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16-220
《天演论》中的严复无疑受到了斯宾塞的影响。如严复认为,积人成群,合群成国,国家是"人"的放大,便明显具有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的影子。《天演论》中,严复替斯宾塞进行过一定的辩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天演论》就成了严复想要批判赫胥黎的反面教材,也不意味着严复的进化思想就是斯宾塞的翻版。严复清楚,斯宾塞的学说将生物进化论的机理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过分渲染"宇宙过程",并不可取。虽然《天演论》翻译的早期阶段,严复曾经质疑赫胥黎,认为应当将伦理从社会进化体系中剥离开来,并反对从道德主义衡量社会进步,但他后来对此做了修正,不仅认识到伦理与宇宙进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生活中"人"的自主性。因此,不能认为严译《天演论》,就是为了赞同斯宾塞的社会学说,而排斥赫胥黎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从孙宝瑄日记看其对《天演论》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7年到 1903年间,孙宝瑄多次阅读《天演论》,并在十多天的日记中写下了大量读后感。本文将它们分别同《天演论》的稿本或定本作比较研究,认为读后感所反映的孙宝瑄思想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从总体上把握《天演论》,学术气息比较浓。第二阶段深入到几个重要的具体问题;对于严复思想,由不太崇拜到完全信服。第三阶段对严复思想有所补充。总之,孙宝瑄日记证明《天演论》在清末社会确实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继红 《东南学术》2021,(1):221-227
空间是一种文化建构,不同的文化领域利用空间的文化符号性和象征性以表达各自的文化意蕴.严复《天演论》中“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构建的文化空间想象,引发了晚清志士强烈的空间危机感和救亡图存的使命感,激发了民族国家的危机意识.审视“空间”与“中国现代性”的关联,以此界定被译介的现代性所呈现的文化空间意义,及其赋予空间的生命意蕴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根据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严复《天演论》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译著的翻译理念进行研究,分析译者严复在翻译时如何从原文本、社会政治环境及自身能力三个方面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5.
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围绕严复思想与赫胥黎、斯宾塞尔之间的关系,《天演论》与严复维新思想之间的关系,《天演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问题,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7.
一、译著《天演论》的时代背景严复选译《天演论》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尤其是中日甲午一战,中国败北和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清王朝的腐朽,首场腐败,洋务派所谓“富国强兵”运动的破产;外国帝国列强趁火打劫,纷纷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他们一方面在中国办银行,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另一方面则狼狈为奸掀起瓜分中国领土的狂潮。在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有着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先进的中国人都在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中国的出路应向何方?是亡国,还是图强发奋以求生存?…  相似文献   

8.
对于鲁迅与进化论关系的研究,学术界一直以来在方向上集中于鲁迅与严复或与《天演论》的关系方面,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严译《天演论》对鲁迅有绝大影响.这是对鲁迅进化论来源这一重要问题研究的欠缺.事实是鲁迅在留学日本之前,并没有通过严复真正达到对进化论的理解.鲁迅的进化论思想主要来自日本学术思想界对达尔文学说的引介,通过日语阅读日本学者介绍的进化论,特别是丘浅次郎的《进化论讲话》,鲁迅才真正达到了对进化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阳清 《兰州学刊》2012,(9):122-125
《玄中记》今存六种辑本,其中以鲁迅《古小说钩沉》本最为完善。鲁迅辑佚《玄中记》用力颇勤,他在前人整理成果的基础上择善而从,并且凭借其诸多优长,真正凸显出一个辑佚大家的文献功底和远见卓识。尽管如此,因为种种原因,鲁迅所辑《玄中记》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由此尚有进一步补辑的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讲,鲁迅辑佚《玄中记》之得失,为我们研究鲁迅及其辑佚工作、补充和完善《古小说钩沉》提供了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0.
鲁迅生前多次整理并抄校《嵇康集》,所留下的手稿基本上都编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第五函之中。近日笔者发现了一份鲁迅校对《嵇康集》的手稿,该文不仅没有被收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也没有被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之中,应当是鲁迅的佚文。此佚文当为鲁迅1926年10月—11月间在厦门大学撰《〈嵇康集〉考》时,以其在1913年校订的《嵇康集》手稿为基础而重校《嵇康集》写下的校订手稿。  相似文献   

11.
王吉鹏  孙丽凤 《殷都学刊》2009,30(1):104-106
前期的<中央日报>副刊是很有特色的进步副刊,对其鲁迅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在孙伏园的中介下鲁迅与这一副刊发生了一些关系.鲁迅在1927年2月在香港的两篇讲演稿<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分别于3月23日、5月11日在<中央日报>副刊得以完全地与公众见面.在讲演中鲁迅对中国旧文化进行一以贯之地剖析并对港英当局进行了强有力批判.此外<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一文,引起了一场鲁迅与顾颉刚之间的风波.  相似文献   

