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文史类专业要构建"四维三合"人才培养模式。"四维"是指人才综合素质中的四种核心素质,即人文素质、思维素质、专业素质与能力素质。"三合"是指围绕培养"四维"素质人才构建起来的"通、专、分"三结合的课程体系,"通"指通识教育课程,"专"指专业知识教育课程,"分"指细分方向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要在素质教育与工学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构建出适合我国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大模块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3G移动商务价值链和商务人才需求的分析,提出"2+1+1"分模块教学及采用"动态课程群"的课程体系设置,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为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坚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服务区域经济,体现办学特色.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确保本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榆林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面向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企业需求典型人才群的规格特征,形成3+1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按年级分段"推进的课程体系统,实践表明,该培养方案可有效的提高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学科专业培养与教师专业培养分离的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学科教育 教师教育"框架内实行的分离式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教育类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模块单列,并提高教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同时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类型、更新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课程,从而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分离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该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找准定位。应树立一个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来突出职业性;注重两个"整合"即教材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模块的整合强调针对性;抓住"三个关键"即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构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来体现实效性;通过加强思政课管理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思政课各类资源的整合和建设四个方面保证持续性,进而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理实一体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清晰地界定,提出"素能本位、理实一体、岗训嵌合"的人才培养原则。从采用基础素质模块、专业能力模块、综合拓展模块构建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企业两个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三段式”、“职业培训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种课程体系有其局限性,遵循优化课程体系的依据和原则,按照“一个体系,两大模块,三个突出”的优化模块构建了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成了以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和品德协调发展的国际金融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全新课程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条主线,一个导向,处理好四个结合”的优化教育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高质量物流人才的重要支撑。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拟构建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模块在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从做好物流人才市场需求预测、加强教材建设与教学大纲修订、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建立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等方面确保课程体系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11.
“和谐”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有意义的重构,在学年制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分制培养方案,该方案由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方向教育课程三大课程体系模块构成,学分制培养方案将有助于教育节奏与学生发展节律之间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专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事.博雅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精品课程,对培养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华女子学院致力于构建具有女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博雅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了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即构建了"2平台+N模块+素质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会计类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和支撑,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供给,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多元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进行了测绘行业的调查和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了解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现状,分析测绘行业对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起,围绕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措施。按照测绘行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行"双证书"毕业制度,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为测绘行业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6.
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研究和分析职业能力内涵 ,是搞好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人才质量的先决条件。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组成 ,并分析了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 ,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围绕如何培养微电子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策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为培养微电子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需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了相对应的微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利用研究生教学资源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效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针对不同本科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推行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开展课程分级教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实行本硕连读试点等,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促进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本科教育质量提高的教育层次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可认为是“基础+专业+模块”。一是基础课程要宽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理论知识要扎实;二是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要灵活,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三是拓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实践性和前瞻性模块课程,注重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培育,养成批判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以工程化教育为主线,建立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工程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系列工程环境、营造工程氛围,为"工程化"教育奠定基础,初步形成了应用性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教育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作者系统地论述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及考试方式与方法的改革;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综合能力培养原则、综合能力思路、综合能力培养途径和综合能力培养取得的明显成效等.作者所总结的一些做法与经验以及某些思考,对于同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