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要建设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目标,通过文化软实力项目的投入与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建成命运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自己民族的文化、宗教、建筑、艺术、历史等,因此",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应该是一种复杂化、差异化、精细化和国别化的传播大战略.中国要清晰、独到地表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具体的代表性文化和精神做起.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文化孕育形成的过程,蕴含着地企文化融合与共识,以油田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实现地企和谐双赢、地企文化融合的前提,抓住大庆经济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积极探索大庆地企文化长效机制,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角度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为其构建提供思想力量和实践启示,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作为人类历史新方位的共同体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深入反思和揭示人在世俗领域的"非真实性"与共同体中的"非现实性".通过人与人互为目的 与手段的社会共同体、协作型经济共同体、多元文化共存的文明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共同体的构建,创造和累积现实的人的解放的真实条件,为开辟通达真正共同体的现实道路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在当今世界充满不稳定性,"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发彰显出其强大生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以对话协商取代冲突对抗,以共建共享应对动荡霸权,以合作共赢走出经济低谷,以交流互鉴促进文化发展,以绿色低碳应对环境恶化,以期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位一体"的美好世界,这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问题作出的创新性回答.当前,在国际形势和全球秩序变化、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极不确定性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迎来了全世界亟需谋求新发展的历史契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坚实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凝聚共识,求同存异,加深国际认同度;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增强国际公信度;开放包容,立足国情,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11):5-1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常常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尤其是2017年前后,他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主旨演讲,共同主题,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关于国际战略思想和外交政策的精髓、核心,也是习近平同志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的"中国理论"。习近平同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共识,建设价值共同体;坚持共建,建设行动共同体;坚持共进,建设发展共同体;坚持共治,建设安全共同体;坚持共享,建设利益合作共同体,构成一个较为严密的体系。这也是当代中国对世界人类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哲学、地理学、气候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都有解释,这些解释为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长期的历史的发展过程,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做好本国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同时,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治理,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构建区域性、世界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庆地企合作联手谋划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站在大庆转型发展全面振兴新的历史起点上,地企双方还需在更高层次上共建地企和合的新型耦合机制,进一步形成地企共建的合力,进一步突出地企共建特色.  相似文献   

9.
杨宇泰 《南方论刊》2022,(1):37-39,43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法治命运共同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命运共同体"理论为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统一.在价值意涵与功能逻辑上,第一,法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与实践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契合了法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与目的逻辑;第二,法治命运共同体是权利、...  相似文献   

10.
任俊华、李佳森、任彝彤在《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撰文认为,"世界之问"的提出,既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大势、把握时代潮流的世界眼光;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关心世界前途与命运的担当精神和政治勇气.同时,中国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中国答案"是包括一系列中国倡议和行动在内的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自身发展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所提出的"中国答案"的理念形态,是总体性的战略方案.我们应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间的求同存异,这将使人类文明和谐永续发展成为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了对时间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布局,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战略定力,培养战略眼光,锻炼战略思维,用历史和未来的眼光去体会其内涵,并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答案"的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观前提;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大同思想相契合,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的经典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谐的国际关系,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共有的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跨域时空的融合,二者在运思方式和学理上的一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伦理承诺是建立在"将来时"时间视野的.马克思对世界的解释包括三个层面,即"全时间视野""现在进行时的时间视野""将来时的时间视野".共产主义是马克思通过对当下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现在进行时的时间视野)而建构的"将来时"伦理承诺.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伦理承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伦理承诺.基于这一原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是基于对当下世界不和谐因素的批判而建构性地提出的"将来时伦理承诺".  相似文献   

13.
王志刚 《东岳论丛》2019,40(3):176-183
如何理解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结构及其变迁问题,如何摒弃"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建构全球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指明了由社会主义中国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所遭遇到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性障碍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当下中国需要精准研判时代大势,坚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建设进程;同时持续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深化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政治、经济、话语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探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社会关系阐述了"共同体"的思想,并根据是否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区分共同体的"真假"性.马克思所预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与前者强调社会关系的共同体相比,后者更多的突出责任和价值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意义,旨在建设长治久安、共生共赢的国际发展新环境,体现了对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怎样建成这样一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与担当,提供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文化依据、历史依据与现实依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中国是倡导者而不是领导者,是先行者而不是独行者,是共建者而不是承建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在于构建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其中,利益共同体是基础,价值共同体是导引,责任共同体是保障,行动共同体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历史.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时,任何政府、企业、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应对,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在面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时,如何有效促进国际合作,凝聚战胜疫情强大合力,从而提高全球的应对能力和应对的时效性,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难题.继续推进全球抗疫,要在分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抗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础上,从毫不动摇地坚持团结合作的价值观念、多边主义的工作共识、生命至上的工作导向、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以及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方面提出对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进行哲学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能够深刻阐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髓,是通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为当代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8.
水镜君 《中州学刊》2004,(2):155-158
"社区"是一个外来词,但不同类型社区实体的存在由来已久.大多数社区是"忆旧共同体",有自己的历史记忆和传统.社区建设应该考虑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深入思考社区概念及社区建设的理念和意义,促成多元社区并存,协调发展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建设绿色油田是保护大庆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地企携手共建绿色油田,对油田的长远发展和百年大业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国智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正确引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尽可能地上升为全世界的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助推的原因、条件以及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在文化方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