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增强兼容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成才与就业》2012,(24):16-16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成为一个亮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的"美丽中国"着重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但我们是否还可以进一步思索,如果当每一个公民都努力成为"最美个体"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建设一个心灵层面上的"美丽中国"?从近年来道德模范越来越受推崇,到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3.
文化民族性对民族国家具有特别的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性受到空前的质疑和挑战。在民主革命时期,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时代性、世界性、阶级性一同被中国共产党人视为文化的重要方面。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性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蒋介石和一些反动文人,甚至连日本侵略者都企图曲解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性为自己服务。艾思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性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看法,并根据时代需要提供了比较理想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4.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之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多元文化在湘西土家、苗、侗等民族中的互动互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伦理要素的趋同,从而构成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湘西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集脱巫与返魅、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时代性诸矛盾相统一的综合创新的历史过程,关键是要解决好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湘西精神文明建设要借鉴周公"神道设教"的文化创造之路,并要注意抓好几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不能走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老路子,而应走一条切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低消费、高福利”的新途径,构建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和明确的主体性特征的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邹婕 《国际公关》2023,(22):103-105
传统是现代之母,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瑰宝,是华夏文明的智慧元素和结晶,蕴藏着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价值取向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国家治理、社会道德建设、个人道德修养以及重建文化自信中都彰显其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之举.近代以来,承载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西式文化的碰撞、冲突与整合塑造了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周恩来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伟人,以"复兴文化、振兴中华"为己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经济与文化建设并行,既奠定了民族文化之本,又夯实了民族文化之基.周恩来在推动实施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下,强调文化发展的群众性与民族性,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文化精神的总和,其实质是中华儿女坚信不疑的,被认作是自己生存之根本、生命意义之所向的,以理想、信念、信仰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文化自觉。重铸共产主义精神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中华民族道德基础,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之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命题立意深远,寓意深刻.其中,"中国"一词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绝不同于崇尚个体和金钱的西方文化;"先进"一词则强调了文化的时代性,要求与时俱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胆汲取、积极扬弃;而"前进方向"则强调了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要求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大历史观,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立足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持“两个结合”,最终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传承历史的必然选择、是立足当下的必然要求、是展望未来的精神保证,要通过尊重文明多样性、文明平等性、文明包容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胡锦涛的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为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细心品味,努力将之付诸实践. 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因此,文化建设对于社会文明进步至关重要.文化建设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是人的自觉,是人对文化的自知之明,这种自觉不是盲目的,是有价值取向的。从其现实性来说,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是由时代性、民族性和发展性这样三个维度构成,它既是社会进步对文化的发展要求,也是构建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转型的条件下,我国社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道德缺失现象,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工程的意义便更加突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为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政府要完善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塑造有效的制度机制;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形式,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明确道德评判标准,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这些举措的落实会积极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走上正轨,中华民族也会伴随着中华道德文明的复苏而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要正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面临的新挑战,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构建起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吸纳世界文明成果,把公民道德建设具体化、规范化,从理论和实践上保证了培养"四有"公民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探源其核心思想理念,阐释其价值意蕴及推进路向,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邃意蕴。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底蕴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格、治理理念、交往之道、文明理想等核心思想理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要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与“两创”工作,加强与世界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代性变迁与民族性传承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性变迁与民族性传承互动的特点,指出了这一矛盾的统一在少数民族文明进程中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实践理性的反映。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等各种因素的耦合,使传统文化具有了复杂性。重视实践理性的民族性和"一"于"道"、"一"于天理、"一"于礼义的封建性在中庸思想里都有典型体现——所谓"叩其两端竭其中",就是这种"一"于"道"的封建性本体论趋向与"叩问"二元的现实实践趋向的多重交叉,形成了"一"中有"二"、"二"中有"一"、以"一"为体、以"二"为用的中庸思想结构。其缺陷是"中"与"庸"即"用"失衡、封建教义与现实实践失衡、封建教义之"一"与现实实践的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之"二"失衡。我们认为,庞朴先生"中庸"即"三分"的观点,是消解这种"一、二、一"僵化结构的时代性创新,具有实践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9.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同载体,其中有时代性的历史糟粕,更有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民族的复兴,是民族文化的转型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只能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能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0.
宗教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绕不开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看待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近代以来历次的文化革命,客观地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树立、铸造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体系及人文精神的空前解构,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艰难的现实处境和艰巨的文化复兴使命。宗教曾经是铸造中华民族价值体系、道德体系、民族共同行为准则的重要文化主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统宗教文化应有一席之地,应该让其塑造公民道德和社会伦理秩序的基本功能发挥出来。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研究,因势利导,开拓宗教文化发挥作用的政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