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包括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平化和法治化这四个主要趋势。其中,国家治理的公平化,是指通过国家的公平治理以促进经济公平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根据十八大报告的总体布置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改革新要求,推进国家治理公平化,需要确立公平治理的价值理念、推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构建公平治理的体系能力、推进经济的公平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别是要注重提升政府通过公平施政、公平行政和公平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在借鉴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民生国家建设之路,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2.
公平正义既是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共同的道德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准。一个好的社会一定是能够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利益关系调整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价值取向,才能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享受到改革成果。公平正义内蕴着共享发展的要求,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文化给予支撑。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迈入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为国家治理提供最深厚的思想滋养。面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亟需发挥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滋养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治理"与"现代化"的场域和"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回顾和反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终极性价值,可以见之,它以对社会发展的整体关切,诠释了"公平正义"的核心理念。而唯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意义、民主诉求与法治主张取得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操作者的共识,作为国家改革总体目标和民族精神追求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完成其"治国"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共享发展是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则以全新的历史方位与价值基准对共享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与实践要求。共享发展是以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为出发点、并以共建为基础的动态持续性发展,是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发展,是以实现人的尊严为最终归宿的发展。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积淀,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不懈追求的现实映射。共享发展的实现需要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础上保证全民参与和协同合作,依赖于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观念牵引下妥善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政府与市场以及增长与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准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现代治理目标不容回避的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呈现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一个国家发展的主题总是同该国应当解决的主要矛盾和应当完成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现代治理的全过程,而现代治理则着眼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现代治理目标的基本依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路径,体现了二者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7.
制度问题是国家治理中的根本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和逐步定型的过程。确保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权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民主既是一种国家形态,又是一种国家形式,从根本意义上说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与国家发展状态和国家命运有机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民主与法治不可分割,制度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部实践。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公平正义引领共同富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指导的要求,是立足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理想与现实之较大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必须面对的价值伦理基本样态,而在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促使公平正义内涵拓展和外延发展,赋予时代特色和时代内涵。作为新时代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的共同富裕,其内在蕴含公平正义,外在彰显公平正义,需要公平正义的引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正义,要引领和张扬共同富裕的价值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道义规范的公平正义,要引导和调节共同富裕的进程和评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精神的公平正义,要规约和调控财富分配范围和界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公平正义,要管控与矫正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上再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发展的视角,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可以构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项二级指标的测评体系.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要克服未来的困难,政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10.
欧洲语境的社会质量理论秉持社会正义、团结、平等及人的尊严等基本价值观,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旨归。基于二者间产生背景、价值追求与整体主张的三重契合,从社会质量理论角度切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向研究,借助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凝聚、社会赋权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理性、民主特征、价值品质与法治思维,并界定其标准、内容及实现方式,具有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面临新问题、新风险情况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治国理念从统治、管理向治理转变的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与多中心协作的治理模式,在治理实践中,政府等公共权力受到法制规范与约束,市场与社会作为国家治理的补充力量得以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标与总体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应在党的领导下科学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新时代推进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客观需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界定"生态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生态治理现状,指出当前中国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突破困境的逻辑进路:加强主体建设,不断激发生态治理主体的活力;完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打造智慧生态,努力实现生态治理技术的现代化;深化体制改革,消除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优化评估体系,以促进生态治理评估方法的现代化;明晰减碳目标,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明内在价值和外显特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维护农村居民权益,从本质上是要解决公平正义存在的目标与过程、理论与现实、整体与局部相协调和统一等难题,其领导推进乡村振兴中公平正义的生成样态体现在绝对与差序相统一,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体现在经济公平正义与生态公平正义共进。新时代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公平正义导向,准确阐释党的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强化公平正义导向;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夯实制度基础和治理基础,保障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的双重职能属性,使其在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具有重要职责,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维护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诉源治理现代化。检察机关推进诉源治理现代化面临过程性监督质效亟需提升、民事检察和解程序制度保障空白、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狭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采纳率较低等挑战。应当秉持以点带面、检察谦抑、司法能动理念,从协同治理、社会互构、多元解纷、利益衡量等理论出发,构建检察机关推进诉源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通过加强过程性检察监督、完善民事检察和解程序、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范围、提升社会治理检察建议采纳率等路径,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现中国之治的检察担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进行探索,推动中国共产党公正观理论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公正观从多层次多维度阐释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存在的问题,其理论特质表现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鲜明的时代现实性、永恒的人民中心论和锐利的开放创新性。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正观的理论特质,有助于开拓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视域,有助于增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动力。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法治的目标应当是其能够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植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中,以公平正义约束和评判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为提升地方治理法治建设的水平与绩效,须赋予法治以新的内涵,以民主集中制形成并保障蕴含公平、正义的社会认同,构筑及强化科学、完善与高效的法治执行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它赋予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力,使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社会治理和传统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入剖析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在发展中存在的困境,积极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扎实推进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好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和根本要求、显著优势和制度安排等重大问题作出系统阐释,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作出庄重宣示,赋予"中国之治"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纲领性文献,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追求。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国家治理能力,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本质上,党执政能力的提升符合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要求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二者的内涵虽然指向性不同,但是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具有逻辑契合、交融互补的特征。新时代,以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提升执政本领、筑牢执政基础,以“四力”为抓手增强执政力、领导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对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从实现根本性目标、解决基本问题和应对主要矛盾三个维度看,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乡村均衡充分发展与维持乡村秩序和谐稳定。在路径选择上,需要超越国家控制与地方自治二元对立范式,不断完善乡村自治与公共治理并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乡村区域分布广、差异性大,有效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因地制宜,注重基层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创新驱动之路。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正不断朝着善治的大方向演进,逐步实现乡村社会的“向善治理”“、善者治理”和“善于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