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基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情境,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借助"重写文学史"的文化契机,建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其制导下的多民族文学史的话题走进当下学术视野。尽管"多民族文学"和"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内涵与外延还存在一定歧义和某些不确定性,但作为学术倡导,它适应国族文化战略设计的总体要求,切合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筹谋原则,在非一元论思维的基础上体现了历史感与现代性相统合的吁求,并特别凸显了"民族"维度在文学史重述工程中的空间正义能量,因而拥有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复合响应逻辑。  相似文献   

2.
当下,中原主流文学研究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互隔膜,二者基本上不相往来,交流异常匮乏,主流文学研究界对民族文学研究的了解微乎其微.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旧有观念,其危害有二:一是容易滑落于文化一元化的陷阱,在考察文化及文学时偏离客观,偏离科学.二是可能把一己民族价值观当作唯一合理的诉求,无意间诱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国家利益的因素.有必要向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界发出呼吁,倡导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学术界与传统的主流文学研究界积极沟通,是普及这一史观的必要一环.人们有责任营造更多有利于沟通的桥梁涵洞,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成为学界的本能信条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周惠泉在参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各民族文学的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从多民族的中国文学观出发,对辽金文学的多民族性进行了开拓探索,认为以独特的美学风范彪炳于世的辽金文学反映了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的游猎文化的撞击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多元一体、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学提供了同两宋文学异轨齐驱、优势互补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4.
检视当前我国综合性高校多民族文学教学开展情况,反思多民族文学教学的缺失与偏颇,可以发现,要继续深化对多民族文学史现的讨论、力促重点高校带头、重写中国文学史教材、加强师资培养,才能推进综合性高校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人格魅力、文学世界的流光溢彩和他对政治革命的理解参与以及主动终结生命的方式,都与他"天真"的性情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天真"体现在人格中,表现为一种"软而硬的个性",并总是在关键时刻爆发出倔强的生命力度:表现在笔下,老舍以天真温厚的幽默格调殊异于以"恨"、"怒"为色调的文学主潮,向文坛奉献着爱与宽容;同时,这种"天真"也决定了他对于现实政治的单纯理解,在冷眼讽寓与热情投入中承受着由此带来的规训与惩罚.  相似文献   

6.
相形于起步较早、成果丰硕的"上海学",日本文学研究视域中的"北京"尚未被学界予以"问题化",系统研究付之阙如.对于日本而言,中日战争的爆发使上海作为"资本主义最前线"的意义随之消散,北京继之而起,成为"东亚建设的基地".这一身份与中华故都、文化古都的本土身份相叠加,成就了北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意义;相应地,日本文学中与之相关的文学表达也呈现出多维交杂的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日本文学"北京学"可借鉴"上海学"的经验,但更应立足于具体问题,在材料、视野与方法上作出更大程度的开拓和超越.对于本应成为日本文学研究之主力的中国日语学者而言,如何发挥自身双边语言文化优势,扬长避短,在中日之间确立自身的学术坐标,是亟待反思的.  相似文献   

7.
老舍小说不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是中国现代小说走进英语世界的成功典范。据统计,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老舍有40余部小说被翻译成英语。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等之所以被西方世界广泛接受并具有深远影响,是因为作品特有的文学艺术特性和其所蕴含的深厚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学气质,这也是老舍小说走进英语世界的内在缘由。对老舍小说走进英语世界的经验进行总结,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老舍小说世界性特质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小说更好走进英语世界经验启示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已成潮流.现有的"女性文学史"版本从纵向来说.没有处理好立足于当下立场的女性"问题意识"与进入"历史现场"的文学史把握方式之间的关系;从横向来说,没有处理好"性别"这一核心概念与文学特有的叙事形态的关系.因此,现有女性文学史的写作格局需要重新设置.首先要调整写作立场,将"性别"问题与历史/文学史语境相结合,重新确立"女性"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其次要明确写作规范,将性别立场与文学的叙事特点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文本批评的作用.这样,性别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有效的交叉与互动,才能使得女性文学史真正确立起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鉴于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文本中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就命题的起源和内涵、诉求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论证。但真正有价值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需要创作界和批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之后,才能在书写者和被书写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之中,找到优化处理中国文学谱系和结构的有效方法,真正将少数民族文学纳入中国文学史之中。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研究成为当下文学研究一个新的课题。其中,关于"底层文学"的发生与定位、"底层文学"的道德评判、"底层文学"接受研究等问题的讨论和争议为当下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文化张力。肯定"底层文学"对"人民文学"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从现代性角度发掘"底层文学"的先锋性,从而为"底层文学"创作确立了历史的承接点,这对于"底层文学"创作和研究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4,(3):136-140
本文认为"文学中华"、"美学中国"、"语种的华文文学"等等具有统合性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对新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是富有意义的,它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但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概念支撑下所形成的一种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即"大同诗学",可能已经长期地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面对这一状况,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范式,以弥补"大同诗学"可能产生的遮蔽与忽视异质性元素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吴凤霞 《河北学刊》2007,27(6):97-99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秦汉起进而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史学记录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发展历史,其中,少数民族史学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的客观趋势。这个客观趋势是历史上的任何矛盾、斗争都阻止不了的。因此,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应当不断丰富、充实少数民族史学的内容,以加深我们对多民族统一国家之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在这方面,史学界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产生了一些成果,但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恢宏广阔的。2007年9月21—23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供论文四十余篇,就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北学刊》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十分关注,乃设立专题进行讨论,以期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这组论文,正是反映了作者、编者的这一共识。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史学的发展与多民族统一国家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7,27(6):91-94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秦汉起进而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史学记录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发展历史,其中,少数民族史学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的客观趋势。这个客观趋势是历史上的任何矛盾、斗争都阻止不了的。因此,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应当不断丰富、充实少数民族史学的内容,以加深我们对多民族统一国家之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在这方面,史学界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产生了一些成果,但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恢宏广阔的。2007年9月21—23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供论文四十余篇,就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北学刊》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十分关注,乃设立专题进行讨论,以期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这组论文,正是反映了作者、编者的这一共识。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撰述与民族一统、同祖同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武 《河北学刊》2007,27(6):94-97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秦汉起进而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史学记录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发展历史,其中,少数民族史学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的客观趋势。这个客观趋势是历史上的任何矛盾、斗争都阻止不了的。因此,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应当不断丰富、充实少数民族史学的内容,以加深我们对多民族统一国家之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在这方面,史学界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产生了一些成果,但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恢宏广阔的。2007年9月21—23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供论文四十余篇,就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北学刊》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十分关注,乃设立专题进行讨论,以期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这组论文,正是反映了作者、编者的这一共识。  相似文献   

