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区革命与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振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3):72-78
普遍认为苏区革命使乡村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革命要改变的那个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的弹性,它不可能由于短短的几年土地革命而发生深刻的变动;尽管革命对乡村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但是由于这种弹性的存在,其冲击效果十分有限。在革命进行中,传统社会结构的内核并未消失,而是以各种方式存在于苏区社会内部,一俟条件成熟就会反弹;苏区革命失败后,随着国民党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进行,原有的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得以全面回复。事实说明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区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乡村传统的社会结构,经过苏区革命,农村社会结构依然还是传统的那个结构。 相似文献
2.
3.
商景龙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91-93
文化的时间意义及其时态特征,是我们理解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关键——此处的时间当然是一种反映人类实践活动质向意义的历史时间。文化无论作为实物形态还是作为观念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的写照。作为人化世界的实物形态,文化不过是凝固的历史或历史时间的结晶体,任何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器物都无声地倾诉着关于历史年轮的记忆,那用于结绳记事的“网结”和储存信息的“芯片”更多的是给予我们有关历史节奏和进程的思索。作为观念形态,文化则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潜在的时空领域,它所赋予的乃是人类行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青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20-33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从宏观社会背景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冶特征正趋于消解,传统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形成的非正式社会规范日渐式微,乡村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与规范多元的格局。 从微观社会结构看,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但进入诉讼渠道的案件类型中陌生人/ 半陌生人纠纷以及经济类纠纷总体占比较高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与此同时,乡村人民法庭在硬件设施、人员结构以及司法的规范化层面亦获得充分的发展。 这一系列深层次的转变,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法治建设和乡村司法全新的社会背景。 为顺应变迁后的乡村社会及其法治需求,亟需转变现行理论和政策层面对乡村司法的工具主义定位。 相似文献
5.
商景龙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76-79
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并以相对独立的形态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文化是社会结构的要素,并在社会结构变迁中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作为观念形态,文化则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潜在的时空领域,它所赋予的乃是人类行动的能力。文化寓意是对社会发展理论的整合,解读社会结构变迁的文化寓意实质上是对社会发展的观念重建。文化的时间意义及其时态特征,是我们理解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借鉴当代一些社会学理论,指出城乡社会结构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现实存在,而且各个维度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个体行动者并不是一个完全受结构制约的无所作为的"玩偶",正是个体行动者的能动作用产生的预期效应和未预期到的后果,才使城乡社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因此研究城乡社会结构必须从整体视角出发,并始终关注个体行动者的能动作用,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深刻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7.
转轨期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生活为背景,论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是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制度占主流的社会,以人格交换为主要特征,构成经济交换的价格决定因素。进而论述了农村存在特殊的人际关系、民间借贷、农村社保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认为转轨期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造就是非正式社会结构日益消退、正式社会结构日益壮大的过程。并对如何整合中国农村非正式社会结构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8.
方素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5):172-178
文章指出进入近代以来,壮族地区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部分地区仍旧保留土司统治或土司旧制,这些情况使得近代壮族社会的结构具有不同于汉族地区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近代壮族社会的封闭性逐渐被打破,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因素家庭、宗族和村社的基本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阶级形态的转化,造成了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步解体.这种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无疑对壮族社会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使社会的组织形式更加松散;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使社会主体利益多元化、差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利益结构日趋失衡,利益关系日渐紧张;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使公共道德与信任关系受到冲击,传统的观念认同出现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政策引导、制度创新、观念认同三个方面建立起发展目标明确、充满社会活力、利益结构合理、利益关系和谐、具有广泛社会认同的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乡村政治变迁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纪程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1):75-80
运用“国家政权建设”这一理论框架可以透视中国乡村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乡村政治的真实面相。中国的乡村社会可以划分四个阶段:传统时期是从乡绅主导的自治体制、晚清民国时期的混合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则实现了从带有理想色彩的人民公社体制向现代性的乡政村治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11.
张静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120-123
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社会法律控制面临着国家法律在乡村社会的控制力度与效度的削弱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制度内的国家法律供给不足且与乡村社会需要不甚契合、乡村社会里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缺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切实采取措施实现国家法律与民间规则的良性互动、加强对乡村社会法律资源的供给以及切实推进行政控制手段自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认识,结合我国农村经济、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而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实现农民的全面小康,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供给抑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逆向激励”,催生了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中国农村金融多元化在理论界、政府部门均已达成共识,国家农村金融改革也一直以此为目标。但在诸多目标函数前提下,以政府主导、渐进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要特征的改革缺乏系统性,相应的改革不配套,改革绩效有限。文章回顾了农村金融多元化制度变迁,分析了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深化需求以及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口智力结构是农业发展水平的结果。反过来 ,农业的发展也要有一个相应程度的农村人口智力结构作保障。本文通过对农业人口智力结构及其在我国发展现状的分析 ,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张应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3-37
以重庆山区农村小康建设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重庆山区农村小康建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基础上 ,设计了重庆山区农村小康建设的目标任务 ,提出了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政税收和投融资政策、鼓励和扩大消费政策、社会事业扶持政策等相关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6.
廖霞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54-57
以重庆市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将1997-2005年重庆市城乡居民的纯收入和各类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及2005年重庆市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和各类消费支出的横截面数据按不同收入分组后的资料代入ELES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定量分析了重庆市农村居民当前消费结构的具体特点,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面小康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具有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重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总体水平低,速度慢,进展波动且不平衡,今后16年的任务艰巨。为此,提出消除政策和制度性障碍,确保农民合法权益;转变思维和观念,提升农民社会地位;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在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过程中,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的内容包括:扭转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管理分割、市场分割、户口分割、就业分割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促进人口、土地和资金等3个资源在城市建设过程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9.
制度性关联的消解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德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5-49
税费改革以后,乡村治理体制发生了变革,税费改革前由较为完备的基层组织形成的村民之间较为重要的制度性的社会关联被消解,不仅造成乡村关系和干群关系的疏离,还同时造成了农民社会关系的疏离,农民游离于乡村组织之外,成为分散的小农。评估制度性关联的消解所带来的乡村生活的分散化和冷漠化,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改革,重建乡村社会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禹建萍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1-62
和谐社会的基础源于合理的社会结构,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而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