12.
鲍国华 《东岳论丛》2024,(3):42-47+191
作为鲁迅的第一部创作小说集,《呐喊》收录于迄今出版的不同版本《鲁迅全集》之中,但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文本进行了相异的处理,体现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之上。在《鲁迅全集》的编校过程中,《呐喊》的文本和注释形态既受到不同编辑理念的影响,又遭遇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该书的编校注释彰显出中国现当代出版史的若干问题。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不同处理,折射出鲁迅作品出版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重读《鲁迅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生 《河北学刊》2002,22(6):116-118
尘封了几十年的《鲁迅批判》 ,我们对它曾有诸多的误读。本文通过分析它在批评过程中抓住文本的本质和进展 ,注重同作家感情的对话 ,广博细密的梳理等特点 ;试图发掘出它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特的贡献 ,进而探寻它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进化"可以说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观念之一,它成为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所普遍持有的进步主义信念的思想基础。严复《天演论》代表着一种时代变革的需求,但他所倡导的天演公理一旦推演开来,就不会仅限于与列强竞争的外竞层面,还会向其他一切领域延伸,从而开启一场社会政治道德文化领域的全面变革,进而引发知识群体的普遍的心态转换和价值翻转。概括而言,这是一种由存在的体悟者向世界的创造者的心态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王吉鹏  郭磊 《殷都学刊》2010,31(1):84-88
鲁迅一生与现代报刊关系密切,他不仅投身于创办或编辑进步刊物,也关注保守落后报刊上的言论。鲁迅曾为陶元庆画展撰文,文章后载《时事新报》的副刊《青光》,该刊上的言论多不为鲁迅赞同,他晚年创作时将此刊文字妙手剪裁,或讽或谑,既成一文。《青光》成为了鲁迅重要的反面信息来源之处。本文试图梳理分析鲁迅与《青光》的关系,彰显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鲁迅早年论述人类演化学说史最重要的文章,《人之历史》奠定了鲁迅对人类生物本性的基本认识。鲁迅在开篇引入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与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争论,他采纳了海克尔的一元论,并将泡尔生与当时中国反对进化论的人士联系起来。但回到西方思想脉络,却显示出泡尔生并不反对进化论,他只是不满于海克尔的一元论哲学。这意味着鲁迅很可能对泡尔生与海克尔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并不知情。鲁迅的选择既受到晚清与日本语境的多重影响,也显示出他早年高扬人类主体性的立场。在《破恶声论》中,鲁迅引用海克尔的一元论为"迷信"辩护,不过,他此时的观点却发生了转变,反而更接近于泡尔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百年前严复所译《社会通诠》一书引起的风波开始,就严复关于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论述进行剖析。全文从"问题的缘由"说起,下分翻译问题、思维模式、排外与文明、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等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并得出结论:严复是批判封闭式的传统民族主义,赞同开放式的近代民族主义,认为中国民族要挽救危亡,走向富强,光讲民族主义还不行,最根本的是要走出中世纪,实现现代化,融入以近代文明为主导的世界潮流之中。  相似文献   

18.
《周易》文化精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价值。其忧患意识,变革创新意识,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包括鲁迅在内的中华儿女,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叶当前 《江淮论坛》2012,(5):181-187
戴明扬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校注《嵇康集》,直至五十年代去世时止,倾注了毕生精力。遗著《嵇康集校注》是戴明扬孜孜从事古典文献研讨与古籍整理的见证,《校注》充分运用了吴宽丛书堂藏钞校本成果,据补《嵇康集》脱文11处共计125字;又合理运用鲁迅校《嵇康集》,为周校本指误41条,对研究鲁迅古籍整理颇有裨益。正是不倦的劳动,令这部著作成为一部文献价值颇高的古籍善本,与鲁迅校本一起成为《嵇康集》的权威版本。  相似文献   

20.
李玉明 《齐鲁学刊》2012,(1):143-147
由于现实的巨大变动,鲁迅在一种怀疑精神的驱迫之下,由对历史和现实的否定,走向了对启蒙、人生及其价值的怀疑,走向了对自我力量的怀疑,他的自我分裂了。然而,鲁迅惊人的意志品格体现在:他又怀疑于这种怀疑,于是在一种决绝的寻找中,在一种悲剧性的承担中,鲁迅力图确证自我,并进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他的自我重新聚合了。——这整个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罕有的炼狱般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