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良好的乡村金融生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阐述了金融生态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对我国乡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就改善乡村金融生态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乡村金融生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阐述了金融生态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对我国乡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就改善乡村金融生态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风险社会中的现代危机具有与传统危机不同的特点,而我国的公共政策面对现代危机却存在诸多问题,必须构建包括预警政策、应对政策、恢复政策、保障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系统,才能有效抵御各种现代危机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具有分散风险和提高金融机构效率的功能;但当市场监管不力时,其分散风险的功能也可能转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扩大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使其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论述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实际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许多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引发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基于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扩大金融活动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实体企业扩大金融活动会加剧财务风险;特别是对高财务风险和主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实体企业,这种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在企业扩大金融活动与财务风险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配置金融产品的流动性水平不同,企业的产权性质不同,实体企业扩大金融活动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均存在差异.因此,政府应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引导经济"脱虚入实"的相关政策;企业应聚焦主业,着力发挥金融服务于主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融化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支持“挤出效应”;同时当政策不确定性越低、市场化程度越高、内部代理冲突越严重时,金融化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越强。从企业异质性来看,非国有企业的金融化会显著地降低企业风险承担;从金融化类型来看,配置长期资产更能降低企业风险承担;从作用机制来看,债务筹资能力的降低、实体投资与研发投入的减少是金融化抑制企业风险承担的重要渠道。由此我们认为,政策层面需要注意控制企业金融化水平,更好地引导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府在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中起着主导作用,国家意志和金融机构独立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不同时期金融企业的目标函数,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是这一目标函数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农村资金外流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金融生态失衡,增加了金融风险.因而,从影响金融企业目标函数选择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才是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特征,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拥有较多固定资产的工业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以无形资产为主的服务型企业更适合借助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可见,产业结构可决定和影响一国的金融结构.运用38个国家1992-2011年的相关数据可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国家,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更适合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迅速发展,这就对金融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现实要求.随着产业发展对直接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扩大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是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和总结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历史及背景,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走向及新品种开发进行了探讨。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正处于蓄势待发阶段,机会与风险并存,建议有关金融管理部门能把握时机,适时推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及其管理办法,以促进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拉美国家为例,通过一个新的金融转移渠道,分析了金融危机及其治理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危机及其治理过程中,涉及一个由非参与者到金融系统参与者的金融转移;并且,金融转移及其分配恶化了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加重了贫困程度。本研究及其政策含义,对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加强对金融企业的危机管理和处置事关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平稳运转。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企业危机处置法律制度在配套机制建设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配套机制中比较重要的,当属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对中小金融企业的保护机制等。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国外成熟金融企业危机处置的立法实践,对我国相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绿色金融政策的支撑。本文就国外绿色金融政策进行概述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优势,结合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上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对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爆发,金融风险已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防范的重点之一.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经济体条件下含有金融加速器、银行风险敞口内生化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定量模拟分析不同经济风险下中央政府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冲击及其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实施相应的信贷政策可以有效减缓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宏观审慎政策下,信贷政策对经济具有很强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资本市场、汇率体制、金融资产质量和外资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东南亚国家金融政策的失误 ,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金融政策与东南亚国家的相似之处 ,提出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我国正确贯彻和实施金融政策 ,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对于一国金融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暴露出金融创新的巨大风险,在金融开放的重大关口,如果继续开展金融创新,推动我国金融事业发展是现阶段我国金融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我国金融创新进行研究,详细探讨了金融创新的问题及后危机时代我国开展金融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政策性金融理论视角,探讨了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层次、内容及理论核心和内涵实质等基本理论体系及内容,提出并分析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区域性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结合我国西部、中部、东部等不同区域实际,以及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不同经济金融发展环境,提出了推进我国区域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融抑制”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和深化有利于推动其经济的发展。但次贷危机表明,金融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过度发展也会放大风险,从而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因此对资本市场发展及其风险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资本市场发展来满足其金融需求,但这种发展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忽视。本文利用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投资者结构变化、上市公司结构变化、金融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四个方面浅析了我国资本市场当前的发展态势及其在当前的制度建设下可能引致的风险,由此得出了四点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金融结构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与我国金融结构相关的一些问题。首先对我国金融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阐述了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结构的特征提出了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为金融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现实指导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是跨国银行进入中国新的投资领域,该行为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学术界对于外资进入我国的宏观层面影响探讨较多,但从微观层面研究外资参股银行及其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尚不深入.通过研究外资参股国内银行的行为特征,对外资参股的银行在信贷业务的控制与歧视、控制权变动与银行体系稳定、金融业务内部化与可能的市场垄断及其负面效应等方面要引起高度关注,外资参股银行对于中国金融安全潜在的负面影响决不能轻视.在金融业不断开放的情况下,管理层应该把握好外资参股银行的节奏,强化对参股银行的监管,科学合理地估算股权出让价值,建立金融安全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严格的金融约束造成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利率、资产价格及市场性信贷等传导渠道不畅,不得不主要依靠行政性信贷传导,从而使现行金融调控模式与市场化的实质经济运行不相匹配.调控中主要运用数量型手段、对预期和时滞重视不够、对政策变量的属性把握和功能定位不准更进一步弱化了政策效果.因此,必须放松金融约束,加快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更多地采用金融价格手段,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作用,以减少调控导致的经济震荡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