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吸收了许多印度文学的成分,因而成为中印文学影响研究中的一个理想对象。但是,《西游记》中的印度文学成分已经完全中国化,将它一一识别出来,追溯中印文学间的渊源,对有关人物形象、情节组织、故事类型等的来龙去脉做出令人信服的考证,即进行初级的比较研究,已非易事。以上面的工作为基础,进而探寻《西游  相似文献   

2.
《降魔变文》、《破魔变文》与《西游记》─-谈敦煌变文和古代神话小说的渊源关系李润强变文是敦煌说唱文学,特别是民间说唱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是在中国原有的叙事诗和民间说唱类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吸收印度佛教讲经形成而产生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说唱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是国货还是进口货 ,这一争论始于本世纪初 ,已近百年。鲁迅认为源于无支祁的神话。而胡适则“疑心”不是国货 ,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写到 ,孙行者“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 ,我从《拉摩传》里弄得一个哈奴曼 ,大概可算是齐天大圣的背景了。……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近年 ,一些印度学的知名学者参与进来。吴晓铃为鲁迅的论据作了“注脚”。吴先生认为 ,《罗摩衍那》在古代没有传入中国 ,只凭佛经释典作品中所载支离破碎 ,加上佛教色彩 ,与原作面目全非 ,且鲜为人知的内容竟能影响《西游记》的故事成长 ,是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与道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钧 《学术交流》2006,9(11):164-168
《西游记》虽然主要由佛教、道教形象及其情节构成,但统摄全书的基本叙事观点却并非道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不但对道教毫无敬意,而且内含反讽。这表明作者不是以道教立场,而是以世俗立场,借用道教题材来编自己的通俗故事,表达自己的世俗观念。《西游记》对道教社会特性的见解和反讽说明《西游记》的作者不可能是道教中人。  相似文献   

5.
论“西游记”续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续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多有续书,形成同一题材故事多种敷演生发的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明代中叶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问世,流传很广,影响甚大,于是,在明末清初,改编、仿作、续书送出,一时蔚为大观,形成独具特色的"西游"文化系列。这些续书流传至今的有《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西游补》。《续西游记》一百回,明无名氏撰。此书流传甚少,一向为学界罕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又有《续西游记》,未见。"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师国小说史胁仅提到"出现了《续西游记》"而未作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和印度的猴文化概况,然后对中国和印度猿猴故事的创作方式作了对比分析,最后指出了印度猿猴故事通过佛教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中国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在中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男女老少人皆知之。此书的作者是吴承恩,他大约生于16世纪初年,卒于16世纪80年代。在吴承恩写成《西游记》之前,关于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出现了若干文学作品。例如,宋代有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有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初有杨景  相似文献   

8.
任飞 《南亚研究》2002,(1):80-84
杰耶辛格尔·伯勒萨德 (1889—— 1937)是印度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他对印地语文学做出的贡献使他得以与普列姆昌德齐名。1伯勒萨德的诗作中往往弥漫着一种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强烈的伤感主义色彩。这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浪漫风格。印地语文学界称之为阴影主义。一般认为 ,阴影主义神秘、伤感的美学特征更接近诗歌创作。其实细细品味 ,不难感受到伯勒萨德的小说也同样濡染了诗一般的浪漫情怀。印度古典短篇小说主要存在于《五卷书》、《嘉言集》、《故事海》以及《佛本生故事》等民间文学中 ,但这种故事文学的传统在古…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至于两国在文学方面的联系,据有的学者考证,在屈原的《天问》中即有内容反映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记载的“印度诸天搅乳海”的神话(参见郁龙余编《中印文学关系源流》。第69- 74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 987年版)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两国的文学交往更加频繁。中印文学的交流不仅有了文字记载,同时还有考古实物可以证明。中国文学深受佛教和印度文学的影响,前人学者对此也有许多论述,但是专门、系统地对中印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并不多。②薛克翘先生的《中印文学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 0 0 3年4月出版)一书…  相似文献   

10.
王树英同志的《印度文化与民俗》一书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去年底出版发行,这是作者继《印度各邦历史文化》(1982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捧读之际,不禁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印度文化与民俗》凡26万余言,12章,涉及到印度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语言、风俗、文学、艺术、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包罗之夥,可称为印度民俗的小百科。提起印度,国人大多都知道有此一国,但若问:印度人信什么宗教?(当然,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印度人并非清一色地属于某一宗教的信徒)我们百分之八十的同胞都会毫不含糊地回答:“佛教!”其中包括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答出印度教的人为数不多,至于能同时说出印度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印度流行的几个宗教的人,恐怕就少得可怜了。原因大抵有两个方面:一是印度传来的佛教对中国影响太  相似文献   

