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晖 《理论界》2006,(5):61-62
本文从分析福柯研究历史所用的独特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入手,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和对传统历史观的瓦解。文章最后认为,福柯倡导一种否定事物的本质起源,并强调间断性和个性化的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岳谦 《兰州学刊》2007,(6):34-35,42
研究福科的学者都知道,福科历史哲学主张的是历史的不连续性和断裂性,这也是他与普遍性和目的性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之处.但在《词与物》这本书中,福科虽然用"认识型"对"词"(语言、历史文本等)与"物"(对象、客观历史等)关系的历史进行截然不同的划分,在这种明显主张不连续和断裂性的历史观下面,他还隐约表达了在"认识型"转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化向来就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反省历史也是宋明儒学的学术追求.但是,宋明儒学在反省历史时总表现出这样的趋向:或者是坚持道德理性的伦理主义立场,以"道统"为标识任意裁剪历史,以"心术"为准绳去裁量历史人物:或者是实用理性,从而将史学视为"资治"的手段,历史学只是为了给当代的统治者们提供经世治国的实用经验与技术.这种历史观往往不尊重历史的实际发生过程,不探索历史的客观规律,故而也就不能真正的总结历史的经验和评判历史的功过.王夫之试图扭转这种历史观.他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历史进程的探索,使得他能够为建构历史理性做出重大贡献,从而在历史领域中确立了历史学的独立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唯物史观置中国史境中加以考察,探讨马克思历史观对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演进的意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处于思想的断裂和范型的更迭过程中,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天道史观、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三个阶段.在批判以往历史观的基础上,唯物史观赋予中国历史意识三种转向:"主体"转向、"日常生活"转向和"革命"转向,并最终促使近代中国进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5.
在《认知考古学》一书中,福柯提出要建立自己的新史学观.在他看来,传统的进步史观的本质实际上是由意识进步论和理性目的论建构起来的,这种主观思维中生成的完形模式总是想造成平滑和同质的历史主体,并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由起源到终结的发展过程性.而新史学的历史研究则是要从根本上拒绝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线性图式”,它不再制造任何类型的历史总体性,而恰恰是要分析这些非连续的不同系列中的东西是如何被建构成连续总体的.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3-29
福柯与马克思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福柯反对马克思的"经济—权力"图式有两个层面,从第一个层面看,福柯与马克思的权力理论有许多共通之处,权力的"生产性"并不是区别两者的主要依据。而第二个层面则体现出福柯与马克思的根本异质性,即对权力的"经济主义"解读的批判。在这背后,是福柯自始至终对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与历史观的拒斥,这是福柯早在《词与物》中就定下的批判现代知识型建构的"主体"与"大写的历史"的基调。在福柯的谱系学研究的方法与历史观的理论范式下,他的权力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塑型问题有着深刻而犀利的解剖,然而抛弃了整体理论的支撑,这种后现代理论的方法论特质,决定了其在改变世界之维度上的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7.
米歇尔·福柯对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后结构主义"考古"式历史研究启示怀特采用形式主义方法将历史归结为一种历史修辞,具体体现为:福柯关注历史中的断裂,这启发了怀特将历史视为充满了预构的诗意;怀特从深层借鉴福柯的话语分析对历史进行理性阐释;福柯的四种认识型明显影响了怀特提出的历史编撰学的四种喻体模式.二者从不同侧面论证了虚构在历史建构中的作用,共同摧毁了历史客观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回归的既不是旧的历史主义,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吸收了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的一些成分,力图把传统历史观与现代文化批评结合起来.它同马克思主义文学历史观既注重对"文本"的认识,又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与透辟分析是大相径庭的.实际上,它倾心的是"大历史"中"小历史"的存在状况,是以一种"边缘化"的策略将历史带入文学,或者说是一种以"微观政治"取代"宏观政治"的理论方法和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9.