15.
老舍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回到大陆,他在创作上首先面对的是一体化文学场的"赶任务"要求。"赶任务"是一体化文学场的结构性要求,其中的实践者都别无选择。然而,老舍在建国前的身份是国统区的资产阶级进步作家,相对于那些从延安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老舍身上有着无法摆脱的阶级原罪印记。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进步作家,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体化文学场中洗刷自己的阶级原罪、改变自己的身份,这在政治上对老舍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出于对自己阶级原罪的清醒认识,老舍在进入新中国文坛后比其他作家表现得更加积极,是一个"劳动模范"。老舍的"赶任务"当然不乏真诚的一面,但是"赶任务"从本质上取消了文学的个性化要求,不能不给作家带来困扰和痛苦,尤其是像老舍这样的自由主义作家更是如此。由于1949年之后文学场的高度情境化、仪式化,老舍"赶任务"的苦恼并不总是能够表达出来,他有限的几次表达均在私人场合,这从另一方面反证了一体化文学场"赶任务"的非文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是文学理论学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文学本质研究面临着多方"围剿"的当前文学理论界,如果要对它继续加以推进,必须直面争议,并通过全面有效的反思厘清问题本身的意义与逻辑.同时,对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进行学理上的辨析,澄清文化研究的喧嚣话语对文学基本理论研究进行虚假"挑战"的干扰.而正视人类思维的认识特质,以"解释学还原"的立场对"文学"概念进行梳理,在对具体的历史的文学进行本质研究时,坚持"大胆地追问,审慎地判断",则是文学本质研究的可能途径.如何就这一问题确立具有当下意义的学术前提、研究态度与方法,是现今理论界开展文学本质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文学本质研究"突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是一个有"破"有"立"的过程.即以逻辑背谬的批判方式破除历史主义,同时以纵向本质直观确立历史理论的研究方法,并在目的论的意义上确立历史哲学的地位.历史哲学始终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分析和讨论胡塞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汉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倾向和以政治为中心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国古代正统文学观是和"文化"内涵相近的、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观念最早是由作为汉民族早期文化重要代表的先秦诸子确立的.先秦诸子眼中的"文学"含义宽泛,指付诸政治实践的文治教化之学,为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统称.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以<吕氏春秋>作者为代表的杂家学派,虽然对"文学"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将"文学"看做"文治教化之学".这种文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西方刚刚兴起的"新文化史"的视角,重新审视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可以发现"新文化史"和文学研究有共通之处,"新文化史"对"文化"的开放性理解,它非常灵活的历史写作,对目前国内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史编纂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舍小说《黑白李》新解--文本细读与文化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平 《江汉论坛》2004,11(11):122-124
新时期的研究者通常愿意承认老舍的短篇小说<黑白李>曾受到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甚至将其视为作者创作思想开始转变的标志.其实,这部作品并未脱出作家习惯的轨道,老舍在小说中表现的历史事件是一次被国共两党谴责的"盲动",其褒扬和贬抑的人物也不为左翼文坛所认同.但令人遗憾的是,老舍终其生也不理解这篇作品受到冷遇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