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涵括了自然的价值,联结起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而且彰示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命意义,标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向。故此,如何考释生命共同体哲学意蕴融聚的论题尤为重要。一要考察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构造,阐明生命共同体生发于人与自然的内在矛盾,解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归属;二要阐释生命哲学化的演进脉络,显扬生命的真实性以及自然中一切要素的生命价值,厘清人与自然的同构关系;三要聚焦共同体型构的缔结方式,释证生命共同体中展现的自然价值力量和人的主体力量,达成两者关系的统合;四要勘察生命共同体的联盟样态,阐明人与世界万物共同享有生命权利,推动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是建立在其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其盛行的根源在于启蒙理性的缺陷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支撑其高生产的需要,其后果是人自身的异化、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问题在于颠倒了人的需要、满足、商品和幸福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与人的真实需要毫无内在关联的异化消费和异化的生存方式。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建立劳动幸福观,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其理论对于我们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克制人类的贪欲,反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树立劳动幸福观和坚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人类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原因,提出了在平等生命互动的基础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推动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整体性与协同进化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4.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旨在敏锐地把握时代问题进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理论上的引领。高清海先生提出的类哲学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对人类文明可能走向的新形态的理性思考。类哲学基于对人的双重本性、双重生命的崭新理解,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本性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为人类文明走向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来自于自然,终究还要回归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互分离甚至对立必然要走向本质的统一关系;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在物的依赖之下走出人与人的相互依赖关系获得独立性之后,也必然走向自由人格的联合体;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在以"种"的思维从单纯生物生命的角度把自己理解为"神化人"、"物化人"之后,人必将立足于自己,从"类"的角度把自己理解为"人化人"。  相似文献   

5.
鲁明川 《北方论丛》2015,(5):137-140
“生态”和“文明”的概念由来已久,但就其具体内涵界定莫衷一是。生态本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象性存在;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表征一定社会的进步状态。因此,生态文明的哲学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象性存在的良序状态,人与自然之间并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为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脱离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价值立场,整体把握生态间的相互关系,限制资本逻辑,系统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马克思生态哲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剖析了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的、有机的和本质的联系。该哲学体系从社会因素角度分析了自然异化,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提供了思路,为新的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性界定是其生态思想的鲜明特征。通过人向自然、自然向人历史生成的探究,彰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同共生性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态进化视野。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维度,准确把握劳动本质和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实践生成论路向,阐释了“两个完成”和“两个和解”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全面发展趋向的多维视角。挖掘其深刻生态思想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斗斗 《学术研究》2004,1(7):58-63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 ,阐述了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之批判的基础上 ,关于“社会”的本质就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 ,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性和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的思想 ,从而展示了马克思的“社会”与“人的本质”观所具有的极为丰富的内在联系及其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上实现的革命变革是以实践视阈为特质的,其主旨是将自然界首先理解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一种对象性关系。人作为主体在实践中与客体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存在和发展过程,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根植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共产主义是对二者的双重扬弃,是自然的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的全新理念,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判断,又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性与整体性的现实肯定。“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从生命的有机性、生成性、活动性和系统性来描摹人与人的对象世界的,超越了人与自然对立二元思维对自然或人的单一肯认;另一方面更是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与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表达出来的全新生态哲学理念。因此,“生命共同体”既是生命反思生态问题中的哲学理念,强调从生命视野出发去考察生态问题;又是追求生态和谐的实践理念,强调自然内部各要素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建三者的有机统一;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以实践作为构建原则,以具有“生命”属性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对象,以共同体的方式,为解决当今人类生态问题以及实现生命繁荣所提出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和超越近代西方哲学的同时,也批判和超越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因为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本体论和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从辩证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科学地确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阐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关系,具有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不仅如此,历史唯物主义中包含着深切的生态关怀,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要消除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异化,让自然获得真正的复活.马克思在生态学上的哲学立场是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相较于全球范围内两百多年来现代化浪潮中控制自然的主流思维与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的生态意蕴与深厚的生态哲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生态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哲学本体论奠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涵构建了认识论主线;“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则彰显了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3.
一、生态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概述生态哲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生态伦理是生态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延伸和拓展,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研究和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把道德这一调整人与人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延伸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以全新的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使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即既要重视人…  相似文献   

14.
刘奔是我国价值哲学的开拓者之一,对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价值哲学刚刚在我国兴起,刘奔、李连科合作写了一系列研究价值论的论文,特别是1982年他们提出了关于真理观与值观的统一的见解,对我国价值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奔、李连科还深入研究了实践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刘奔认为,价值论问题首先是一个历史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念作何种理解,从最本质的意义来说,是关系到能否完整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重大问题.刘奔认为,价值关系是现实世界对人的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价值是现实世界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这是对价值本质的精辟概括.他认为价值关系是人作为主体的特有存在方式,价值是相对于人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而言的.价值的本质在于促进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刘奔对价值哲学的又一重要贡献是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两国价值哲学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5.
谭月明 《理论界》2013,(11):98-1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基本完成两个转变之后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他从当时的客观经济事实出发,以劳动为切入点,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种种表现,并指出了实现人彻底解放和发展的根本道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如何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何更好地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哲学的位置是现实的实践需要、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在现代,哲学关注的是人,注重解答"人生之谜",哲学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生存方式——实践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的视角解答人的问题,认为人在实践中生成着人的属性,成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自身,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人类自身。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对于人来说,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既有工具性价值,又有目的性价值;人类对待自然,既要合理利用,更要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观点分歧很大,可谓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根基,就在于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结.而这种内在联结的始源不是别的,正在于"自然界和人的通过自身的存在".人"通过自身的存在",是指人是在实践中自我筹划、自我生成的;自然界的"通过自身的存在",是指实践中生成的感性自然.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活动即实践基础上的关系,亦即对象性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等,都只能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在完成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和对异化劳动政治学批判基础上生成的,其开辟的生态哲学新地平在于把自然界好与坏的问题归结为生产的好与坏、社会制度的好与坏。唯有实现生产的生态化、建构起真正的人与人平等关系,才能创造出美丽和谐的自然世界。生产生态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物质变换本身内在要求人与自然之间权利义务的平等交换,以及将物质变换置于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共同控制之中。物质变换的劳动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化奠定了全新的实践基础,为自然界的复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与人建构平等关系而共享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成果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当人类步入21世纪时,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全新的浪潮席卷而来,同时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对立,现代性走入了自己的困境,这表明自启蒙以来所开辟的主体性理念范式遇到了挑战,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洞察到了资本主义潜在的弊端,他的哲学观一开始就是批判资本主义文明范式的新的哲学观,即共生——共同生成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认为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是一个共生的实践过程,个体的生命从审美出发进行实践达到与自身同一并获得幸福,人在实现与自身的统一之后才能在实践中实现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统一共生,人也只有实现这个统一共生之后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发展,即这个实践过程是一个共同生成的过程。马克思从这个角度审视人类社会历史,提出共产主义的理想不仅仅是财产的公有和物质的极大丰富,而是人的生存样态的全面转变,人将在审美实践中全面实现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完全统一共生。马克思的共生——共同生成哲学思想是哲学的一场革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对于后工业社会全球化条件下走出现代性困境无疑指出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