其组织范式应当是知识学习的师生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制度之先河。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经费制度、录用和奖励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此制度的封建属性不可避免,但它在客观上冲击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和腐朽落后的顽固守旧势力,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学生派遣教育之先河,沟通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培养了中国近代工业大批实业和海军人才,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洋务派在近代科技教育方面的主张和实践,为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为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介绍了洋务运动时期科技教育兴起的背景及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教育的指导纲领,论述了近代科技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洲是世界上语言最繁杂的大陆,仅独立的语言就有1000多种,这已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非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非洲的发展还是要依赖非洲自己的语言,非洲不可能以西方文化为根基取得进步,这就需要对非洲语言进行必要的整合,将非洲语言重新置于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的主旨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疗病起弱”,“御敌自强”,巩固统治的目的。外语人才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关键。我国现代意义的外语教育也因此开始。文章从外语学校的建立与语种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考察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讨论其得失并寻求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1.
洋务派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派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中国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正面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 ,其主要贡献体现在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设备 ,创办近代学堂并派遣留学生 ,学习和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12.
洋务运动时期 ,清政府为发展近代工业曾大量引进外国的机器设备与技术 ,同时洋务企业聘用洋员的现象也很普遍。本文通过分析官方对于聘用洋员的认识 ,洋务企业聘用洋员的情况 ,以及聘用洋员的意义和影响 ,对于洋务企业普遍聘用洋员的现象做了系统地研究 ,并最终得出结论 ,洋务企业聘用洋员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者寻求自强的一种努力,科举考试在这时也得以复兴,并迫于时局而进行了变革的尝试。但由于这时期的科举被赋予了化解社会危机的政治重任,晚清统治者企图以功能之需去强化科举,不仅没有因时救弊,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清朝科举固有的弊端,直接导致了清末科举被废除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洋务派培养新型人才的实践,是伴随着传统教育的不断解构而兴起的.它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的近代科技人才,促使社会风气发生了转变,近代科技知识得以传播;为当时的中国造就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实用型人才,缓解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所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并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摘53洋务运动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之前,中国语文教育老化,书面表达、应试文体、口语表达、语言观念、汉字形式老化。洋务运动时期,国门被迫打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语文现代化的艰苦探索,主要有:创办第一所专门外语学校同文馆,培养双语人才;创办第一家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介绍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派遣第一批幼童留洋,为国家储备人才;精深研究汉语,开创对外汉语教学先河;主办第一家中文报刊,传播西学思想。[关键词]洋务运动;语文现代化;发端[中图分类号]H1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3)01—0015—04  相似文献   

16.
从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随后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事实看,它是中国式近代化的启蒙;从洋务运动所涉及的领域及其失败的结局看,它是中国式近代化的浅尝.洋务运动顺应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历史发展的维度还是从匠人个体的维度,工匠精神都体现出工匠对技术和基本职业道德、技巧、信念的层递追求。随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产业格局的形成,工匠和工匠精神开始了近代转型。一方面,一个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近代工匠又将产业的发展与爱国自强的使命联系在一起。近代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自强、精益求精、求是求实、开放创新。  相似文献   

18.
洋务运动时期和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科技教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时期和明治维新时期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和明治维新时期中日两国在科技教育领域采取的措施,及为科技教育紧密联系的其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从科技教育这一侧面找出两国科技发展差距的原因,为今后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