11.
势成鼎足的三说及其由来通常所说的“唐僧取经故事”,是以“取经烦猴行者”为其标志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文学巨著《西游记》的先导,考察其成书年代,事关“取经烦猴行者”故事产生于何时。这是文学史上应予弄清而又尚未弄清的问题。宋元说、南宋说、晚唐五代说,当前势成鼎足,先对三说作一反思,也许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结论。认为《取经诗话》成书于南宋或宋元之间,这是文学史家们的普遍看法。试以当前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而论,断其成书于南宋者,有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六省市十一院校编《中国文学简史》等;断其成书于宋末元初者,有刘大杰《中国  相似文献   

12.
李群 《南亚研究》2005,(2):79-84
陈寅恪利用其对梵文的掌握,考证了印度佛典版本的真伪、佛经译者的归属,勘证佛经翻译中的误译,并阐述了自己的佛经翻译观。他从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角度入手,详尽考察了佛经文学与中国文体间的关系,仔细梳理了中国古典小说与外来佛经故事之间的渊源。这些对于理清中、印文学之间的关系,再现佛教与佛经故事在中原的流变情形,动态把握本土文学选择吸收、消化融合外来文学故事的全部过程,有着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傅承洲 《求是学刊》2012,39(2):113-118
冯梦龙将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增补成四十回本《新平妖传》,不仅弥补了原书人物来历不明、故事交代不清的缺陷,而且将主要人物王则、胡永儿等妖魔化,又明确提出“妖由人兴”的观点,还补写了大量的世情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以其独特的形象特征和丰富深刻的形象意蕴而熠熠生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并不以客观直接的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而是以神话、宗教故事为题材内容,以神仙灵怪与超现实情境为描写客体的;与此相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也并不是一个现实化的普通人物形象,而是一个超现实的幻想人物,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精神幻想和精神追求。孙悟空的形象究竟体现了人类怎样的精神幻想、精神追求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人类幻想的实质——超我意识。  相似文献   

15.
1989年5月16至20日,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以《印度文学与世界文学》为题在重庆四川外语学院举行了第四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有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36名代表参加,共提交论文23篇。 5月16日,研讨会在川外图书馆会议室隆重开幕。印度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倪培耕主持开幕式,副会长刘安武致开幕词,川外副院长杨武能到会祝贺并讲了话。当日,陕西师大叶舒宪、徐州师院王海龙分别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文化史意义》和《传播与变异:佛教精神与  相似文献   

16.
<正> 《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刊有张乘健同志文《敦煌发现的<董永变文>浅谈》,基本论点是说:《董永变文》是中印文学融合的结晶,董永故事在吸收印度神话因素之后才奠定了基础。笔者以为这是颇为片面的看法,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董永故事完全是按照中国的传统人伦、传统心理而创作,并基于中国传统典故而发展演变,《董永变文》完全是植根于中国土壤而独立发展成的民间文学作品。“天女”实即织女  相似文献   

17.
张丽娜 《学术交流》2012,(2):146-150
比较文学领域的类型学研究,既适用于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也适用于有所接触的文学现象,只要文学现象存在共通点与契合点,便可能蕴含深层次的文化动因。朝鲜许筠所著的汉文小说《南宫先生传》与中国唐传奇《杜子春》及"杜子春故事"系列小说在题材、故事模式、叙事特征上均呈现类同化特征。《南宫先生传》与"杜子春故事"同为历史修炼题材,讲凡人离奇遇仙修炼。中国和朝鲜的修炼小说情节呈现出类似的三大步骤,小说中修炼人形象实为"仙才之难得"等仙道观念的承载者,中朝修炼小说均表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两国作者极力运用想象、虚构和夸张,创造出神奇怪谲的道教世界。《南宫先生传》受到以《杜子春》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小说的影响,同时又濡染朝鲜民族的文学特色与许筠个人的宗教修养及创作趣味。《南宫先生传》与中国"杜子春"故事模式的类型学阐释,验证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类型因此构成。  相似文献   

18.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和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部书。《旧唐书·经籍志》对《西域记》未加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入丙部子录道家类,自宋以后,各著录家多入史部地理类(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而吴承恩的《西游记》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小说。那么,《西域记》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呢?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这两部书之间“有点小关系”(《中国章回小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有孤本文献仇昌祚《漪园集》一部,其中有《西游记序》一篇,为诸多《西游记》资料汇编著作所不载,亦未见其他论著征引。该文约作于清康熙间,所序者为闽斋堂刻本,序文部分明显延续了明代以心学释《西游记》的传统,将取经故事视为由放心到收心、由作魔到灭魔的过程,而窾言部分则体现出偏向原儒的倾向。该序对《西游记》的审美特征亦颇有见解,还对闽斋堂本《西游记》的传播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20.
李安纲 《唐都学刊》2000,16(4):80-84
鲁迅先生为了实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拨,认定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者,从而在客观上否定了《西游记》的文化载体意义和社会认识价值。此后,由于作者的限制,《西游记》的文化研究始终不能有所深入。为了真正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我们就不能不对鲁迅先生的《西游记》作者研究进行一番反思和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