黎风 《社会科学研究》2001,1(3):137-141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开阔了人们对"背景"和"历史"的眼界,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即便是纯艺术的西方现代批评也无法回避对"背景"和"历史"的考察,这表明它们是一切批评学的学术基点.但是,20世纪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批评实践的历史发展表明,各种学术流派在此问题上的理解不尽相同,分歧甚大,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观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消解的趋向,并对中国新时期文论和批评影响很大.对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超越和对西方现代文论的借鉴,"背景"和"历史"的考察现在应当上升到"个人"的特殊存在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和时间相关的角度看,时间向度是进入历史理解的钥匙,这个钥匙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存在的,但是后来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消失了.其表现为:从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它制造出一套"无人身的理性"之普世的历史社会学公式.它一般地摄纳了对时间的线性理解,坚持目的论历史解释,坚持历史同质主体、同质时间的信仰.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寻找历史变化的持续、向上的进步因素.线性进步的历史,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是一种吹牛皮者们所从事的事情.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又被带回到在原则上业已澄清的成问题之处!当然,对线性进步的历史观的批判早已有之,我们无须对后现代主义的话死搬硬套,在马克思那里,进步就是有限度的,对历史的唯物主义领会的任务本身就带有对线性历史进步概念的内在限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考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著作,恩格斯致力于从"理性王国批判"、"思维方式考察"和"物质事实发现"三个论域,详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生成的思想准备、思维向度和历史必然。即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积淀和理论准备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生成将科学社会主义置于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生产力社会本性的历史回归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必然。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生成使社会主义不再是以往头脑中单纯思维着的"理性",也不再是仅仅对现实不公的批判与嘲讽,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思维与现实基础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论福柯的空间化转向与本质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的空间化转向不仅表现在他的"异位"和"异位拓扑学"的思想之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对线性历史话语的解构,其"词物分裂论"对"可见物"的彰显与突出.福柯的空间化转向不仅促进了视觉文化和空间政治的兴起,而且引发了一种空间化的、对事物本身做出"本质描述"的话语或写作方式的革命.这种返归事物本身的本质化写作倾向与解构主义的游戏化写作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历史写作、文学创作、文学文化批评无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季,伴随新学制、新学堂的建立,各类教科书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科书也不例外。较之中国悠久的传统史学著述,历史教科书这一具有新体裁、新功能的历史撰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其中线性历史观的凸显,就是特色之一。线性历史观在当时历史教科书中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如历史分期中的线性时间观、直线发展的进化史观、单线的历史因果论、民族国家叙事的历史目的论,等等。探讨线性历史观何以呈现于教科书,固然离不开其时西学笼罩的整体学术氛围,离不开日本学者所编教科书之历史观念的影响和中国"新史学"运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对中国史学传统中固有的线性历史观因素的考索。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批评的价值维度及其价值观念系统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文学的社会历史观问题.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观,关涉真实性价值观、人民性价值观以及“历史观点”中所包含的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价值观等问题.从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历史观来看,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注重文学的想象虚构性而颠覆历史的真实性;张扬历史事件的偶然性而颠覆历史的规律性;将历史戏剧化而遮蔽其中的是非善恶;将历史游戏化而消解历史理性,以及宣扬英雄、帝王史观等等,对此值得加以观照与评析.  相似文献   

16.
福柯与理性批判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启蒙运动的最大精神力量不在于抛弃了信仰,而在于确立了一种真正基于宗教之上的绝对不变的理性的信念。福柯继承了由尼采开创和海德格尔追寻的理性批判传统,关注并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消极影响。作者通过对福柯与康德、尼采、韦伯、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在理性批判问题上的共识与歧见的分析,肯定了福柯理性批判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明确拒绝“启蒙运动的敲诈”,即你要么接受合理性,要么陷于非理性的泥潭,这种非此即被的二元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指出人类的认识、思想和现实活动都包含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因素,它们各有其功能,其价值体现于二者的相互弥补。文章还评价了哈贝马斯—福柯争论的理论实质,认为福柯批判理性,并不是为了否定理性,而是要提醒人们关注理性膨胀的恶果。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5-13
福柯的新历史研究方法被他指认为考古学,其新颖之处在于,这种研究反对理性主义的目的论和总体性的连续历史描述,而转向断裂性地关注边缘和黑暗处的异类生存。同时,福柯试图在微观层面捕捉权力在日常生存细节中的关系布展,在他看来,通常被人们非反思拥戴的认知真理恰恰是这种新型权力统治的隐性支撑点。真理、权力和个人品行,作为主体的构形,是福柯一生思考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 ,理性构成了社会历史生活的主宰 ,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变成了理性逻辑的证明 ,这是自维柯到黑格尔哲学的主题 ,也是一直到马克思那个时代哲人们面对历史时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意义就在于 ,通过理性的社会生活还原揭示出 :理性并不是独立的悬于空中的存在 ,理性依存于社会历史生活过程。马克思的这一思考 ,实际上也就表明 ,我们不仅要善于通过理性的范畴思考哲学 ,还要善于通过对哲学的生活基础的考察 ,透视哲学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哲学以何种方式存在。在我看来 ,这是马克思终结形而…  相似文献   

19.
揭示并批判政治技术从传统到现代国家的演变及其未来走向,是福柯后现代微观政治哲学富有创见性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权力统治方式的独特微观历史考古与谱系学研究,福柯提出政治技术的相关概念,认为权力对社会和个人统治的方式是一种传统政治技术.他把现代国家的本质视为日益工具化的政治技术,认为现代性政治技术的日益普遍与强化形成了新的全景敞视与统治,也造成针对个人的"全景敞视主义",走向启蒙理性自由的反面,还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缺乏一套自主的政治技术.为克服现代性国家治理的困境,福柯提出政治技术未来发展要走向政治艺术,形成了政治美学的自由主义乌托邦.福柯政治技术论对深刻认识当代西方国家治理的本质及问题,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资源,开创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都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对有关人类活动及其历史的描述中,最流行、也最"合乎理性"的,是黑格尔开创的历史决定论.按照这种理论,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即在"历史理性"的指引下趋向于某个终极目的的不可抗拒的过程.事实上,这一观念不过是宿命论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戴着这样一副关于历史的先验形而上学眼镜去看待历史,常常不能对历史做出合情合理的诠释.因此,重要的不是历史中的法则,而是历史中的智慧.这种智慧,只能在轰轰烈烈的历史事变中、在把多种可能性变成一种现实性的选择中、在对历史进程的非凡的想象、设计和创造的过程中才能够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